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建立我国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

日期:2022-04-22 15:08    来源:北京动物园

分享:
字号:        

极度濒危,它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就在今天,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在北京动物园宣布建立,然而在一年多前,因为青头潜鸭野外种群数量的不断减少,被我国列为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青头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地区,我国是其重要的迁徙分布区。青头潜鸭对水质要求极高,是一种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的水鸟,加之气候变化、天敌侵害及人为因素等干扰,青头潜鸭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濒危程度越来越严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青头潜鸭提升为“极危”等级(CR)。

——2021年2月,我国在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时,将青头潜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链  接:在红色名录IUCN中,物种保护级别被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EX) ,其次是野外灭绝(EW) ,"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其他顺次是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

历时三年,北京动物园建立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

如今,在北京动物园共有“三代”青头潜鸭54只,堪称“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体圆、头大,雄性成年个体的头颈富有绿色光泽,眼眶亮白,胸腹之间白色、褐色和栗色的羽毛形成交错的花纹。它们体态轻盈,身姿灵活,不用在水面助跑也能起飞,还会游泳、潜水,活跃的身姿在饲养池内十分引人注目。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研究,2019年,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动物园、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青头潜鸭的易地保护研究。北京动物园主要围绕青头潜鸭引种和人工孵化技术开展工作。研究小组经过三年的努力,建立的青头潜鸭人工种群近日经过了专家验收,为我国在青头潜鸭鸭卵孵化、胚胎发育、人工育雏等各个阶段都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技术。

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在北京的成功建立,是北京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一环,是首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支持下,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动物园将与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继续合作,重点开展青头潜鸭饲养繁殖技术研究,进一步扩大青头潜鸭人工种群数量、研究其野化放归技术,持续为北京建设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做出贡献。

链  接:北京动物园始建于1906年,曾为万牲园。1955年正式命名为北京动物园,是中国对公众开放最早的动物园和华北地区对公众开放最早的公园,据考是中国现代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的发祥地。曾开展全国首个大熊猫人工繁殖项目,并将相关技术推广到国内外的动物园。现饲养动物390种、近5000只,其中近30%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截至3月底: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0种、近300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7种、近1000只),是首都北京在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和科教宣传方面的重要展示窗口。

诗意栖居,更多飞羽精灵“落户”城市公园

自20世纪80年代,北京动物园致力于野生鸟类的保护和种群扩大,直至目前共有鸟类144种、2716只。历史上,北京动物园首先进行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朱鹮人工饲养,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诞生了中国第一只人工授精繁殖的黑颈鹤;将人工繁育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进行野化放归;从2009年开始,连续10余年在北京地区野化放归人工育幼的鸳鸯,促进了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的种群扩大……多年来,北京动物园持续为拯救濒危鸟类、研究保护野生鸟类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数据。

鸟类物种的丰富和回归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晴雨表”,越来越多的鸟类在公园出没并繁殖繁衍。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市属公园鸟类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至今,共选取五家市属公园进行鸟类调查264次,共记录到野生鸟类249种,占北京市有记录野生鸟类种数的50.51%。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众多鸟类在市属公园安家落户,标志市属公园具备比较健康完备的生态系统。城市公园已经成为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

传承保护,共享生态,打造首都生物多样性展示窗口

鸟类不仅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参与到市属公园的观鸟、护鸟活动中。近年来,北京动物园通过每年开展园地观鸟、动物手偶剧、科普画册、自然课程、志愿讲解等线上线下科普活动,推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为人们了解鸟类与人类环境的关系、提高动物保护意识提供生动的第三课堂。

近年来,市属公园广泛运用乡土花卉和地被植物,注重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形成复合林相,同时持续推进绿色植保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水体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了公园生态系统。目前,市属公园的绿地面积已占陆地总面积的73.4%,达到755公顷,水体面积总计350公顷,已形成人与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