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方圆结合型古建筑漫谈

日期:2017-03-17 08:53    来源:北京文物报

分享:
字号:        
  • 未标题-1.jpg.jpg
  • 未标题-1.jpg.jpg

  北京古建筑众多,其建筑平面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十字形和曲线形等,造型丰富多样,其中方圆结合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且在前辈、同仁著述中较少有涉及。

  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源流

  考察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起源很可能与明堂有关。明堂是上古至唐代国家礼制建筑的核心建筑物。其建筑形式就是上圆下方。东汉桓谭《新论》称:“天称明,故命曰明堂。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而这个理论在北京大高玄殿乾坤亭中也得到了印证和体现,其上层匾额书乾元阁,下层匾额书坤贞宇,乾坤恰是天地的代称。唐代以后,明堂建筑在国家礼制建筑中消失。但这种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式,则一直流传至明清。

  北京地区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概况

  北京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分别是故宫乾清宫前的江山社稷铜亭、故宫御花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大高玄殿后部的乾坤亭(或称乾元阁)、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前的御碑亭、北海琼岛上的善因殿、觉生寺(大钟寺)钟楼殿以及潭柘寺的楞严坛。

故宫江山社稷铜亭

  江山社稷铜亭位于故宫乾清宫丹陛两侧,东西各一座,推断明代永乐时期(1403—1424)铸造。亭为铜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铜亭安放在石质基座上,座身雕刻海水江崖图案。

故宫御花园千秋亭

  万春亭和千秋亭位于故宫御花园东西两侧,相对而建,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两座亭子在明清时期作为佛殿供奉佛像,万春亭至咸丰年间重建后改为供奉关帝像。亭为木构建筑,上层圆攒尖宝顶,下层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

大高玄殿乾坤亭

  大高玄殿乾坤亭位于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名无上阁,清代乾隆朝改名乾元阁。明代时供奉嘉靖皇帝玄修像(称象一帝君)。阁上层悬挂乾元阁匾额,下层悬挂坤贞宇匾额。此亭为木构建筑,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上下层之间有一层圆形平座层。

碧云寺金刚宝座前碑亭

  碧云寺御碑亭位于金刚宝座塔前,左右各一座,形制相同,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亭内竖立乾隆御制碑。亭为砖石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六角形。北海善因殿位于琼岛的白塔南侧,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内供奉藏传佛教护法神大威德金刚。殿为琉璃材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下层周匝饰琉璃小佛像。觉生寺钟楼殿位于寺院轴线最北端,建于乾隆年间。殿为木构建筑,上层屋身为圆形,屋面出八条垂脊、宝顶,下层为方形,悬挂匾额“华严觉海”,内部悬挂永乐大钟。潭柘寺楞严坛(上世纪50年代拆除后构建封存)位于潭柘寺西路,建于明代。殿为木构建筑,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六角形,台基为六角形石质坛台。

  方圆结合型古建筑时代、用途和特征

  这些方圆亭的建造年代,从明代前期至清代中期,尤其以明代嘉靖年间和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最多。这种建筑类型使用在了宫殿、园林和宗教(佛教和道教)建筑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其使用功能上,故宫的江山社稷铜亭(或称江山社稷金殿)是作为供奉江山社稷之神,具有象征性和礼仪性。故宫御花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是两座园林对景的建筑,是具有欣赏功能的园林景观建筑,同时兼有佛殿功能。大高悬殿乾坤亭、北海善因殿则是作为供奉塑像的宗教殿宇使用。其中,北海善因殿兼有欣赏性建筑的功能。而觉生寺钟楼殿则是作为悬挂永乐大钟之用。可以说,这种形式的建筑使用功能也比较广泛。材质上,江山社稷铜亭为铜质,北海善因殿为琉璃质地,碧云寺御碑亭为砖石,其余均为木构建筑。其材质也是包罗了中国古建筑几乎所有材质。值得注意的是,明堂是唐代以前儒家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礼制性建筑,如武则天时期就建造了恢弘的明堂建筑——万象神宫。唐代以后这种形式的神圣性慢慢弱化,而明清时期将这种形式使用到了多组建筑中,有的甚至是较低等级的建筑(如碑亭)之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建筑形式的普及化。但是,这种形式还是仅仅使用在了皇家建筑中,仍然具有较高的神圣性。

北海善因殿

觉生寺钟楼殿

潭柘寺楞严坛立面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