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代宫园之裱糊

日期:2017-03-27 15:30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

分享:
字号:        
  • 1
  • 1

  民国报人崇璋记叙说:他从日本人石橘那里听说,日本庆应大学(与早稻田大学齐名的著名日本私立大学--编者注)讲师奥野信太郎(日本著名汉学家,曾翻译曹禺作品和老舍的部分作品--编者注),在北平琉璃厂书市买到记录清代圆明园情况的手抄本数十册,乃当时工匠日常工作的备忘录。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材料、价格、运费、图表,而且还有关于裱糊铺的订购单。这可真是圆明园的珍贵史料。但宫中园林工程是否有向店铺索要订购单一事,还存在问题。

  崇璋回忆起他曾和他的故友阚霍初(阚铎,字霍初,合肥人。日伪时期,从事博物馆建设、古书保护等工作,为日军殖民活动出力。--编者注)一起讨论过清政府招募工匠的故事。按照旧规,每当作坊里的上三旗匠人人数不足时,可以批准招募民匠,即一般店铺里的手艺人。但是必须要有定数。譬如,裱糊匠由内务府营造司漆作承办。漆作内的裱糊匠,上三旗的人数为四十六人,从民匠招来十五人,共计六十一人。这些人必须只身入内,不能带任何随身物品,口粮由营造司提供。这些工匠所需的棉线、小线等由内管处拨给;冷布、纱布、纸张由茶库拨发,糨糊则由关防库发放。没有一样是直接从民间铺子里购进的。此外,按照《总理工程处则例》(总理工程处,为内务府下属机构之一,乾隆二十六年置。负责查验、探勘三山五园以及热河等地行宫的工程任务。--编者注),大型工程在奏请银两之后,由工程处派人自行招商购置,但这点仅限于大型工程。不过,同治、道光两朝以后,营造司裱糊工程便开始由负责裱糊的铺肆自行包办。慈禧太后去世后,国葬中所用的大法船就是通过包办给民间店铺制作的。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