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七届北京市文化创意大赛总决赛——原创剧本创作赛道终评路演在北京通州“弘祥1979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25个优秀项目集聚一堂,同台竞艺,展开艺术创作的“巅峰对决”。
路演开始前,第七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组委会副组长、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赵恩国,第七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组委会工作专班副组长、北京歌华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志华代表大赛组委会,为原创剧本创作赛道评审团队颁发聘书。
一级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新剧本》杂志原主编林蔚然作为原创剧本创作赛道负责人,与一级编剧、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演艺集团原总经理、第七至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王珏,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吴晓江,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赵忱,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产业发展部部长胡娜,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艺术普及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崔宁等组成评审团队,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参赛项目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市场前景、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估并现场打分。评审充分依托行业、植根演出市场,通过文创大赛为原创戏剧作品搭建交流平台,探索艺术、市场和社会效益三方共赢的方式,为打通戏剧产业链、戏剧创意的产业化转型提供实现路径。
本次总决赛终评采取现场路演展示10分钟,评委互动答辩5分钟的形式进行。
话剧《看不见的灵魂最后的觉醒》、电影《金刚不坏》、演艺新空间《天宫少年训练营》、北京曲剧《御膳房那些事儿》、儿童剧《深海来信》、戏曲《包拯审鸡》等25个参赛项目代表依次进行路演,参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囊括了电影、话剧、京剧、动画、戏曲、儿童剧等剧本,既有以历史人物李白、苏东坡、欧阳询为原型的故事新编,也深切关注当代结伴养老的离异老人,怀抱梦想的白化病男孩等弱势群体,还有利用光影、VR、场景仿真技术等高科技含量十足的“沉浸式话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中式美学元素凸显当代人文精神,致力于用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
互动答辩环节,专家评委与选手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一问一答之间,帮助选手们打破固有的写作瓶颈,拓展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针对原创剧本的台词问题,评委崔宁在点评中给出解决建议:
戏剧的个人台词不宜过长,不然观众会感觉非常枯燥,你问我答式的台词才能调动观赏积极性。另外要加入大量提示性动作来展现人物冲突,避免舞台表演尴尬。
针对剧本创作涉及的版权问题,评委王珏提醒选手:
作品使用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故事没有版权,但在形象表达上一定要注意规避已有的动画形象,避免发生侵权。京剧艺术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造型。
全部选手完成路演后,评委彭涛和杨乾武对路演项目进行了点评:
评委彭涛:
今天的路演题材非常丰富,主题更加多元化,由人工智能辅助写作而成的《看不见的灵魂最后的觉醒》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一种创作的形式本身具有创新性。需要注意的是,使用AI辅助写作,作者也不能失去创作主体性,最终文本一定要经过作者的加工及升华。
《天宫少年训练营》《错觉》的创意与演艺新空间模式,以及与观众互动形式的探索,都非常有特色,剧本也具有比较强的文学性。
本次大赛较去年相比,作品的征集渠道拓宽,有不少的艺术院校青年团队进入到最后的决赛,充分调动青年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作力量。
评委杨乾武:
今年参赛的年轻一代非常自信,想法也很有特色,人才是第一要素,看到年轻人就看到希望和未来。
今年创作剧本的类型比去年更丰富,创作视野更宽阔。特别亮眼的是演艺新空间沉浸式作品,并不是简单的环境沉浸,未来创作空间很大。
参赛作品展现了戏剧、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显示了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崭新活力和无限可能性。
儿童剧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对家族亲情的表达,都在呈现形式上有新的进展。
原创剧本创作赛道负责人林蔚然对终评路演进行了总结:
本届原创剧本创作赛道路演的25个项目涵盖话剧、戏曲、儿童剧、演艺新空间、电影等形式。其中演艺新空间、人工智能辅助写作两个新增方向表现亮眼,不乏充满创意的、为演艺新空间“量身定制”的剧本,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能将项目与市场对接,使之落地。而AI辅助写作这一剧本征集方向,则是意在通过合理运用AI技术,使其赋予创作者更广泛的创新空间、想象空间,让戏剧艺术创作内容更加丰富,维度更加多元。
项目团队上,大学生团队和初创企业踊跃参赛。大学生团队的参赛作品题材涉及大学生生活、理想、人生思考等众多层面,展现出了北京大学生的创作激情与青春朝气;初创企业的参赛作品则多聚焦现实生活以及关注演艺新空间这一热门戏剧创作现象,展现出青年戏剧创作者注重对个体自我生命体验的表达、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及对戏剧演出市场发展趋势的敏锐捕捉。
综上,项目各层次创作者梯队齐全,戏剧形式丰富,作品主题突出,充分彰显了北京文艺创作的丰富资源和雄厚实力。赛道力求通过评选推出一批讴歌新时代、代表首都文化形象的优秀作品,从而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名片。
(第七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组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