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的力量之北京白塔寺管理处
各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白塔寺管理处的康蕾。很高兴能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为大家介绍具有近千年历史的白塔寺。
妙应寺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因院内白塔而得名白塔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辽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被辽道宗赐号为“显密圆通法师”的高僧道㲀(chén)兴建永安寺,寺内建有释迦舍利塔。金末,永安寺毁于战火,仅存塔基。
元朝在金中都城东北营建大都城,开启了北京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首都的历史。据《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记载:元初,辽永安寺旧塔附近屡见夜放奇光,忽必烈闻之,亲自勘察。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旧塔打开后,发现地宫内有20 颗舍利子和“至元通宝”铜钱。为达到“保大业之隆昌”的目的,忽必烈敕令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在辽塔旧址上设计建造白塔,由元朝帝师亦怜真负责对大塔进行装藏,以它作为政权与神权的象征“坐镇都邑”。白塔竣工后,作为地标性建筑与大都并称为“金城玉塔”。之后,以塔为中心,忽必烈又建造了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圣寿万安寺,成为元代百官习仪之所、皇家宗教中心和译经中心。此外,大圣寿万安寺还建有忽必烈及其子真金的神御殿,供后世祭祀。1368年,万安寺毁于雷火,唯塔幸存。
明朝天顺元年,朱祁镇下令重建寺院并赐名妙应寺。重建后的妙应寺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布局变为现今所见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东西对称,塔在最后。
清朝以扶持藏传佛教安定边疆为目的,妙应寺再次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康熙、乾隆两朝,斥巨资大修白塔。乾隆十八年修缮中,乾隆皇帝赐全本大藏经 724 函,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藏文尊胜咒及其它宝物若干,为镇塔之用。1978 年,文物工作者修塔时,意外发现乾隆时期的镇塔之宝。
民国年间,喇嘛迫于生计,出租庙产,每月逢五逢六开市,白塔寺庙会成为北京四大庙会之一。
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重修尼泊尔工程师为我建筑的西城白塔寺,不作庙宇,只作古迹看待,专供游览。”1980 年,白塔寺正式面向社会开放。
白塔是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覆钵式塔,是北京地区唯一完整的元代文物遗存。它既是祖国统一、民族融合的象征,又是中尼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因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1961年3月4日,妙应寺白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白塔寺完成了文物古建修缮,焕新开放之后,策划推出了特色夜场活动和一系列文化味儿十足的文创产品,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最后,希望您能够走进白塔寺参观游览,聆听近800年的大白塔所讲述的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