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北京的蜻蜓

日期:2019-05-31 10:21    来源:首都园林绿化

分享:
字号:        

  蜻蜓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碧伟蜓稚虫捕食耳萝卜螺

  蜻蜓,是一般人对蜻蜓目(Odonata)昆虫的俗称,是一类古老的昆虫类群。其幼虫(稚虫)水生,半变态,成虫陆生,成虫的飞行能力强。稚虫和成虫都是捕食性,一般幼虫以其他小型水生昆虫或小鱼小虾为食,颚平时折叠在吻部,遇到猎物可以伸出将其抓住,成虫主要以蚊蝇等小型昆虫为食,大型种类也能捕食蝶、蝉等大型昆虫,去年笔者还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一个美洲的大型种类蜻蜓进食蜂鸟的视频。

  碧伟蜓稚虫捕食红虫

  蜻蜓目分为三个亚目:差翅亚目(Anisoptera),是人们心中典型的蜻蜓;均翅亚目(Zygoptera),一般称为蟌(cōng)或豆娘,普遍体型比蜻蜓小,我小时候以为这就是蜻蜓小时候;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也称为蟌蜓,是一种古老的孑遗类群,分布很狭窄,目前仅3种,分别分布于日本、喜马拉雅山南侧和东北长白山。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黄蜻稚虫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碧伟蜓稚虫蜕皮

  北京地处世界动物地理区系的古北界、与东洋界、蒙新区接壤,境内又有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北运河、蓟运河五大水系,历史上北京城内也有众多的河道和池沼,这种环境上的优势让北京的蜻蜓种类非常丰富,目前我国记录蜻蜓目种类已有820余种,北京市境内记录的种类已经超过70种。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刚羽化的碧伟蜓

  北京方言中,称蜻蜓为“蚂螂”,最常见的一种是黄蜻,孩子们一般称其为“小黄”,最常见的大型蜻蜓是碧伟蜓,腰上有块蓝色斑的是雄性,被称为“老杆儿”,没有蓝色斑的是雌性,被称为“老籽儿”。我小的时候,每到夏天就特别喜欢去在幸福大街北岗子的姥姥家,因为那里离龙潭湖公园很近,傍晚时分都会有很多的蜻蜓在胡同里飞舞,不时还混杂着几个“老杆儿”、“老籽儿”或者“膏药”,在前门外的我家可就没这么多蜻蜓了,“老杆儿”、“老籽儿”什么的更是难得一见。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一到下雨后,蜻蜓低飞,男孩子们便都拿着“抄子”跑到胡同里,追逐着蜻蜓,看谁捉的多。碧伟蜓飞行速度比黄蜻快,并且更加机警,如果小伙伴谁能捉住一个“老杆儿”或者“老籽儿”,就能在胡同里的小伙伴面前炫耀一段时间。

  海淀因为有圆明园、颐和园、香山、植物园等大公园,还能见到一些罕见的种类,比如被称为“膏药”的大团扇春蜓、黑色翅膀的“黑老婆儿”黑丽翅蜓、屁股上有段白版的玉带蜓等等。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科普 | 北京的蜻蜓

  玉带蜓

  后来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市内的水洼池塘多被排干填平,再加上人口增长导致污水排放越来越多,让蜻蜓稚虫赖以生存的环境消失,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小时候胡同里漫天飞蜓的景象了,想看蜻蜓也只能到圆明园、植物园这样的城郊大公园。希望我们能珍爱身边的自然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也能看到这些天空中的小精灵。

  参考文献:

  《北京地区蜻蜓区系及分布》,王辰,袁峰等,2003年

  《中国习见蜻蜓》,农业出版社,隋敬之、孙洪国,1986年1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