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拉萨同上一节课”
曹晓东:他把首都优质资源送上雪域高原
记者:任洁
让雪域高原上的孩子与北京四中的学生同上一节课?这不是什么异想天开,在西城区教育系统援藏干部、北京四中副校长曹晓东的努力下,上述设想仅用时一年就变成现实。他所挂职的拉萨北京中学因此“旧貌换新颜”,2018年取得高考历史最佳战绩,高三年级组荣获拉萨市教育局颁发的最高奖。

软硬件:当地娃与北京四中同上一节课
拉萨北京中学始建于1998年,经过近20年运转,硬件设施老化,干部教师工作热情不高,教学成绩滑坡。2017年7月,刚下飞机的曹晓东到学校转了一圈,明白了自己将承担的是一副重担。
作为一个已参加工作30年的教育工作者,曹晓东先后在北纬路中学、回民学校、第六十三中学、四中任教和担任行政职务。此次他接受西城教委的援藏任务,担任拉萨市北京中学的校长。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撂挑子”这个词,他迎难而上,决心要改变这所学校的模样。
变化首先从硬件开始。他注意到在拉萨的很多学校里,学生是坐在没有靠背的板凳上上课的,从七点的早读一直上到晚自习,一天下来非常辛苦。
“我40年前在北京上学时都没坐过凳子,别让孩子受这份罪了”。心疼不已的他利用学校的自筹资金,按照北京市学生的课桌标准,给拉萨北京中学订购了600套桌椅。用上这些新桌椅,孩子们的小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爱惜地一遍遍摩挲。随后,他又联系自治区财政厅、北京援藏指挥部筹措到740万资金,改造学生食堂和体育场,学生从此可以在窗明几净的食堂里从容用餐,在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上自由奔跑。
改善硬件只是曹晓东迈出的第一步,他同时启动软件改造项目。拉萨北京中学与北京四中的教学质量差距巨大,能不能把四中的智力资源“搬”到拉萨?他将目光对准了“空中课堂”。他与北京四中网校取得联系,得到对方的大力支持,经过技术人员的处理,四中网校为拉萨北京中学每一位师生建立了账号,向他们免费开放资源,其中微课1万多节,教学参考(导学案、PPT课件等)3万多个,试题150多万道。
此外,经过与西城区教委、西城研修学院协商,他将西城区的《学习 探究 诊断》练习册引进各教研组,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均免费用上西城的习题,拉萨北京中学的师生像北京四中的师生一样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资源。2018年3月新学期开学时,免费用册达到1.5万册,价值近30余万元;9月新学年开学时增加到1.7万册。
在北京孩子玩转机器人的时候,西藏的科技教育才刚刚起步,大部分师生“只闻其声”。为此,他和管理团队争取到33万元援藏经费和企业赞助器材,在学校开设了机器人课程选修课,首批就吸引到30名学生报名,他们像北京同龄人一样探究起机器人的奥秘。团队还计划创建机器人工作室,将其发展为西藏最具现代化的机器人教学基地。
此外,学校还自筹资金,为全校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完善了办公网络,在校园里安装了开水机,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办公条件。
师资:组建高原送教团提升教学能力
作为北京来的“空降兵”,能否得到当地教师的全情信任,考验着曹晓东的管理艺术,有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他带领北京援藏团队开展的改革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当地教师过去习惯自己干自己的,很少有横向或纵向的交流,没有体会到教育研究给日常工作带来的好处,学校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奖励晋级机制,教师对教研的积极性不高。
他带领北京援藏团队深入年级组和教研组,与干部教师全方位接触,多方了解情况,征求意见。针对学校教研基础薄弱的情况,他与西城教委协调,2018年三次组织由西城研修学院、宣武分院教研员,北京四中、北京八中30多位名师组成的高原送教团,对拉萨北京中学教学教研及高三年级备考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交流。
北京的名师专家带来先进经验,当地教师惊讶地说“原来可以这样做啊”“这么教学生一下子就听懂了”,收获巨大。他们逐渐开始尝试多向交流,互相学习,还与西城专家建立联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专业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曹晓东带领的管理团队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拜师结对、组织青年教师培训班、支持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备研组磨课讨论反馈等方式,弥补科研不足的短板,以老带新促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他援藏仅一年,学校就推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示范课1节;承办拉萨市高中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理科赛场),全校有9名教师入围决赛,获得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优秀课件奖1人;推出校级学科带头人示范课13节。
情感:西藏教师说“遇到您是上辈子积了福”
曹晓东观察着身边的每一位教职工,既激励他们提高业务能力,也在生活上关心着他们。张老师前些年在个人生活上遇到重大挫折,心情压抑,做什么事都缺乏动力。留意到这个情况后,他几次找到张老师谈心,把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看法与其交流,鼓励对方振作起来,还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给予批假、调房等照顾。
同时,他为张老师搭建业务平台,安排对方参加多项重要业内会议,支持其承担自治区十三五规划课题,还在校内印刷推广使用其自编的高考复习方略。在他的激励下,张老师走出阴影,把握住机会,业务水平提升显著,在自治区高中化学实验主题教研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在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上获得实验课一等奖,参加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交流大会说课比赛再获一等奖。如今,张老师已开始新的生活。
像张老师这样受到他关照的教职工还有很多。今年春节,曹晓东收到一条短信,是教师次仁曲宗发来的新春祝福:曹校,新年快乐! 感谢您,各方面。初次参加工作,能遇到您这么位和蔼可亲又很负责又很能体恤我们的校长,真的是上辈子积了福了,真希望您能够一直待在这里。
2017年11月,高原流感肆虐,因为学校实行住宿制,患病学生之间互相传染,几百名师生患病,50多人出现高烧症状,其中十几名学生送到传染病医院后确认为甲流,必须住院治疗,还有十几名学生在校隔离观察,北京援藏团队的8个人也病倒6个。
紧急关头,他顶住压力,把任务按不同岗位分好工,对全校学生进行防病宣传,叮嘱回家的学生养好再来,安排老师值班照顾在校隔离和住院的学生。所有参与服务的老师都面临被感染的危险,他也不例外,多次去医院,为学生安排住院,与医生协商治疗方案,给住院学生送被褥和生活用品,安排餐厅送饭,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直到疫情得到完全控制,学生们的身体逐渐恢复。
人心齐,泰山移,师生面貌的转变直接反映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2018年,拉萨北京中学的高考重点本科率达到47%,本科率84%, 高考上线率99.69%,其中一人考上清华,两人考上复旦,一人考上人大,全部创下历史最好成绩。教学成绩下滑趋势被遏制住,他的“以抓好高考带动全校工作”的阶段目标实现了,该校高三年级组因此荣获拉萨市教育局颁发的全市唯一最高奖“李氏集体一等奖”。那一刻,他如释重负,眼眶不禁湿润了。
曹晓东每周发布的微信,几乎全是关于西藏校园的点点滴滴,从晨读到学校艺术节,从学生食堂陪餐到周末宿舍大扫除,或生动,或温馨,或感人,或引出思考。只有3月6日的一条微信,透露了他的身体正在遭受严重的高原反应:晚上睡不着,夜里睡不实;清晨早早醒,白天犯迷糊。青藏高原空气干燥,是痛风高发区,他援藏后几次犯病,行走困难,却从没耽误过一天工作。他带领的北京援藏团队是全校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团队,早上8点来,晚上8点走,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9年4月,离支教期满还有3个月,他却无暇多想未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带领团队备战高考的工作中。他的目标,是把拉萨北京中学办成北京四中的第十二个校区,如今,这个理想已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