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动植物“精灵”现身标识地区生态环境在改善
松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天然油松林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水源地,其核心区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保存着完好的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区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段,作为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可从事多种科学研究的观测、调查等工作,但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森林采伐,一般不允许开展森林旅游活动。
松山保护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大,从最低处的627.6m到最高处的2241m(大海坨峰,北京地区第二高峰)。由海拔变化导致的温度和水分分布变化使这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和丰富的植物种类。
根据调查,截至2013年,松山自然保护区目前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824种,隶属于109科437属,其中蕨类植物14科18属25种,种子植物95科419属799种。
除珍稀的野生植物外,一些野生动物也幸运地冲进了红外相机的监测范围。两栖类发现了中国林蛙、大蟾蜍,爬行类发现了宁波华蜥、赤峰锦蛇等,另外,还有蝶类20多种,目前,监测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截至到2013年的调查,松山保护区脊柱动物178种,其中兽类物种29种,鸟类120种,两栖爬行类17种,鱼类12种。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兽类1种(金钱豹)、鸟类1种(金雕);国家II级保护野生兽类1种(斑羚)、鸟类17种;北京市I级保护兽类4种,鸟类8种,爬行类2种;北京市II级保护兽类10种,鸟类32种,两栖爬行类10种。
▲豹猫
为了更好的科学研究,保护区为果子狸、豹猫、猪獾3种野生动物佩戴了项圈,进行长期的轨迹监测,以掌握它们的活动轨迹以及分布区域。
在新发现了众多动植物后,松山保护区将持续监测野生动物,继续开展其他区域的兰花资源踏查、分类鉴定、生境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保护区内兰花资源的救护繁育、复壮更新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蓝翡翠
珍稀物种不断走进我们的视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为摸清家底,北京在动植物保护方面的调查频率、力度和范围与过去相比,都在加大,这使珍稀物种“现身”的几率大大增加;其次,一些珍稀植物具有环境标识作用,它们的存在或重现可以说标志着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它们的现身也证明着生态的向好。
当然,北京整体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大背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4%;全市林地总面积达到1648.95万亩,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27.8万亩,湿地面积达到77.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