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兼论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
伴随着明媚的夏日,又到了5月讲座的时间啦。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接踵而至,博物馆界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也陆续来临了。“一带一路”作为高规格的全球论坛,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我馆举办的“丝路币语——丝路古国钱币文化展”临时展览也将拉开序幕。展览中我们将带领大家探寻丝绸之路沿线古国钱币的踪迹,通过它们,印证东、西方国家在贸易和文化上交流和交融的历史。
从5月起,我们将连续开展几期“丝路”主题钱币讲座,作为该展览的配套解读和知识延展。对这一主题有兴趣的泉友们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本月的讲座即是开篇,特别邀请了丝路货币研究专家、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老师,来跟大家聊聊“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
王老师将从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传播中外文化这一视角,分析丝绸之路钱币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阶段,并以五铢、开元通宝钱币为例,论述其在丝绸之路上发挥国际货币的作用及其意义。
丝路货币品类繁多,系统庞杂,为了给大家一个清晰的思路,小编先稍稍把王老师的讲座重点梳理剧透一下,方便大家带着思考来听讲座。
主要观点
01
指出“丝绸之路货币”不等同于“丝绸之路沿线古国货币”。社会上普遍认为的只有源于西方货币体系的圆形无孔的打制币才是丝绸之路货币,而属于东方货币体系的圆形方孔钱都与丝绸之路货币无缘的观点,不但是片面,也是错误的;
01
02
提出了“丝绸之路货币”的文化内涵及其种类,并根据丝绸之路本身发展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将丝绸之路货币的发展分为:西币东传、东币西传、伊斯兰化、回归东方四个阶段,各阶段之间又呈现互有重叠、相互交织的特点;
02
03
提出五铢、开元通宝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发挥过国际货币的职能,具体表现在:一是作为通用货币在丝绸之路沿线大量流通使用;二是作为标准货币曾经被大量仿铸;三是圆形方孔的形制以及货币单位“铢”已被普遍接受。
03
04
三点启示:一是说明中亚地区在伊斯兰化之前,曾经有过一个流通使用圆形方孔钱的时代;二是说明五铢、开元通宝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发挥过国际货币的职能;三是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04
丝绸之路沿线古国钱币的文化内涵丰富,想了解更多内容,5月25日来跟着我们的讲座开启“丝路钱币文化之旅”吧~
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兼论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
讲座时间:
2019年5月25日(周六)9:30
讲座地点:
德胜门箭楼二层报告厅
主讲人:王永生
主讲人介绍
王永生
副研究员,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在中国货币史、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白银的货币化、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史、中亚历史及民族史领域有一定研究。出版学术专著《新疆历史货币--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历史考察》、《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丛书、《三千年来谁铸币》等多部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