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的建筑群,包括现存的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大修,迄今历经5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先农坛的建筑一反“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布局,建筑布局理念与现存众多的古建布局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散点布局”的独特风格,其建筑浑厚典雅,彩绘金碧辉煌,做工凝重细腻,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这些祭祀建筑,根据祭祀活动中的不同要求分为宫殿建筑(皇帝祭祀前后的更衣场所、文武百官祭祀后的庆功之地、祭祀太岁的殿宇等)及象征生产等项功能性建筑(神仓、神厨、神库等)。
由于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筑的结构及技艺又有所差别:
宫殿建筑雄伟壮观,庑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辉煌,采用黑色或绿色琉璃瓦,内部雕造精细,用鎏金斗硕装饰,格扇门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筑内外用金龙和玺彩绘等。
其余建筑虽然也为厅堂结构,但灰瓦硬山及简练的装饰,与前者形成明显的等级对比。
现保留完整的内坛墙,外皮用城砖淌白糙砌,基本为乾隆期原制,内层有明代夯土墙体。墙宽2.2米,高4.1米,墙顶置木椽望板,上盖筒板瓦。
内坛墙四面各设三间拱券门一座,南门与太岁殿建筑群置于同一轴线,北门在神仓院与俱服殿之间,东西门基本相对应于观耕台及先农坛之南。四座门均为砖石结构,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砖柱间额枋上置三踩单翘磨砖斗硕,四座门均具典型的明代特征,南北二门留有清晰的早期龙锦枋心旋子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