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青春之歌》举行媒体探班

日期:2023-04-18 10:17    来源:国家大剧院

分享:
字号:        

  4月27日至5月1日,改编自杨沫同名半自传体小说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青春之歌》将迎来首轮演出。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推出的第一百部剧目,歌剧《青春之歌》力邀歌剧界顶尖力量为其艺术水准保驾护航。该剧由作曲家张千一、编剧赵大鸣操刀音乐创作和剧本改编,导演王晓鹰、舞美设计刘科栋、灯光设计邢辛、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等组成的创作团队将遵循音乐的浪漫风格,为观众打造出一个写意、自由的空间。首轮演出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执棒,歌唱家宋元明、赵丽丽、韩蓬、梁羽丰、周正中、刘涛、蔡静雯、胡越、关致京热情唱响,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共同呈现觉醒年代的青春力量。

  4月17日下午,歌剧《青春之歌》邀请媒体走进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直击该剧的舞台排练。该剧围绕知识分子林道静从“小我”走向“大我”,迈入革命洪流的人生转变,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之际的道路选择和爱国热忱。歌剧《青春之歌》以音乐为笔,描绘了原著中最真切动人的青春,也写下了那一代青年人饱含血与火的信仰之声。当所有艺术家真挚地演绎出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等经典形象时,《青春之歌》中关于青年要勇于担当时代重任的启示也回响在舞台之上。此外,该剧也将重磅启幕“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23”。

  作曲家的话           

  在我们生命的所有岁月里,青春是最让人感怀留恋的。

  对歌剧《青春之歌》来说,革命是青春的本质,浪漫是青春的底色。青春者充满理想,青春者无所畏惧。那么,怎样才能用比较准确的音乐语言来表述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风云际会、大浪淘沙的《青春之歌》呢?以下四点我觉得比较重要,也算是这部歌剧的音乐“密码”吧。

  1。总体音乐风格

  《青春之歌》内容所表现的年代正是西方文化(包括音乐)在中国(尤其知识阶层)全面启蒙的时代,要和那个时代的历史相“吻合”,单靠文本“描述”很难做到,需要具有标志性的听觉符号。因此,音乐风格的确立就显得尤为关键。这部歌剧的总体音乐风格应归属于欧洲晚期浪漫主义,其和声语汇以半音化体系为主,许多片段也明显带有西方曲体特征(如:回旋曲、圆舞曲、赋格段、三部性曲式结构等)。当然,也融入了一些二十世纪音乐风格和三十年代“群众歌咏”式手法,让已经属于“近当代”的那段历史通过更加丰富的音响构成展现出来。

  2。青春主题设计

  “青春主题”是《青春之歌》的核心音乐主题,覆盖全剧并涵盖所有主要人物。其中第一“青春主题”(原型为序曲1-16小节)深邃厚重,主题的四音动机对人物、对青春、对信仰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第二“青春主题”(原型为序曲17-24小节)几乎全部用于乐队间奏片段或以乐队与人声的复调交织手法来表现,这种彼此互动的叙述方式充满人性之温暖,使得火热的青春或革命者的青春更加凸显

  其浪漫气质。

  3。 声种设计的青春化

  《青春之歌》的五个主要人物,除王教授(男低音)外,其他人物角色都具有声音的“青春”特征。如:林道静,可以演唱花腔的女高音,她用声音完成了从知识青年到爱国青年再到革命青年的人生蜕变;余永泽,高中低音区展示全面的男高音,风流倜傥但视野狭窄;卢嘉川,青年革命者,极具号召力的高男中音;王晓燕,青年学生,充满热情、向往光明和未来的花腔女中音。

  4。 织体律动的青春化

  《青春之歌》全剧的音乐织体几乎都处于“动态”之中,充满热情和激情,纯“静态”部分较少,即便是抒情的慢板也如此。其重要目的:突出青春之活力。

  虽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之歌”,但我相信,不管历史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都不会停止对理想的追求、对信仰的崇尚。在歌剧《青春之歌》音乐写作过程中,陈乔年——这位年轻共产党人的声音常常回响在我耳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其实,我在设计音乐“密码”的同时,

  也在努力解读着青春的含义……

  编剧的话

  在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史上,以青年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不多,这让《青春之歌》的小说原作殊为难得。后来者以多种文艺形式反复改编、搬上银幕和舞台。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青春之歌》,属又一次尝试。编剧对这个题材最感兴趣的,是在那个民族危亡的特殊年代里,青年知识分子对个人理想前途的追求与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关系,以及每个人物由于性格使然,必将做出的人生道路选择。

  也许在另一个时代、另一种和平环境里,这几个青年人的命运和结局会完全不一样。但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处于风云变幻、生死存亡的特殊历史时刻。在亡国灭种的残酷现实面前,青年知识分子须把个人的生存之道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有良知的热血青年,都在用行动去追寻民族解放的救国之路,甚至用鲜血和生命向世人证明他们心中的崇高信仰所散发的真理之光。

  这就是那一代人的“青春之歌”,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为歌剧的需要,从小说到剧本的创作过程,编剧对原著人物情节做了适度改编和重新结构。以今天人的视角和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在舞台上着力表现出每个人物符合生活实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方式,努力刻画出有鲜明艺术个性、又符合生活真实的舞台艺术形象。编剧摒弃用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模式,图解划分剧中角色。避免对人物概念化、标签式的生硬塑造。同时,也不再从狭隘的个人道德品质层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行为做表浅的解释。让戏剧人物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出自“不能不如此”、“不得不如此”的深刻动机;让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导演的话

  歌剧《青春之歌》,是根据杨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虽然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青年的故事,但九十年后的年轻人依然能与它接通、共情,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中都拥有青春的刻痕。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度,年处青春的人都心怀憧憬,都向往浪漫。而这种“憧憬”和“浪漫”中,不可避免的反映着年轻人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的认知和对生命的体验。所以,每个人的青春,在拥有“憧憬”“浪漫”的同时,还意味着“思考”“选择”和“成长”。

  所谓“浪漫”,是改变太过平静的个人生活,而所谓“革命”,是改变太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对于年青人来说,常常意味着最大的“浪漫”。革命洪流的汹涌澎湃与年轻生命的激情勃发重合在一起,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可以改变世界。

  《青春之歌》中的“革命”,是与国家命运、同胞苦难、民族存亡紧紧相连的。这时的“浪漫”,已完全不是“小知识分子”的小情调、小惊喜、小满足。这里的“思考”,已远远超出个人的好恶得失;这时的“选择”,往往伴随着痛苦、决绝甚至准备面对牺牲;这样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大浪淘沙“的无情考验。

  《青春之歌》表现了几个年青人不同的思考、选择和成长。林道静离开余永泽而追随卢嘉川,不是个人情感的转移而是生命价值的重选。卢嘉川的精神感召的背后是民族的呼唤,余永泽在温情脉脉中构筑的小屋留不住心向开阔生活的林道静,这不仅体现了不同的心胸、格局、境界,更体现了不同的意义理解、价值选择、责任担当。

  这就是“青春”的本来面目。

  把年轻的生命,投入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洪流之中,随着时代大潮滚滚向前,这就是中国青年最大的浪漫!这就是最美的“青春之歌”!

  主创主演列表: 

  作曲:张千一

  编剧:赵大鸣

  指挥:吕嘉

  导演:王晓鹰

  舞美设计:刘科栋

  服装设计:阿宽

  灯光设计:邢辛

  多媒体设计:胡天骥

  编舞:贾菲

  道具设计:金继峰

  合唱指挥:焦淼

  主演:

  林道静(女高音)宋元明、赵丽丽

  余永泽(男高音)韩蓬、梁羽丰▲

  卢嘉川(男中音)周正中、刘涛

  王晓燕(女中音)蔡静雯、胡越

  王教授(男低音)关致京●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团员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