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三年正月,为便于皇太后颐养天年,乾隆皇帝撤出了十几年的驻军,重新整修畅春园。孝圣皇太后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园中度过的。因为圆明园与畅春园相隔咫尺,便利皇帝随时前往问安。乾隆皇帝每三日必到畅春园请安一次。还经常“驻跸其间”,于游赏之余处理朝事。乾隆皇帝的很多诗文都作于畅春园中,现在未名湖南岸的诗碑上所镌刻的两首“御诗”即是一例。
修缮畅春园
在《清实录》中记载了乾隆皇帝在三年正月亲自到畅春园视察指导修缮工作,同时将太后居所分别定名“春晖堂”及“寿萱春永”。《日下旧闻考》载,两处均在畅春园中路,规模为:“二宫门五楹,中为春晖堂五楹,东西配殿各五楹。后为垂花门,内殿五楹,为寿萱春永。左右配殿五楹,东西耳殿各三楹。后照殿十五楹。”乾隆十二年,为皇太后夏凊避暑,修葺畅春园西路的凝春堂、蕊珠院和集凤轩。原本居住于圆明园长春仙馆的太后,正式移驻畅春园直至乾隆四十二年去世。
在乾隆四十二年以前,畅春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管理,安全保卫工作也很到位。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十年定,增设畅春园门汛为二十处,日以护军参领一人,副参领、署参领四人,护军、护军校二百人守卫。”
乾隆六十年八月,《清实录》出现了“管理畅春园、三山事务”这样的官衔,首次将“三山”及畅春园并提,除圆明园外,畅春园地位与其他所有园林地位相当,交内务府管理。乾隆帝过世后,别提子孙是否继续用这所园子“奉养太后”,这座曾经的“御园之首”已不再如何珍贵稀有,反而是跟随一个没落的王朝被反复蹂躏洗劫。
孝圣宪皇后入住畅春园
自康熙帝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此后雍正、乾隆等皇帝居住于圆明园,畅春园凝春堂一带改为皇太后居所,其中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生母)在园内居住了四十二年。
乾隆帝对这位老太后深情孝顺,经常隔三差五过来请安,在《日下旧闻考》之国朝园囿——畅春园篇记录了大量乾隆帝探访母后写下的情深意切,母慈子孝的诗篇。诸如:“昨夜雨诚大,慈恩免问安,今晨晴更爽,趋诣敬承欢。”这首诗特别备注了:“十六日朝传旨请安,因夜雨较大,皇太后差人止行,谨遵懿旨展缓一日。”
每到冬天来临,乾隆必是亲自迎请太后回宫避寒。他特别记道:“每遂冬,朕自圆明园进宫,圣母以风景清胜,尚留园居,至节进万寿进京。朕间数日赴畅春园问安,率住御园信宿,以便再修定省,凡来往三四次,遂恭奉慈驾还宫。”并有诗云:“畅春养志冀娱亲,来往问安年历循。遂住御园期信宿,适当子月景清真。林无余叶山有骨,冰出平湖水入神,傍晚西南运气重,翘思其雪麦根皴。”这段记录非常有趣,在乾隆三十七年,老太后有那么点小任性,已是年过6旬的老皇帝要和母亲撒娇,三请两请要母亲回城里的温暖的宫殿,母亲觉得畅春园冬天自有清丽之色,老皇帝就三天两头的过来后来,干脆住在一旁时时问安,直到老太后慈驾还宫方为作罢。
另有乾隆和崇德皇太后母慈子孝的文献记录,乾隆为老太后隆重举办的八十大寿庆典,年已六十的乾隆皇帝粉墨登场,彩衣蹈舞,在颐和园的大戏台为太后表演《花子拾金》,威名世界的乾隆大皇帝居然扮演“花子”,宛若烂漫稚童,承欢慈母膝下。
兴建恩慕寺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孝圣宪皇后仙世。她是在皇宫去世的,但因生前在此常住,故暂停灵于此,待应行诸事结束后,再行奉移泰东陵安葬。接着二月,乾隆召见军机大臣面谕,将循祖父康熙帝为孝庄太后建永慕寺例,为其母修建恩慕寺。非为礼佛供神,只为寄托哀思,令军机大臣记录此意。只消三个月后,恩慕寺改建完成,工期迅速,乾隆皇帝对此也非常满意,嘉奖了相关人员。这也成为该园的最后一项大工程。
恩慕寺是兼恩佑寺和永慕寺二寺名而得,其中永慕寺建于南苑,是康熙为母亲烧香拜佛而建。恩慕寺庙貌严谨,坐西朝东,两进院落,外临通衢,山门内正殿五楹供奉药师佛一尊,左右奉药师佛一百零八尊,南配殿三楹供奉弥勒佛,北配殿三楹供奉观音像,左右分立石幢,一刻全部药师经,一刻乾隆《御制恩慕寺瞻礼》诗。诗云:“尊养畅春历廿冬,欲求温清更何从?天惟高矣地惟厚,慕述祖兮思述宗。”山门额题“敬建恩慕寺”,二层山门额曰“慈云广荫”,大殿额曰“福应天人”,殿内额曰“慧雨仁风”。两边楹联为:“慈福遍人天,祥开佛日;圣思留法宝,妙现心灯。”皆为皇帝(乾隆)御书。(《日下旧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