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永定河流域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在张家口举行。报告以永定河沿线8个主要市(区)(山西朔州市、大同市,河北张家口市、廊坊市,北京延庆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为评价对象,从永定河流域全局视角总结了近年来永定河流域一体化治理的生态及经济社会成效,分析了流域沿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及投资环境,梳理了流域涉水资产、绿色环保、文旅康养、现代农业四大领域重点产业项目和未来发展思路。
《永定河流域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现场
永定河是京津冀晋蒙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新一轮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以来,阶段性成果明显,流域断面流量显著增大,河道通水天数逐年增加,生态水量和出境与入海水量显著提高,流域森林覆盖度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山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逐渐显现,平原绿色生态走廊景观初步实现,永定河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报告显示,近年来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标持续改善。2017至2020年,永定河流域册田水库、石匣里、官厅水库生态水量分别增长359.5%、124.7%和130.8%,2019年永定河山峡段实现40年来首次不断流,2020年生态水量达到1.78亿立方米。2017年至2020年,山西省出境水量增长127.9%,2020年达到1.39亿立方米,河北省出境水量增长10.4%,2020年达到1.8亿立方米。
流域洋河、桑干河、永定河、永定新河4个干支流68%的重要河段河多年来出现断流。经过新一轮永定河综合治理,桑干河、永定新河2019年实现全河道全年有水,2020年流域通水河长增长到808公里,通水河长占比增长到93.41%。
2017至2020年,永定河流域河流水质得到一定程度改善。2020年,Ⅲ类水质及以上河长占比达到63.4%,较2017年提升12.4个百分点;Ⅳ类和Ⅴ类水质河长占比达到27.8%,较2017年降低1.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河长占比降到4.6%,较2017年降低10个百分点。
为实现治理目标,《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在流域协同治理机制方面作出一系列创新,提出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开展京津冀晋四省市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支撑。
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秘书处秘书长乔根平介绍说,“永定河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极度缺水、水污染问题严重,已有试点案例模式难以照搬。永定河生态补偿应“以水量为核心,兼顾水质”“下游补偿上游,发达地区补偿欠发达地区”,要由上下游组成平台企业,依托水利部海委实现行政协调平衡、依法依规监督、统一目标管理,引入水权交易机制等外部督促、评价机制,实现各方收益公平分配和补偿可持续性。”
流域经济社会基础数据日趋向好
永定河流域沿线地区面临非首都功能疏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流域常住人口规模增速高于京津冀晋各自增速,新增企业注册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持续攀升,其他经济社会价值指标均实现正增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呈现活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优秀实践样本。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高原的北部和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到天津入海,滋养了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的43个县市。
永定河流域旅游市场庞大,旅游业态众多,主要以文化遗址、自然生态、都市休闲和滨海休闲娱乐四大类为主。据统计,流域沿线2019年游客量达到3亿人次。
流域8个主要市(区)企业注册数不断攀升。据统计,2019年区域内注册企业110129家,比2017年的89541家增长22.99%,廊坊、北京房山、北京门头沟排名前三。其中,新增科技型企业注册数,从 2017 年的2851家,增长到2019年的4185家,增长46.79%。新增服务业企业注册数从2017年的2429家,增长到2019年的2727家,增长12.27%。
报告指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风口已经来临,政策、资本、技术、人才加速向大生态领域集中,为永定河流域产业协同开发注入新的市场活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日趋成熟,永定河沿线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正在快速显现,生态资源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大重点产业引领流域绿色发展
永定河流域位于京津冀晋区域中轴,纵贯京津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中部核心功能区和东部滨海发展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经济地理条件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当前,永定河流域沿线在涉水产业、现代农业、绿色环保产业和文旅康养产业重点领域,具备通过一体发展、融合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永定河绿色产业带”的较好基础。
发展涉水产业。永定河流域共有大中小型水库205座,总库容 652040.54万立方米,国家级湿地公园6家、省级湿地公园10家。报告指出,深化涉水产业资本合作,推进水库供水、水产养殖、文旅开发等水库特许经营业务,集中利用水厂、电站、砂石等流域沿线水利资源,节约沿线政府管理成本,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优化配置。联合打造流域监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实现流域污染源、污染排放在线监测服务。
壮大现代农业。报告指出,永定河流域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高、远离工业污染,为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质条件。2019年,流域内共有农作物种植面积2421万亩。打造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和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开拓订单农业及定制农业市场、开发永定河特色高端农产品、布局农产品冷链物流平台、打造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合作开发都市休闲农业等,成为流域农业发展主要发力方向。
开发绿色环保产业。永定河流域风资源、太阳能资源、农林废物资源、各类尾矿资源较为丰富,具有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氢能制造、生物质发电、冷能、循环经济等较大开发潜力。报告指出,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上述绿色环保产业将迎来窗口期,有望在多个领域成为全国示范引领。
做大文旅康养产业。永定河流域旅游资源覆盖京津冀晋旅游核心区域,以自然和人文地景资源为主,包括文化遗址、自然生态、都市休闲和滨海休闲娱乐四大类,共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51个,3A级景区91个。报告指出,应把握“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新政策、新机遇,打造沿线度假村及户外营地等特色旅游线路,打造文化和康养休闲综合体,打造都市亲水旅游产品,打造绿色引才引智创新服务基地,打造数字文化平台和沉浸式体验项目。
据悉,2021年至2023年,永定河流域启动(筹划)涉水资源运营、现代农业、绿色环保、文旅康养四大产业版块37个项目,预估投资总额将超过718亿元,其中文旅康养产业占91%。
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流域共识
报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碳中和”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流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提出更高要求。通过沿线地区制度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发展、项目协同建设,打造“永定河流域经济带”,成为流域各方共识。
报告建议,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思路方案和经验做法,将流域一体化治理成果转化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把永定河流域打造为“两山”理论实践示范区;以永定河产业联盟和园区联盟为平台,联合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主体;完善交通枢纽、水库、港口、医疗、教育等重大基础设施,形成对流域沿线的发展支撑和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加快推进区域内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交易与共享,为流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绿色发展营造更好的营商软环境。
“永定河张家口股权投资基金”和“北京永定延怀绿色产业基金”正式启动
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是国内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近年来,以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平台和纽带,流域上下游紧密联系,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建立起新型流域治理协作关系,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流域治理新格局。目前,永定河综合治理修复累计完成投资66亿元,今年将开工工程40项,力争年内实现永定河河流生态通道基本贯通,并通过灌区改造、农业节水等项目实现年节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