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4.jpg.jpg
宋庆龄故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委托,藉此旧王府新建一座仿古式两层小楼作为宋庆龄的住所。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一直工作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同年10月,这里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宋庆龄故居保存陈列宋庆龄生前工作、生活原貌,收藏文物两万余件。自1982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20余万,举办国内外交流活动300余场,正在成为孙中山宋庆龄的文物宝库、研究宋庆龄生平事迹和伟大思想的权威机构、弘扬宋庆龄精神的坚强阵地、增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李大钊故居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及其家人在原石附马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院居住。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故居文物建筑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根据文献记载和回忆,恢复原貌,故居复原陈列主要反映李大钊在此居住期间家庭生活和革命活动。这里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
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批名人纪念类博物馆之一,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在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旁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和全面展示鲁迅一生的大型展览是鲁迅博物馆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由于长期的建设,鲁迅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的鲁迅研究中心、鲁迅资料收藏中心、鲁迅文化展示中心和当代作家活动园地。2008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广州鲁迅纪念馆
广州鲁迅纪念馆筹建于1957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址设于1906年建立的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主楼旧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直属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现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贡院明远楼。 广州鲁迅纪念馆馆址所在地曾是清代广东籍官员的摇篮、国共首次合作的实践地、大革命时期广东重要革命活动聚集地、广东近代高等教育变革的见证地、广东现代文学史的高地: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文化巨擘,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王尽美、谭平山、林伯渠等国共重要领导人,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现代文学巨子,等等,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现设有《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和近代教育变革》《九天六夜秋闱苦 一点三方举子梦——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等四个基本陈列,以及欧阳山、萧红两个陈列室,复原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礼堂、鲁迅旧居、国立中山大学会议室、广东贡院监临官办公场景等。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西畔,原为中医世家乐氏达仁堂私宅,始建于民国年间,建筑风格为庭院式四合院。1950—1963年这里曾是蒙古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5号迁入,至1978年病故,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如今,园中郭沫若夫妇生前种植的花木茂密葱茏,草坪上的郭沫若全身铜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城市规划组共同建立。垂花门内郭沫若的办公室、卧室、客厅和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依然如故,保持着主人在世时的景象。东西厢房和后排两侧的房间辟为陈列室,以郭沫若的生平业绩为主线,介绍这位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的理想追求、治学之路和他的情感世界。
乐山郭沫若纪念馆
乐山市沙湾郭沫若故居旅游景区位于乐山市沙湾区文豪路中段,包括乐山郭沫若故居、郭沫若纪念馆、沫若文化苑三部分。乐山郭沫若故居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一座由四进三个天井和一个后花园组成的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平房。郭沫若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面积3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有大小房间36间,集居室、商铺、家塾、园林于一体,至今保留着古朴风貌,后花园中,有郭沫若四岁半时接受启蒙教育的“绥山山馆”家塾。郭沫若故居1980年修复并对外开放,同年7月,郭沫若故居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1995年,郭沫若故居先后被列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命名为四川省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月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8月被授予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11月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5月被命名为第二批“四川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郭沫若纪念馆建成于2012年10月。工程建设布展总投资3863万元,占地面积6056㎡,建筑面积3698㎡,陈列布展面积2200㎡。郭沫若纪念馆以抽象传意表达传统川西郭沫若纪念馆建成于2012年10月。工程建设布展总投资3863万元,占地面积6056㎡,建筑面积3698㎡,陈列布展面积2200㎡。郭沫若纪念馆以抽象传意表达传统川西民间的建筑意象氛围为设计理念,以场景雕塑、多媒体、动漫等展陈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社会活动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其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沫若文化苑建成于2012年10月,工程总投资1980万元,占地面积14980㎡,建筑面积1732㎡,是沫若文化主题公园,乐山郭沫若故居和郭沫若纪念馆内涵和外延的补充。
重庆郭沫若纪念馆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郭沫若纪念馆)位于西永街道微电园第一社区西科三路。纪念馆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此设立乡间办事处,时任三厅厅长的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寓居于此。2005年,沙坪坝区开展对该处旧址的抢救性修复工作,同年9月作为免费开放纪念馆对外陈列开放。纪念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郭沫若于1938年12月抵渝,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抗战时期,三厅作为在国统区内由共产党起主导作用的政府机构,成为了以共产党为核心,动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营垒。1940年,国民政府撤销三厅,设立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任指导员,郭沫若任主任。
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郭沫若在此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也相继问世。抗战胜利后,郭沫若离开了重庆。
茅盾故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市乌镇人。中国现代文学泰斗,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曾创作出《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文化部的领导工作。从1974到1981年去世前,他一直在北京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生活和工作。在这里,他完成了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在这里有他伏案撰写回忆录的写字台、他与朋友促膝交谈时坐过的沙发以及卧室、会客室的古朴家具等。前院的陈列室,开设了“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展览。展览共分三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现了茅盾非凡的革命和文学交相辉映的一生。
桐乡乌镇茅盾纪念馆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乳名燕昌,1896年7月4日诞生在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沈家原先是近乡的农民,后来到镇上做烟草生意。乌镇是茅盾的故乡,这里有他童年的记忆,也有他晚年的思念。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主要由立志书院和故居两部分组成。立志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立志小学,是乌镇第一所初级小学,茅盾为第一批学生之一。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故居与书院只有一墙之隔,茅盾的曾祖父告老返乡后,曾在这里建了三间平房安度晚年。1934年春,茅盾为了让母亲晚年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居所,同时自己也想“躲到这里来写作”,便拿出部分稿费亲自设计了草图,委托施工将这三间平屋翻建成比较新颖的书斋,如今的故居依旧保留了原状。故居自1985年开放以来,每年有众多的参观者慕名而来,现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舍纪念馆
1950年,老舍购买了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这所普通的四合院。它占地约300平米,共有房屋19间。进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还有一个鱼缸。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房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当时每年院内都种植大量时令鲜花,尤以菊花著称。院内的两颗柿树是1953年春由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手栽种的,家人给这个小院起名“丹柿小院”。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1895-1953)是中国杰出的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以振兴中国美术为目标,赴欧洲苦学8年,汲取了西方美术古典主义的坚实造型、浪漫主义的强烈运动感、现实主义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印象主义的光色关系,取精用宏、尽微致广。其富于创造精神的大量作品,为传统艺术的推陈出新开创了广阔道路,对中国画坛影响极大,被国际评论称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徐悲鸿纪念馆常年展出徐悲鸿的国画、油画、素描近百幅,其中有巨幅画作《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和《愚公移山》,以及他常画的奔马、雄狮、雄鸡等。徐悲鸿去世后,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及子女将徐悲鸿遗作一千二百幅及其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名家作品)一千余幅,珍贵资料近万件,皆捐献给国家,它们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的象征。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被公认是当今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九号的梅兰芳故居现已被辟为梅兰芳纪念馆,于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
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而梅兰芳纪念馆则是泰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和旅游名片。本馆始建于1984年,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市委市政府对我馆进行了改造,目前梅兰芳纪念馆占地面积2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由著名园林设计大师陈从周先生设计,是一个极具苏式园林美学的大型名人纪念馆,馆内共设有引凤桥、博士亭、梅像广场、展厅、多功能活动厅、仿古戏台等场所,我馆有三大镇馆之宝,雕塑家刘开渠的封刀之作“梅兰芳汉白玉雕像”、雕塑家戴广文所作的“太真外传”雕塑、由园林设计专家陈从周设计的“梅兰芳纪念亭”。建馆以来,梅兰芳纪念馆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京剧文化宣传、社教科普、游客游览的综合性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在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又被列位民盟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和中国戏曲学院合作成为了该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
李四光纪念馆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揆,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现代地质科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李四光旧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于1961年底建设完成,1962年李四光全家迁住于此,这里是他生前最后10年主要的工作和生活场所。为纪念李四光,1989年10月26日,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李四光旧居建李四光纪念馆,2015年10月李四光纪念馆完成扩建,室内总展示面积近2000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展区。展示内容分为:光辉足迹、卓越贡献、事业传承和精神永存四个主题。
詹天佑纪念馆
馆址位于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景区,1987年由共和国开国上将、铁道部老部长吕正操选址筹建。展馆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陈列面积1850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余件。展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及多媒体视频、触摸屏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翔实生动地展现了詹天佑先生爱国、创新、奋斗、自强的光辉一生,也展示了现代化和谐铁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百年中国铁路史的缩影,现隶属于中国铁道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叔同纪念馆
天津市李叔同的故居,他一生辉煌的建树得益于这片沃土,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巨擘,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修复其故居,建立纪念馆。纪念馆于2007年12月31日举行了奠基仪式;2008年12月26日落成;2011年12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和故居两部分。园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有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纪念亭和凉亭等组成。
康有为故居纪念馆
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位于青岛汇泉湾畔、小鱼山东南麓,房屋始建于1899年,为德式三层砖木混合结构楼房,原系德占青岛时期德国总督副官的宅邸。故居庭院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1987年局部开放,2000年10月故居全面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是青岛市第一座辟建为专业特色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优秀场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馆内设有康有为书房、客厅、卧室复原陈列展,康有为生平史迹图片展,康有为书法艺术展,康有为的世界之路专题陈列展,陈列的展品以康有为晚年书法精品及记载其海外岁月的文物为主要特色。康有为故居隐含着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百年青岛人文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认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景观。历史上,康有为与青岛多次结缘,在德占胶澳、戊戌变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及青岛主权回归之际,他曾多次因“青岛问题”而发出救亡图存的历史性呼告,赋予青岛博大关注。1917年冬,康有为第一次登临海上青岛,发出“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之赞赏。1923年6月康有为始居此寓所,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长眠于青岛的碧海青山之间。
红线女艺术中心
红线女旧居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华侨新村。红线女于1955年底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1957年起居住于此直至离世。1998年该主体建筑重建,2015年年底旧居正式对外开放。红线女旧居由一栋假三层洋楼和独立花园组成。现按主人生前原貌布置,由客厅、练功室、书房、主卧、衣帽间、画室等组成,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艺术大师大半生的生命历程和粤剧艺术的风风雨雨。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坐落于河北区民族路44、46号,2003年对外开放,是天津市第一个名人旧居纪念馆。2012年完成整体修缮和展览提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由旧居和“饮冰室”书斋两部分组成。旧居二楼是主题为《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展览,一楼是主题为《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梁启超家风展览,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照片,并辅以蜡像、多媒体等手段展现了梁启超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政治主张、学术成就及梁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家训。“饮冰室”书斋则通过百余件家具及用品的复原陈设,再现了梁启超当年工作及生活情景。天津梁启超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内外有关人士及梁启超亲属的关注,吸引了诸多海内外观众,现已成为人们了解、研究梁启超及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