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鲜胡同小学古建筑艺术节
新鲜胡同小学在古建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清雍正七年(1729年),被立为八旗觉罗官学,正白旗觉罗学,即设于此处,因此学校初步形成了前院后楼的花园式学校的格局。为响应518国际博物馆日,加强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理解校舍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新鲜胡同小学特举办“探寻古韵 看建新鲜”古建筑文化艺术节,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相应的配套手工活动,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根据古建筑从简到繁,从分到总的逻辑设置,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同学们踊跃参与手工活动的优秀作品,也将作为学校流动博物馆展品,在进行展示。
为响应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课堂的号召,加强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们在艺术节中有更好的文化体验,依托校园古建筑文化的开发,让孩子们增强对校园的了解与热爱,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新鲜胡同的礼贤温雅小书童。
第一单元 一笔一线描印象(一年级 江南古建筑刮刮画)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了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学们一笔一划,描摹出的古建筑轮廓,展现了典雅大气的古建气质。
第二单元 缤纷藻井饰天花(二年级 藻井/古建天花彩绘)
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则称作“藻井”,每一格为一井,又饰以花纹、雕刻、彩画,故名藻井。在传统观念中,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所以通常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等重要部位,还寄托了一定的克制火灾的愿望。同学们精心绘制的藻井图案,是古建筑中穹顶之美的体现。
第三单元 朱墙金瓦绘宫殿(三年级 故宫水彩填色)
故宫是我国建筑艺术的极致体现,尽显皇家威严。眺望故宫,这座以园林景观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至今依然朱墙金瓦,殿宇巍立,院落重置,诉说着六百年的王朝兴衰。同学们画笔下的故宫,定格了漫长岁月中紫禁城的静谧一瞬。
第四单元 铺首衔环佑宅门(四年级 古建筑铺首制作)
铺首,是含有驱邪镇宅意义的传统建筑门饰,大多为兽首衔环之状。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的。其上的兽首,自明清以后确定为龙的第九个儿子——椒图,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客人来访时,可用门环轻击铺首,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户主闻之,便可开门迎客。同学们制作的铺首,便是这种门扉装饰。
第五单元 斗拱铺作承栋梁(五年级 拆解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它位于柱与梁之间,上承顶梁,下启柱基,承担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既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同学们通过拼接层层累叠的斗拱,体会榫卯之间纵横交错的结合,探秘中国古建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原因。
第六单元 雕栏玉砌今犹在(六年级 流觞亭、天坛、恭王府的建筑模型)
一座完整古建筑的结构是复杂的,它由许多部分共同构成。各个部分会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因地制宜,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就是依靠建筑构件排列组合而成的。在融合了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建筑艺术形象,同学们构建流觞亭、天坛以及恭王府的模型,就是古建筑中的典型代表。通过一块块拼图的搭建,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古建筑。
特别单元:遇建新鲜——古建筑书画展(三至六年级)
新鲜胡同小学中路主体建筑保存较完整,学堂大门向北,为五檩硬山蛮子门式,一进院为九檩大式硬山合瓦式建筑,面阔五间,前后带廊,中间为过厅,二进院有东西配房各三间,为五檩大式硬山加前廊一步合瓦式建筑,正房面阔五间,亦为九檩大式硬山合瓦建筑,整体看来是一座花园式小学。同学们在新鲜小学学习读书、交友娱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熟稔于心,绘于纸上,渗于字间,存于心间。
育人效果:
为响应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课堂的号召,加强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们在艺术节中有更好的文化体验,安排学生们参与策划展览展示,学生全程参与所有作品的创作、 “我眼中的学校”展览内容撰写;四五年级学生承担讲解词撰写及小讲解员接待服务。并以校园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展示进行,体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们技能在这里参观学习,还能担任小讲解员,通过不断了解学习,他们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依托校园古建筑文化的开发,让孩子们增强对校园的了解与热爱,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新鲜胡同的礼贤温雅小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