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丝路古国钱币展正在德胜门箭楼举办 600余套展品演绎“丝路币语”
2019年6月11日至8月30日,由塞琉古亚历山大金币、“白金三品”龙币、胡人俑等603件(套)珍贵展品组成的“丝路币语——丝路古国钱币文化展”在德胜门箭楼四层举办。“这些曾经流传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各国钱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曾经兴盛繁荣的体现。”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副馆长顾莹说。
波斯萨珊钱币亮相展览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商贸、文化交流路线,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而言,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绸之路。
作为储藏财富、商业交易的媒介,丝绸之路各国、各地区的钱币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流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从长安到罗马,从东亚到西欧,这些钱币不仅记录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承载着东西方物质文明的交流,也折射出大量文化交往、交融的信息。它们既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亦对我们当今建立多元、包容的“对话之路”具有重要启示。
在驼铃悠悠的丝绸之路上,钱币是重要媒介,但是能作为硬通货的钱币却凤毛麟角。古代钱币研究专家告诉记者,在以前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中,以物易物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互相换取双方需要的货物,然后运送回自己的国家进行货品买卖。获得财富的同时,也传播了国度之间不同的文化。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部分曾经在丝绸之路上作为硬通货的货币——波斯萨珊钱币。波斯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与古中国贸易往来较为密切的国度。公元226年,波斯阿达希尔一世推翻安息王朝后建立萨珊王朝,其后打造的萨珊银币使用了近400年。公元4世纪初以后,粟特商人贸易网络逐渐建立,萨珊银币取代其他货币,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等价物,一度作为国际货币在西域地区通用。20世纪初叶以来,波斯萨珊银币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屡屡被发现,是其作为丝绸之路商贸往来流通货币的证据。
钱币铭文涉及多种类文字
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上,东方的中华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都通过商贸往来彼此传播,相互影响。丝绸之路沿线古国、地区钱币作为丝绸之路贸易交流重要的媒介,见证了当时“大漠孤烟铜铃响”的无数贸易传奇。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东西方的经济大动脉,各宗教也不断交汇融合,并在钱币上留下了诸多宗教文化的印记。丝绸之路沿线古国、地区钱币上的铭文涉及到汉文、古希腊文、八思巴文、阿拉伯文、蒙文等诸多种类文字。一枚铭文多元化的钱币,是管窥丝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窗口。
以摩尼教日月光金铜币为例,从外型看,是中国式圆形方孔钱,正面为汉字“日月光金”四字,背面为突厥如尼文字母“太阳、金星、光明、月亮、铜钱”,与“日月光金”对应。
汉代“白金三品”龙币形态各异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塞琉古亚历山大金币、“白金三品”龙币等形态各异的古代珍贵货币。其中“白金三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发行的银锡合金货币。所谓白金三品,指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圆形而有龙纹,重八两,值三千;方形马币,方形而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椭形龟币,肉圆好方,币形像龟,以龟甲为币文,重四两,值三百。《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自月氏回到长安,向武帝讲述在西域的见闻,就谈到了安息国使用银币的情况:“安息以银为钱,钱如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因此,汉武帝以龙纹作为天子的象征,铸于钱面,并且还采取了与中国传统铸币不同的货币材质和铸币形制,这也说明“白金三品”与早期丝绸之路货币具有一定的联系。
顾莹表示,观众通过展览可以聆听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千古先声,感受中西文化最早碰撞和融合的神奇魅力。更可以通过丝路钱币本身所蕴涵的平等契约、互利互惠精神,以及其背后反映的东西方的交往交融,理解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马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