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平记忆工作室
宣传昌平历史文化 普及文物古迹知识
2010年,热爱昌平历史文化的80后昌平文物保护志愿者张明,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南口记忆工作室。工作室运营过程中,不断吸收同样热爱昌平历史文化的热心公众加入。2016年,南口记忆工作室更名为昌平记忆工作室。12年来,工作室始终通过线上自媒体平台矩阵宣传昌平历史文化、普及昌平文物古迹知识,引导公众热爱昌平文物古迹、热爱昌平这一方水土。自成立以来,线上自媒体平台矩阵累计发布图文、视频信息超过5000条,累计粉丝超过20万人,累计阅读量超过4000万人次。
12年间,工作室成员始终游走于昌平的大街小巷,着重收集关于昌平文物古迹的线索,并及时向昌平文物部门汇报,经过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抢救性保护了一些文物古迹。
南口城作为南口地区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遗存众多,工作室成员注意到,在南口村采石场北大院宿舍建筑群中,有7个古代碑座以建筑材料的形式镶嵌在民房的墙体中(因为此地原为南口城老爷庙遗址,昌平博物馆也收藏有南口城老爷庙石碑,依此判断这些古代碑座应与南口城老爷庙中的石碑有关系),后得知北大院宿舍建筑群要进行违建拆除作业,石碑或可以从民房墙体中取出,工作室成员在第一时间联系昌平区文旅局,最终几个碑座被及时保护。这几个被保护的碑座现收藏于昌平区博物馆,见证了南口城老爷庙曾经的辉煌。
近代南口的工业辉煌,源于百余年前京张铁路在南口设立火车站,时至今日在南口地界上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百年京张铁路的遗迹。广东坟地曾经是修建京张铁路的广东籍人员在南口集中埋葬的区域,后原址因建设居民楼而消失,最近十几年陆续有多块广东坟地墓碑被发现,成为广东坟地最后的见证,工作室成员通过热心网友提供的线索找到2块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广东坟地墓碑,并及时向南口镇文物部门汇报,现2块墓碑被收藏在南口镇史馆,成为南口京张铁路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
关沟古道千百年来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是北京西北方向的门户。关沟中段有上关城遗址,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上关城东山之巅有一巨石叫做水盆石,水盆石上有刻字“燕窝”。工作室成员和多位老师一起多次前往上关城东山寻访,最终锁定水盆石位置,并在其上发现咸雍、乾统、弘治年间刻字,在其不远处发现“烟埚”刻字,印证了古籍上记载信息的真实性,为关沟石刻文化增加了一抹色彩。
12年间,工作室成员寻访了许多昌平本地的文物古迹,并通过照片和视频来记录昌平文物古迹的现状与变化,累计拍摄如关沟古道、十三陵、南口工业遗址、京张铁路遗址等照片超10万张,并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展览等形式呈现给公众,用影像激发大家对于昌平文物古迹的关注和热爱。通过购买、获赠等形式,累计投入超过6万元,收集昌平相关百年老照片超过2000张,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展览等形式展现,让更多公众能够通过老照片了解昌平的过往,与那些已经消失或者变化的文物古迹进行时空对话。
工作室成员通过购买、获赠等形式,收集了400余本关于昌平历史文化的图书,作为工作室线上内容编辑的知识库,与此同时,自筹资金建设了线下昌平文化驿站1座,爱好昌平历史文化的公众可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前往文化驿站免费查阅关于昌平的图书、老照片,以及电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与昌平城区的几家书店合作,建立昌平历史文化图书公益阅读空间,便于爱好昌平历史文化的公众前往免费查阅图书。此外,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向关注昌平历史文化的公众赠送昌平历史文化相关图书,累计超过200本。
十几年来,通过对昌平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对昌平文物古迹的探寻和发现,工作室成员对昌平这片土地热爱程度增加的同时,愈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许多景物在慢慢变化,许多人在慢慢老去,许多挖掘和搜集工作都在与时间赛跑,通过线上自媒体宣传及线下活动的开展,让更多人了解昌平文物古迹、热爱昌平文物古迹任重而道远,我们会继续努力,撒下更多关于昌平文物古迹的种子,让更多的人们能够爱上昌平这片土地”,工作室主编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