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林:“80后”教授的教育初心

日期:2019-04-11 15:45    来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号:        
  • 8.jpg.jpg
  • 8.jpg.jpg

  记者:郑祖伟

  参加抗美援朝,荣立战功;一生从教,至今已60年;;创办北国剧社、“大学生电影节”、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见证中国文化自信……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的传奇教育生涯。虽然走过了六十余年的奋斗之路,已经86岁高龄的“80后”教授黄会林依然初心未改。

   从军到从教 以“后死者”之身实现战友们遗志

  1934年正月,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黄会林诞生在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童年在颠沛中度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

  1950年,黄会林随家迁回北京,插班进入北师大附属中学学习。6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无一缺席。最后,共有4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头”。之后,黄会林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

  然而,战争的残酷总是猝然来袭,死亡如秃鹫一般在上空盘旋。几乎每天,她都目睹着身边的战友血肉横飞,自己常在战斗结束后收殓掩埋烈士遗体。好几次,炸弹在距离不到十米处爆炸,土石迸溅,与死神擦肩而过。最严酷的考验来自于清川江大桥保卫战,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上百人战死沙场。战后部队进行总结评功,本团评出100名“人民功臣”,其中1名女战士,就是黄会林。

  九死一生之中,黄会林终究得到了命运的眷顾,而她的许多战友却埋骨他乡。从那时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攫住了她——作为幸存者,她的生命并非仅属于自己,而是承载着无数忠魂的意志。她开始觉得,余下的半生必须以全部生命力量去报恩,以“后死者”之身实现战友们那些未竟的遗志。

  1954年,带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银质军功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功臣称号,黄会林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成为了立志苦学的插班生。1955年她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她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开启了三尺讲台的人生。

  北国剧社到大学生电影节 开创影视学科新纪元

  说到如何走上文学艺术之路,黄会林表示,其实是先生绍武的鼓励。“绍武是一位革命烈士遗孤,一生追求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为中国革命英雄谱写赞歌,并要我和他一起进行创作。”

  描写陈毅同志在赣南游击战中坚持斗争的革命电影《梅岭星火》,正是绍武和她的处女作。1972年陈毅同志去世,他们在深切的悲恸中萌生了创作的冲动。为尽可能还原真实历史,他们实地踏访赣南老区,来到信丰、于都、瑞金等革命根据地,采访当地百姓;他们翻山越岭,手和脸划出了累累血痕,只为寻找陈毅当年陷于绝境的山洞。最终《梅岭星火》得到了前辈唐弢、夏衍的肯定,并亲自帮助修改剧作。

  其后,绍武、黄会林夫妇又携手创作了话剧《故都春晓》、电影剧本《彭德怀在西线》、长篇小说《骄子传》《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红军家族前传》等。黄会林表示,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革命历史就是精神文明的沃土,通过影视创作还原历史,让革命精神得到传承,花多少心血,淌多少汗水都是值得的。

  身为教师,黄会林最大的创举是别出心裁的教学“革命”。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免去论文,以剧本作为期末答卷。她和先生绍武一起带领学生们搞创作,重实践,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潮遍地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戏剧之风。

  19861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隅,一个名为“北国”的新剧社悄然诞生。尽管没有充足的资金,缺乏宽敞的排练场地,规划,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压力也接踵而至,这个“新生儿”仍然在黄会林、绍武、林建(时任校文委秘书长)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茁壮成长着,成为划过时代上空的耀眼星辰。

  3个月以后,北国剧社在总政排演场初试啼声,赢得了时任中国剧协主席曹禺的赞美:“我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怎么可以演得这么好?!”随后,北国剧社以黑马之姿杀入戏剧节,在首都剧场连演五场,一炮打响。演出之夜,时任中宣部部长的朱厚泽、文化部部长的王蒙及众多戏剧界知名人士都亲临现场观戏。不出几日,国内各大媒体以及欧洲时报、美国中报、香港晶报等对此的报道已铺天盖地。

  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陆续排演了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

  在校园戏剧领域的深耕,让黄会林在业界名声大噪,这种光环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

  1992年,黄会林临危受命,带领着尹鸿、周星、李志田、绍武等老师,和她正在培养的六位硕士生一起,从名满文坛的北师大中文系走出,入主位于辅仁大学后院的艺术系。当时北师大的艺术学科可谓“一穷二白”,不仅已五年未曾招生,硬件设施更是“一无所有”。系所在地,是辅仁校区一个长年失修、四处漏水的化学药品仓库。而办公室里,最现代化的工具竟是一部旧电话机。

  重振艺术系的过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为了突出自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专业技术院校。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字招牌”。

  此后几年,影视学科的进展可以用“狂飙突进”来形容:第一年,影视学科成立;第二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第三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第四年,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直至2001年,她创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科最齐全的高校。不仅如此,黄会林更拒绝“躲进小楼成一统”,把艺术学做成“故纸堆学”。在她的倡导下,新学科以敢想敢做著称,开实践风气之先。

  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就诞生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

  为了筹集资金,黄会林以年届耳顺之身,四处奔波游说,却遭到一路的不解和奚落,几度濒临绝望。最终,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辗转联系到一家愿提供赞助的台企。25年前,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中成功上马。

  有了第一届,自然要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黄会林内心的韧劲得以激发,她远不止是想“玩玩票”,而是要持之以恒地打造出一个品牌。然而,年轻的电影节永远是饥一顿饱一顿,数度面临钱荒,最严重的时候几乎要倒贴筹办,连部分核心成员也萌生退意。

  关键时刻,数十年前浴血朝鲜战场的坚定意志迸发而出。为了省钱,运送拷贝蹬三轮,办公地点打游击,标志条幅靠手工,都是家常便饭,黄会林自己也跑场地,吃盒饭,身先士卒。正是这股“敢啃硬骨头”的军旅作风,让年幼的电影节挺过了经年风雨,得以在今天蔚然成荫,成为浮华名利场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第三极文化研究到“看中国”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虽然已经年逾古稀,黄会林心中还有个更大的梦想——探寻一条中国优秀文化通往世界的路径,推动中国文化“立”起来,“走出去”。

  纵观世界文化格局,黄会林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并且能够和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并列,成为影响世界文化的一极。

  2010年,在黄会林的积极倡导、奔走、呼吁下,承载“第三极文化”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资源整合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揭牌成立,黄会林任院长。

  “研究院是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共同发起组建,通过开展以第三极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和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把中国文化更有力地推向世界。”黄会林说这块阵地来之不易,这是中国高校第一家以“中国文化”命名的国际传播研究院。

  2013年,黄会林与弟子们共同捐资创立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用以资助研究院各项工作,并持续为许多大型国际活动输血。2014年,她创办“会林文化奖”,旨在奖励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学者,每年评选中外各一位获奖者,每位颁发奖金30万元,为世界树立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标杆。

  如今,她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频繁出访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瑞典等国,从事高端文化对话,同时她还协调各方资源,开设国际学术论坛,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为中国文化出谋划策。

  除了邀请名家学者走进中国,也邀请了世界青年走进中国。

  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机场?”20116月的一天,当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时,9名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学生惊讶地询问接机者。8年前的这一幕,让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终生难忘。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一项中国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项目,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在国内外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彰显中国魅力、宣扬中国文化的品牌项目。

  从繁华的北上广到西部的甘肃宁夏,从黑土白云的东三省到多姿多彩的云贵川,7年间,来自40多个国家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400多名外国青年,通过参加“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陆续来到中国。他们用双眼打量走过的每个地方,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旨在通过外国青年电影人的独特视角,在中方志愿者一对一配合下,每人拍摄完成10分钟中国文化纪录短片,意在凸显外国青年的独立创作与独特体验—外国青年讲中国故事,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强中外青年之间的跨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

  这既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的全新尝试,也是一场对中国的亲历式文化体验,更是一次对中国的“发现之旅”。他们的镜头对准当下飞速发展的中国,生动地传递出大国形象后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真实的力量和温度。生生不息的活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中国以其独特魅力和昂扬的姿态,不断刷新着青年们的认知。

  8年间,来自55国的508名青年,在中国22个省份共拍摄完成507部“看中国”纪录短片,这些影片在美国罗德岛电影节、中美电影节、萨拉热窝电影节等赛事上斩获100余项国内外奖项,出版系列书籍《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民心相通—“金砖国家”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金砖国家”青年外交官论坛、“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等国家重要外交会议用书。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通过外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对于中国的多元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11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专门讲到“看中国”活动,充分肯定了此项目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传递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

  “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就需要着眼于青年,着眼于视觉。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任重道远,现在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们,用你们的智慧和勤劳,让世界更多"听到""看到"中国文化的自信来源和新生力量。”黄会林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北国剧社”、90年代“大学生电影节”到新世纪“看中国”项目,从90年代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到新世纪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黄会林教授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学术的大艺术教育理念,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于民族、国家、时代的担当精神。她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早已印证在她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与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不懈实践中。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