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在2014年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0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
周芹,北京市朝阳区将台路小学英语教师,于2021年8月,响应组织号召,作为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成员的一员,赴拉萨支援西藏教育工作,担任拉萨市实验小学一年级、三年级英语教师。在援藏工作期间,她始终以弘扬“老西藏精神”为己任,践行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减标准的”新时代援藏精神,为受援学校英语教学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参加援藏支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考验,更是我的幸运和光荣。”这是周芹老师响应组织号召,接下援藏任务的内心感受。接下援藏任务的她,顾不上刚刚小升初的孩子,也顾不上刚刚从部队转业的爱人,虽然心系“小家”有些不舍,但在家人的支持、先行者的经验和领导们的鼓励下,她义无反顾的奔向西藏,奔向拉萨,奔向有些心心念念的拉萨市实验小学。
拉萨海拔3650多米,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70%,克服高原反应是每个到这里的人需要过的第一关。刚出机场的周芹就感觉头昏脑胀、四肢无力,毫无幸免的被高原反应击中。
初到拉萨的周芹,别人劝她多休息,让身体适应一下拉萨的高原反应。但是面对着分给自己的四个班学生,看着第二天就要走上的讲台,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由于版本不同,我需要重新学习教材,了解学情,查找资料,准备教案。”这是周芹到受援学校的第一天工作安排。
周芹老师日常教学
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减标准的”援藏精神的鼓舞下,严重高反的周芹顺利上完了一天的四节课。一位当地的老师对她说“您是我见过的援藏老师中进入状态最快,也是最能扛的!”事实上,周芹回到公寓后就瘫倒在床,仅剩下吸氧的力气了。
高原地区是不能轻易生病的。但是防不胜防,周芹还是感冒了,虽然及时就医吃药,但是头痛咳嗽还是折磨了她一个多月。后来虽是格外小心,但是环境的影响无法抗拒。一天早上,起床后的周芹感觉左脸有点麻麻的,“当时我心想应该是缺氧没休息好吧。”因为缺氧,周芹经常会出现手指、脚趾尖发麻变紫。后来一位同事也指出她左眼下眼睑抽动频繁,“但是当时疫情期间流调任务重时间紧,我就没有及时就医,发展到左脸肌肉抽动。到后来拉萨、北京多家医院专家诊断为左脸肌肉痉挛,最终需要手术治疗。”周芹平静地回忆过往的点滴就像讲述她人的故事一样。
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他们不惧高原反应,克服艰苦条件,恪尽职守、倾情奉献,这是每一代援藏团的真实写照。周芹正是如此,她以坚韧的毅力面对挑战,强迫自己慢慢适应接踵而至的730天。
教学相长 师生情长
作为一名援藏教师,周芹爱岗敬业,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辛勤付出。为了适应受援学校英语教学的需要,课堂上,周老师不断钻研教学,注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激发和培养藏族聚居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外,周老师更是以爱心倾注,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
周老师给学生打饭
周芹老师所带的班里藏族学生更活泼好动一些。其中一名学生索朗罗杰,是一个十分聪明又淘气的小男孩。周芹刚认识他时,每天总是小动作不断,小错误常犯,不好教育。“我不想放弃他,了解到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爱和认可。”于是周芹更加关注这个学生,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表扬鼓励他,私底下还会给他送糖果和学习用品,有问题时则耐心引导纠正。慢慢地他听讲认真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进步很大。
2022年元旦前夕,周芹到教室准备上课,小索朗跑到她的面前,手里拿着一张撕得不太整齐的彩色卡纸,高兴地说:“老师,这是我用课余时间做的,送给您。”她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这个平时下课就不见人影的孩子,竟然放弃玩耍时间给我做卡片,我瞬间热泪盈眶,为孩子的成长而高兴。”周芹带着满满的幸福感回忆她和学生过去的点滴。“两年是短暂的,但在我的人生中是永恒的,我自豪这段充满艰辛又收获满满的经历,我永远忘不了热情的同事、可爱的孩子和绵延的雪山,忘不了拉萨的一切一切。”
作为一名北京的援藏女教师,两年来,周芹做到了始终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绽放魅力青春。功夫不负有心人!周芹老师所带班级在各种测评考试中都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受援学校安排她对三年级的英语成绩进行分析和经验介绍,做了《英语绘本与教材的融合教学》专题介绍,并代表学校上了一节拉萨市英语网络直播课,得到学校广大藏汉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2022年,周芹老师被援藏指挥部评为先进个人,做到了使命担当,真可谓“援藏助教育,丹心映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