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11月6日,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论坛在北京园博园举行。此次论坛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推动新时代戏曲创作与艺术传承”为研讨方向,围绕现代戏曲的创作突破与发展空间、戏曲艺术的国际传播与文化共享、戏曲元素的跨界应用等议题展开讨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保定戏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院团负责人、创作人员、演员等通过线上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了论坛活动。
11月4日的主旨发言论坛“新时代中国戏曲面临的新局面与新挑战”包含“现代戏曲的创作突破与发展空间”“戏曲艺术的国际传播与文化共享”两个分议题。论坛由北京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刘侗担任学术主持人,同时他还带来了颇为引人深思的发言——《中国戏曲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艺术为目标,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论坛上,戏剧戏曲学博士张刚、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戴锡英从自己专业的角度阐述,与大家分享了当代戏曲音乐创作的相关探索与思考。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提出了戏曲现实题材应拓展宽度与深度的建议。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黄齐峰则从自己的“实战”角度,以新编历史京剧《狄青》为切入点,为大家从实际操作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与大家分享了《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昆曲艺术的传播与交流》主题演讲。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讲述了跨文化的戏曲实践与探索。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则以实例展开,与大家分享了《融合与再生——从跨文化改编看戏曲的国际传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的发言题目为《戏曲走出去与人类文明互鉴》。国家京剧院编剧池浚和梅派第三代男旦传承人胡文阁则分别从理论与实际经历角度讲述了梅兰芳先生及梅葆玖先生与京剧在海外的演出及文化交流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86岁高龄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锦鳞参与了论坛并全神贯注地听完了所有发言。他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东西方戏剧融合的导演体会。提出“戏剧艺术是文化和文明的代表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探索东西方戏剧的对话,碰撞、交融,我是深有体会的。文明是不冲突的,是和而不同,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
11月5日的沙龙对话论坛则涵盖“戏曲演出的市场发展与观众培养”及“京津冀青年戏曲人才共话发展”两个议题。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风雷京剧团、国家大剧院、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天津京剧院、天津评剧院、保定市艺术剧院、保定市老调剧团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等机构的负责人、主创人员、演员及文艺评论家、媒体从业者等参与了讨论。两组专家学者以及嘉宾都以不同的角度对议题发表了看法,现场对话氛围热烈,由点到面,深度细致地对戏曲艺术开展了具有高度、深度、广度、精度的对话,促进了行业交流,为未来的携手共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11月6日的戏曲元素的跨界应用论坛在园博园欧洲园依文城堡举行,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宏图、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毕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玺增、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培训中心专家讲师谢伊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编委会成员、总编室主任薛帅分别从戏曲专业、戏曲服饰研究及元素应用、戏曲元素在国际交流和国际品牌应用、媒体传播观察等角度阐述了观点。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路径层面引发了启迪和思考。
本次论坛作为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体现了其作为一场戏曲盛事的专业深度,彰显了其致力于推进戏曲艺术理论发展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