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听内容创新赛道18个项目展开内容+科技的比拼

日期:2023-12-11 16:28    来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号:        

  12月8日,第七届北京市文化创意大赛总决赛——新视听内容创新赛道终评路演在北京通州“弘祥1979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18个优秀项目代表围绕视听创新与多业态融合展开角逐,创业新秀与业界翘楚同场竞技,整场路演亮点频出,精彩不断。

新视听内容创新赛道18个项目展开内容+科技的比拼

  第七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组委会组长、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戴维,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二级巡视员张湘东,第七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组委会副组长、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建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戴迎春莅临指导。

  路演开始前,戴维和张湘东代表大赛组委会,为新视听内容创新赛道评审团队颁发聘书。

新视听内容创新赛道18个项目展开内容+科技的比拼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作为新视听内容创新赛道负责人,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秘书长田维钢,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主任、教授蒲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制片人、中国新闻奖评委李锦,晨华创投董事长何士祥,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志财,新元智库创始人刘德良等组成评审团队,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从项目的完整性、内容表达的创新性、媒体融合模式、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估并现场打分。

  本次总决赛终评采取现场路演展示10分钟,评委互动答辩5分钟的形式进行。

  AIGC虚拟制作TO C下沉《光影片场》、AIGC动画剧集《侠墨六记》、动画电影《十日》、交互式VR戏曲影游《冥判》、纪录片《光语者-独步南极》等18个参赛项目代表依次进行路演,参赛作品展现了多元文化语境中主流视听传播矩阵的搭建成果,通过极富创意的表达方式,呈现了新技术加持条件下视听作品在文化、科技、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

  从晚唐侠义精神的传承到未来人类与AI共存的思考,从中国经典童话形象舒克和贝塔到动画虚拟艺人IP,参赛作品在内容传达上既有宏大叙事的气势磅礴,也不失平民视角的温情脉脉,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的创作者富有的青春活力、艺术想象力、内容创造力和价值引领力。

  互动答辩环节,专家评委与选手们对路演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专业性点评指导。

  针对作品中的配音问题,评委田维钢提出建议:

  做红色主题项目,一定要重视语言配音与内容的适配度。如果全部采用朗诵式配音,会削弱作品与观众的共鸣感和交流感。建议改用有故事情节的对白式配音,会给作品加分。

  对于作品类型的定位模糊的问题,评委蒲剑提出见解:

  按照传统分类,纪录片以真实为前提,科幻片基于科学幻想,科幻纪录片就定位来说,存在创作上的矛盾点,需要把逻辑捋顺。在作品的未来投放计划、播放渠道、目标受众方面,还需要多加调研。

  全部选手完成路演后,评委于丹和赛道负责人向勇对路演项目进行了点评。

  今年进入决赛的作品质量比去年提升很多,表现更加规范化,各方面要素配置更加完备,创意与制作进一步结合,对运营推广和盈利模式的思考也更加成熟。

  今年作品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参赛主体来源多元化,扩大了社会参与面。有大学生团队、初创企业和非常成熟的企业参与,产品、团队、商业逻辑都很好,非常成熟。

  第二,运营与内容一体化。过去内容制作方和运营推广方常常分开,现在内容是运营的核心竞争力,运营又为内容拉动需求,这两者不可分割。

  第三,数字技术前瞻化、引领化。决赛项目几乎都有数字化内容,无论是VR、AR、XR,还是数字,亦或是全感知、沉浸式的新场景的营造,数字化已经不再是表现形式,而是基本生存法则,充分说明了大赛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新视听内容创新赛道负责人向勇点评:

  北京非常注重新视听大产业的规划,它是数字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5G、4K、8K、AI等全媒体视听内容技术综合应用驱动的结果,也是大众消费升级需求的展现,包括眼、耳、鼻、舌等综合体验。

  本次大赛参赛作品有四个特点:

  第一,价值引领,以文化资源共生挖掘人文内涵深度。很多参赛作品围绕北京规划中“一核一城三带和两区”建设,紧扣中轴线文化遗产、三山五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和京味文化,既有红色沙画、VR体验昆曲,也有对老照片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对传统城市宣传片的情感化转换,从微观视角面向历史深度,面向历史对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为时代责任,充分展现北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时代风范。

  第二,创意传播,以故事传播的共情去彰显创意边界的力度。新视听内容的创意制作和渠道的创意传播,展现了其艺术性和技术性、互动性和情感性、内容性和平台性的深度融合。

  第三,科技赋能,以场景体验的共创去恪守技术手段的限度。新科技有助于艺术创作降本增效,在新技术加持下,在较短时长与深度感知之间去如何寻求平衡,如何去起到统摄听觉和视觉,我们希望在作品中能够保持对新技术主义的价值思考和审慎的立场,尽量让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故事情节、趣味体验成为主角,能够充分体现新技术手段去进行精准叙事和内容传达的赋能效果。

  第四,中外融通,以文明互鉴故事传达国际传播的尺度。新视听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最好的载体。很多参赛作品用宏大视野讲述大国崛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如中国人的南极冒险、深海探索、中西戏曲对话等等,我们在求同存异和美美与共方式中怎么彰显既有中国立场,同时有一颗平等的心态去做双向传播的效果,我们特别期待有更好的文明尺度的把握。

  文化创新的根基在全民创意的动力激发、素养提升、价值统领和能量传递,期待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成为培育首都全民创意的孵化器,成为持续提高首都全民创意能力的训练场,为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动能。

  (第七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组委会供稿)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