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是去安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秦苑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条特别的格言。安慰,似乎不是医生的本职,却是安宁疗护的意义。
秦苑是海淀医院安宁病房主任。从事安宁疗护之前,她在肿瘤血液科工作了30多年。三年前,医院创建安宁病房,她主动找到院长,承担起了这项全新的工作。
2017年3月6日,这个只有2间病房、6张病床,1间告别空间的病区开始正式运行。这是个特殊的病区,只收治生命末期的患者。根据去年的统计,安宁病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天,来到这里,基本上就宣告了生命的倒计时。
但这里并不可怕。安宁病房里挂着中国结,摆着“吉祥鼠”,还有社工、志愿者制作的各种小手工。有时候,病房里会响起生日歌,有时还会响起婚礼进行曲。生命历程里应有的一切这里都有,只不过速度被调成了快进模式。
“安宁疗护不是看病,而是去照顾一个生病的人。”秦苑说,注重人的感受,了解人的需求,维护人的尊严,就是安宁病房存在的意义。以往,医学的任务是“生命不息、抢救不止”,而安宁疗护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忽略的一个问题:当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如何让病人走得有品质。
安宁病房里,主要是癌症末期的患者,他们出现痛苦的症状最多。秦苑说,经过社会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优生”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善终”却刚刚起步。生命教育的这堂课,一直没有人给补课。
但是,来找秦苑问诊的人并不少,她的安宁病房常年是满的。曾经有两个年轻的姑娘在秦苑的门外等了一个小时。因为不忍生命末期的母亲还要遭受病痛折磨,她们四处寻医,最后来到了海淀医院。她们说,母亲希望少受罪,她们要为母亲完成最后的心愿。
还有一位老奶奶,是四个儿子把老人送过来的。按照惯例,住进安宁病房,需要开家庭会议,统一家属的意见。往往要开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家庭会议,这次半个小时就开完了。四个儿子的意见非常统一:希望让老人以最小的痛苦离开。三年前,他们的父亲罹患胃癌,他们调动了所有的社会资源为父亲治病,却让父亲在极度痛苦中离世。当再次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减少痛苦。
对于生命末期的患者来说,安宁疗护只是一个选项。但对于秦苑来说,每一位患者的到来,就是一次生命的托付。
病房里有一位患有大肠癌末期肠梗阻的老先生,住进来时,已经不能开口说话。老人与老伴儿结婚67年,感情很好,但老伴儿因为骨折无法来到医院。了解到这一情况,秦苑立刻联系老人的子女,为二老创造最后的见面机会。当晚,秦苑就把老奶奶接到医院,把二老安置在并排摆放的病床上。一周后,老人平静离世。
有一位罹患结肠癌的老人家,听力已完全丧失。老人的女儿找到秦苑:“父亲不希望别人替他拿主意,我们也希望能以他期待的方式支持他,直到离去。”每次查病房,秦苑总是带着一块小黑板,通过写字的方式了解老人的意愿。当老人连点头都困难的时候,就改用手指作暗号。动一下表示“要”,动两下就表示“不要”。
老人安详离世后,他的女儿特意在护士节当天送来了感谢信和一座奖杯。奖杯上刻着“专业温暖,尊重生命”。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安宁病房的科训。
安宁病房是一个生命末期的专业照顾科室。两年多来,已经有两百多位患者在这里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为了让这些已经接近终点的生命圆满告别,秦苑时时和安宁团队一起,也时时和患者家属在一起,彼此温暖,相互支持。只要是能够满足患者的心愿,只要有助于患者安详尊严地辞世,她都会去做。
秦苑办公室里的那句格言是一位来进修的护士写的。她来北京进修三个月,起初并不知道安宁疗护是做什么的。进修期满,她写了一副条幅送给安宁病房。她说,感谢大家给她上了一课。
这节课的名字叫做:尊重生命。(王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