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铭 天坛公园文物管理队职工

日期:2022-08-18 17:08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号:        
  • 王恩铭
  • 王恩铭

王恩铭

  传承文化,不改初心——做天坛文物的守护者

  王恩铭是天坛公园文物管理队的一名职工,自2009年开始就负责天坛公园文物藏品保护、账册管理等工作,一干就是13年。十多年间,他组织完成多项文物保护具体工作,对天坛的12560件藏品如数家珍,是名副其实的天坛文物“大管家”。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始后,王恩铭负责此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交出一本明白账”是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他认真学习文件,贯彻普查工作要求,依据天坛公园可移动文物实际情况,编制详细可行的普查方案、安保预案,制定安全的普查工作细则、操作手册,并加强横向联络,组织专家培训,确保文物摸底调查安全准确。

  天坛文物库房操作空间有限,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很多临时性的难题,王恩铭带领普查工作组按照方案逐步推进,保证普查工作的安全有序。通过数天的努力奋战,对天坛文物藏品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清点、分类存放,采集文物图像数据40多G,完成了14类藏品的分类录入工作,不但圆满完成了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被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而且实现了天坛历史上第一次文物藏品的全面清查和数字化管理,对天坛文物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今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为配合北京市中轴线申遗项目,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南坛墙修缮等项目相继展开,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王恩铭带领调查回收小组对园内、料场、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区域进行全面调查、清点回收,制定详细安全的回收方案,在园内、简易楼腾退区域共回收各类砖瓦构件1126件,石构件155件;料场清点收存砖瓦10528件,石构件130件,对所有回收件进行逐一测量,建立了详细的历史遗留物档案。对古建和文物保护、抢救,和天坛外坛历史研究,还原坛域原貌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天坛文化影响力的加强,旅游行业热度持续走高,天坛的游客量接待逐年增加,其中少数游客涂抹刻画的不文明行为对天坛古建筑产生极大破坏,为减少此类行为,完善保护措施,天坛公园成立专项课题组,针对此类问题展开调查研究。王恩铭带领小组成员对全园范围内的古建筑刻画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按照调查数据分析刻画人员构成、易刻画区域等因素,并研究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按照研究成果实施具体举措后切实有效减少了刻画现象。

  2017年,王恩铭重新梳理各项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对《天坛公园文物看护检查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为使这次修订更全面、更具可行性,在编写前他认真学习国家、地方关于文物工作、遗产监测及古迹保护等多方面的法律、法规,走访园内各责任区域负责人,听取日常管理经验和要求,不断完善其内容,使之有法可依,实行有效。《天坛公园文物看护检查管理办法》的实施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做到了全覆盖看护,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报送、及时报修、及时整改。

  搬家是一项大工程,文物“搬家”更是一项大挑战。天坛馆藏文物存于古建筑旧式库房内,为提升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建立现代化库房管理体系,园领导多次调研文物库,确立了文物库改造提升项目。为加快项目实施,早日改善收存条件,依据库房改造项目需要,王恩铭按照相关规定、操作规范、岗位职责等编写《文物库文物搬迁工作方案》,并按方案带领文物库搬迁小组开展文物搬迁工作,在工作中王恩铭统一协调,按计划推进每日工作,确保文物运输安全、码放安全;指挥协调各小组清点交接明晰,档案记录准确,通过搬迁团队齐心协作在计划时间内安全有序地完成文物库万余件可移动文物藏品、30余件大型文物柜以及百余件石、木构件的搬运工作。

  立足于工作岗位,用青春守护天坛文物的同时,王恩铭也在为“让更多的人认识天坛文物文化”做着自己的努力。在天坛公园举办的多次大型文物展览以及江苏省常熟市“敬天尊祖 礼备乐和--天坛文物展”、首都博物馆“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古坛孕新生 名园惠万民--天坛公园开放百年”等外展中,为确保文物藏品万无一失,王恩铭全程参与布展、撤展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文物点交、点收亲力亲为。

  文物守护者的岁月可能会有标尺,但文物管理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无言的奉献终将会在历史的长流中熠熠生辉。王恩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初心,默默在科学保护天坛藏品,提升天坛文化价值,传承天坛文化之路上不断前行。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王恩铭 天坛公园文物管理队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