桃棚 平谷红色第一村

日期:2018-06-26 13:50    来源:京郊日报

分享:
字号:        
  • 5
  • 5

  宣誓广场

  英烈纪念碑

  平谷第一个党支部活动旧址

  位于平谷区山东庄镇一处峡谷里的桃棚村,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也是平谷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要冲之地,不仅有北齐长城遗址,据传辽代萧太后曾派人在附近放马,元末也曾驻兵镇守。

  党旗初升 点燃星星之火

  平谷过去属冀东22县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便垂涎华北。1935年底,日寇唆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州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后,平谷和600万冀东人民成为日本铁蹄下的亡国奴。

  “七·七”事变后,中共不断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毛泽东和党中央派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进驻平谷后,组织建立了平谷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以前,平谷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只有几个零星党员。1940年4月起,中共先后在桃棚一带设立了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西北办事处和办事处区委会,开展群众工作和地方党建工作,农村党员稳步发展起来。7月至年底,在平谷北部山区发展了第一批党员约120人,9月,在桃棚村建立起平谷第一个党支部——鱼子山党支部(当时桃棚为鱼子山的一个自然村),有党员5人。

  以第一个党支部为基点,逐渐向平原地区发展党员,党的组织开始在平谷大地上生根、发芽。到1941年,平谷已发展600多名党员,建立了54个党支部、15个党小组。作为群众的主心骨,他们动员群众一起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抗战政策,为抗日斗争做着积极准备。

  此后,桃棚村先后成为平密兴、平三密、平三蓟联合县所在地,是地委、专署机关的可靠根据地,是八路军十三团的常驻基地,并在附近设立了兵工厂、卫生所和供给处。作为堡垒村,桃棚、鱼子山与盘山南北呼应,成为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中心区。

  有了这块根据地,冀东与延安党中央、晋察冀中央分局的交通得到畅通,秘密输送干部,传递机要信件。以此为基地,一方面向平原地区的顺义、三河、通县发展,恢复基本区、开辟新区;另一方面向长城外的兴隆、密云、滦平、承德发展,开展对伪满洲地区的工作。

  峥嵘岁月 铸就钢铁堡垒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在华北予日寇以重大打击。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领十三团在平谷、蓟县等地广泛出击,不断取得辉煌战果。

  1941年7月至1943年底,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残酷的阶段。在八路军的重创打击下,穷凶极恶的日寇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军事上反复扫荡清剿,政治上威逼利诱,经济上严密封锁、掠夺破坏,文化上宣扬“王道乐土”、“共存共荣”,灌输奴化思想,并在北部山区制造大片无人区,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下,冀东平原变成了壕沟纵横、炮楼林立、浓烟蔽日、血雨腥风的人间地狱。日寇暴行,罄竹难书!

  1941年11月,日寇封锁山区、包围桃棚和鱼子山,宣布这里为无人区,连续制造多起惨案,至1942年,被烧毁的房屋2000多间,杀死180余人,有10户被杀绝。

  在党的领导下,桃棚、鱼子山根据地军民没有被敌人的屠刀和暴行吓倒,而是发扬了吓不倒、摧不垮的无畏精神,始终坚持根据地斗争。“无人区”里不仅始终有人,还在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武装民兵,住山洞密林、吃野菜树叶、打燧石取火、伐橡树铸武器,还组织了担架队,医护队……拿起自制的土枪、地雷、手榴弹,利用地理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打击日寇,在战火中捍卫了自己的民主政权,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和平的家园。民谣“铜南山,铁北寨,打不垮的鱼子山。”便是平谷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

  绿水青山 处处古风悠远

  桃棚村风光旖旎,处处有故事,步步有经典。村西九泉山上有一段明前长城,墙体长约300余米,有5座敌台,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北齐长城。这处明显早于明代的“古长城”只是简单的石垒城垣,墙体低矮,倾圮比较严重,但依然蜿蜒分布在高山峻岭之上。

  九泉山峰峦起伏,因山有九泉而得名。桃棚这一村名的来历,据说与九泉山中的一座寺庙有关:元末朝廷曾派兵驻守在此处的一座寺庙里,山上自生自长的毛桃树很是繁茂,日久树冠在庙前连成棚状,后人称该寺为桃棚寺,故建村后以桃棚名。

  山腰处有一石洞,俗称“神仙洞”,内有明代岩画,由红、白、绿三种颜色画成。中间上方为一矩形图案,似匾额,下端为一佛像图案,左右绘有鸟、兽、塔、云图案。当年附近山上多座庙宇均以洞穴为主体,或许神仙洞也曾是一种庙宇。

  周围山里依托山洞所建的寺庙还有祥云寺和双峰圣水洞(旧称老君堂),这两处庙宇位置隐蔽,抗战时分别用作兵工厂的铸造车间和装配车间。双峰圣水洞遗址尚存,要从山下走1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到,当年军民克服的是难以想象的困难。2005年,在附近山中石缝内发现了50余枚手榴弹和地雷,为当年兵工厂遗留下的。

  桃棚村北山峰石呈红色,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此山“红崖洞”中,此洞仅有七八个平方米大小。先辈们虽筚路蓝缕,却是立柱顶千斤。5名党员在此聚成一团火,感召力形成燎原之势,将党旗漫卷到整个平谷。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英烈园内烈士纪念碑高耸。长眠在此的英烈们或许生命短暂如流星,但伟大的民族气节,英勇的献身精神和不畏强暴、不避艰险、坚贞不屈、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将流芳千古。

  在桃棚村,每一次恭敬仰望,都似听到一个声音说“只有国家强大才不挨打,实现‘中国梦’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使命!”

  建设“红谷” 延续红色文化

  2011年,平谷区委组织部协调相关部门对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冀东西部地分委旧址、联合县委旧址、公安科旧址进行了恢复,并建了宣誓广场、纪念广场和英烈园。

  关于冀东抗日战场的重要性,毛泽东曾说过:“全国解放没有冀东不行。”作为冀东西部抗战根据地中心区、全国解放战争出发地和后援区,如今桃棚村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与鱼子山村一同成为平谷“红谷”的核心区。每年七一期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陆续到桃棚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平谷区持续倾力建设“红谷”,以初心洞、忠心台、信心峰、民心路为切入点,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保持打不垮的信念,坚守永不改的初心;保持打不垮的纪律,坚守永不变的忠心;保持打不垮的意志,坚守永不灭的信心;保持打不垮的作风,坚守永不失的民心”已初步成为“红谷精神”的基调。同时拟将“红谷精神”延续到各项事业发展中,让先辈们留下的足迹更多地体现在现代社会和未来,或在人文,或在求实,或在精神上传承下去。最终把“红谷”建设成为信念之谷、生态之谷、发展之谷和共享之谷,成为北京红色文化建设中与东城的“红楼”,西城的“红墙”,房山的“红歌”交相辉映的一大亮点。(贾东红  刘云飞 )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红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