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五环十湿田”打造温榆河公园

日期:2020-06-12 10:1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img.jpg
  • img.jpg

  原标题:《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公示 “二水五环十湿田”打造温榆河公园

  图为温榆河公园鸟瞰效果图。

  从2020年6月11日起,《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在市水务局官方网站公示。未来的温榆河公园,将是一个以生态为底、以水为脉、以路为骨、以境塑园、以人为本的生态公园。若公众想对控规提出意见与建议,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传真方式于7月10日之前反馈到北京市水务局。

  生态为底:

  打造十大特色生态公园组团

  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域中部,中心城区东北边缘,范围30平方公里,地处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清河、温榆河两河交汇处,城市副中心上游,是重要防洪通道和生态走廊。

  根据规划,温榆河公园将以“生态为底”,构建“一心、两带、十片、多点”的整体空间格局。“一心”就是在温榆河和清河两河交汇处形成一片绿洲,形成全园的生态景观核心;“两带”就是依托温榆河、清河两条水系形成“清流两带”,全面串联各功能区,形成两条灵动的滨水风景线;“十片”就是在公园内部划分主题多元、特色鲜明的十大公园组团,包括生境科普体验区、绿色田园风貌区、游憩体验区、文体休闲活动区等;“多点”就是依据功能需求在公园内合理布局“繁星点点”式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为公园增彩的艺术亮点。根据测算,估算温榆河公园平日客流量在5万至9万人,双休日在10万至15万人左右。

  以水为脉:

  构建“五环”“十湿田”格局

  温榆河公园依托北运河水系温榆河河道以及清河河道,是北京中心城区北部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心城区西蓄、东排、南北分洪格局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公园将以水为脉,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

  规划显示,规划范围内的温榆河长10.2公里,未来将以近自然滨水岸线建设、生态游憩、文化挖掘为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十里画廊”;规划范围内的清河长6.6公里,规划以水体自净、自然驳岸为示范,打造水生态示范廊道;规划范围内的老河湾长4.3公里,以生态保育及滞洪区功能为重点,打造多样化生境体验廊道。

  公园将优先利用再生水、充分利用雨洪水作为公园生态水源,公园内水质主要指标将达到Ⅳ类,局部优于Ⅳ类。

  公园将系统建设净水廊道和多处湿地,形成“二水五环十湿田”格局。“二水”指温榆河和清河;“五环”指的是对清河第二再生水厂、未来科学城再生水厂、后沙峪再生水厂等周边区域进行生态化提升改造,利用现有河道、沟渠、坑塘等,建设五条净水环廊,实现河网连通,水体自然流动、自然净化;“十湿田”指的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坑塘、鱼池、蓄洪涝区、景观湖泊、河道滩涂等,打造10处湿地,形成以水体自净为核心的生态水功能空间。

  以路为骨:

  驾车穿行公园感受“车移景异”

  根据规划,温榆河公园将打造外畅内幽、快慢交融、景路一体、园城共享的生态智慧交通系统。

  在道路系统方面,“两横三纵”五条走廊穿过公园范围,其中,“两横”即火沙路及机场南线,“三纵”即来广营北路、京承高速公路及新国展联络线。为呈现车(步)移景异、浸入绿色生境的特色体验,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弯曲度,生态化处理道路断面,塑造具有公园特色的林荫路系统。对于保留的过境道路将优化局部线位,统筹考虑公园功能及景观要求,将来广营北路、新国展联络线、火沙路三条城市主干路修建为景观大道。目前,来广营北路公园范围已经按照景观大道设计进入施工改造阶段。

  公共交通接驳也将整体提升。在轨道交通规划方面,公园周边区域22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9条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其中现状轨道线路5条,分别为M5号线、M13号线、M14号线、M15号线和机场线,规划新增线路4条,分别为M17号线、M32号线、M33号线和S15号线。记者注意到,M13号线、M33号线车站距离公园最近距离只有800米。

  在地面公交方面,利用过境走廊设置公交干线,快速通过,在主要客流出入口设置落客站。公园周边共规划10条公交走廊,并在公交走廊增加6至8条公交线路。值得一提的是,将利用组团间辅助通道,设置与周边组团包括轨道车站衔接的接驳线路,同时串联公园群。

  未来,完成升级的“绿肺”将吸引更多骑行和健走爱好者。为了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公园内部将根据宽度与通行服务能力,结合堤顶路和公园园路构建三级慢行系统,运用透水铺装和生态建材设计灵活多样的自行车和人行步道。贯通慢行交通系统,沿温榆河、清河等主要河道两侧绿化廊道,将设置全长约30公里的公园绿道,加强与公园内部一级园路的顺畅衔接,打造“一个公园”的绿道体系。同时,沿温榆河、清河等主要河道、绿廊设置“慢行、慢骑、慢跑、慢走”的园路系统。在公园范围内,结合三级驿站布局,设置自行车停车点和公租自行车租赁点,供游客使用。停车点间距为500米至1000米。

  为了方便游客出入,公园将在临近居住组团等人流密集地区、主题类公园周边增加出入口数量,提高公园的步行可达性,生态优先类功能区减少公园出入口。近期将结合公园游客主客流方向,开放30个左右出入口,同时预留好其他出入口位置远期备用,根据客流规模和流向适时开放。

  最令游园者头疼的停车问题也有方案。根据分散布局原则,公园将设置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停车场,总停车场数量不少于30个。根据交通需求预测,公园小汽车停车泊位总量不低于6000辆,自行车停车需求约为3900辆左右;每个功能区不少于3处停车场。在智慧交通系统规划方面,公园内各类停车场将实现联网联控。研发专属APP,实现车位预约、车位查询、停车缴费等功能。

  以境塑园:

  建生态留野区保持多样性

  根据规划,公园将生态多样性作为第一考量,依托地形地貌和绿色空间系统,营造密林、疏林、灌丛、农田、草地、滩涂、水域、洼塘八种生境系统,预留适合多种生物的栖息空间,形成生境多样、物种多样、弹性适应、自我演替的近自然生境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温榆河公园内将设立一片生态留野区域,采取封闭式管理,其中所有植被原状保留,不采取修剪、割除、除虫等措施,原则上只允许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有限制地进入。这片留野区域可以用来观察监测此区域各类植物的生长及演替情况,指导未来北京平原地区绿化的自然化。

  以人为本:

  一座不售票的智慧公园

  根据规划,公园的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公园游客,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医疗救助站、厕所、餐饮类设施等。温榆河公园为不售票公园,本地游客占比较高,因此将设置约80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与停车场结合布置。餐饮设施面积约2万平方米。

  公园将打造城市层面4景:通过两河交汇处的景观核心标识以及与环境融于一体的青山、青林、青泽三桥景观,形成城市层面的景观标志节点。打造公园层面20景:分为生态、运动、文化和休闲四大类型,形成对生态文明金名片多角度的支撑,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可游·可赏·可玩·可学”的温榆河公园。

  规划显示,温榆河公园还将打造成为一座智慧公园,智能服务体系包括智慧水务、智慧游园、智慧交通和智慧管理。在智慧水务方面,公园将围绕治水造园、量水定景、立体净化和自然修复总体水务规划理念,构建智能感知、智慧调度、主动服务的温榆河公园智慧水务体系;在智慧游园方面,公园将使用前沿科技,提供智慧游览体验,为来往温榆河公园游览游客提供智慧化的导览服务;在智慧管理方面,工作人员将利用新技术开展智能排班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舆情分析,引入AI、物联网、AR/VR等多种技术为公众服务,实现“支付智能化、交互拟人化、文化科技融合化”。(叶晓彦 孙宏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