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 小学课本里的史前动物

日期:2019-05-07 14:43    来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号:        
  • 未标题-2.jpg.jpg
  • 未标题-2.jpg.jpg

黄河象复原图

  化石名片

  物种名称:师氏剑齿象

  化石产地:甘肃省合水县

  收藏时间:1994年

  展出位置:古脊椎动物馆三楼象池

  黄河象的学名叫“师氏剑齿象”,它的故事曾被写入中国小学《语文》五年级教科书,课文的题目就叫《黄河象》。

  1973年的春天,甘肃合水的农民在黄河支流马莲河上挖掘沙土,发现了一段洁白的象牙。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随即组织人员进行了发掘。黄河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它的脚踩着石头,从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大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从它各部分骨头相互关联的情况,可以推知它死后没有移动。这是一种剑齿象的骨骼,死亡时年龄超过60岁,生活在距今250万年前。这件标本曾入选我国小学《语文》课本,讲述了这头古象到河边喝水,不幸陷入泥沙中;经过数百万年,形成了完整的化石,最后被科学家发现的生动故事。由于化石出土于黄河支流,所以研究者将它命名为黄河剑齿象,简称“黄河象”。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应该归属于过去命名过的一种剑齿象:师氏剑齿象。其中的“师氏”来自奥地利著名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但中国的学者还是习惯地称它为“黄河象”。

  黄河象的骨架高4米,长8米,象牙3米多长。整具化石保存得十分完好,包括舌头中较为纤细的舌骨都保存了下来。在100多块足部骨骼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丢失。黄河象的骨架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黄河象也因此成为亚洲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之一。它的故事也因此被写入了中国小学教科书。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