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残疾人事业三十年发展成绩斐然

日期:2018-12-03 10:06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与爱同行 融合发展 北京市残疾人事业三十年发展成绩斐然

  

  在亚运村温馨家园,霍馗变得越来越开朗。

  

  崇力自学国画,免费送出了上万张画作。

  

  史敬、李爱君夫妇经营的盲人按摩店使他们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沈虹在和平街温馨家园分享自己重拾信心的故事。

  

  ▲2018年10岁的周浩楠,成长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帅小伙。

  1988年11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以首善之区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广大残疾人生活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残疾人事业业务体系。康复工作从“三项康复”起步,坚持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已形成覆盖全残疾类别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康复服务保障制度;教育工作从以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为主,发展成为以特殊教育中心为指导、以普通学校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及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融合教育发展格局。就业工作从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发展为以分散按比例就业为主渠道,自主创业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集中就业等为重要补充;社会保障从单一的特困救济,发展为覆盖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养护照料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无障碍环境建设从一条盲道、一个出入口的改造,到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城市环境更加便利、宜居。

  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繁荣发展,30年来,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始终坚守初心,书写着一个个关于爱与守护的故事。

  传递自强能量

  崇力:用行动赢回社会的认可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61岁的崇力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金鱼店,孩子们下学归家途中,总会在门口的大金鱼缸前流连一会儿。孩子们逗逗金鱼,崇力和家长们闲聊一会儿,顺便把自己作的画送给邻里街坊。崇力说,如果回到30年前,社会上有的人对他并没有这么友好。

  出生时,崇力患有脑瘫,造成右腿行动不便,从此他的人生注定和普通人不一样。1976年中学毕业,当所有的同龄人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崇力却四处碰壁。“因为行动不便,哪个单位都不想要我。”崇力是个倔强的人,就业过程中看遍了人情冷暖,他决定自食其力,用行动得到社会的认可,于是他开起了修车铺,成为北京最早的个体户。“一开始邻居们都不理解,有学历却选择修车这种工作,加上又天生残疾,各种流言蜚语都很难听。”崇力说,在当时,国家对残疾人就业虽然有一些保障和支持政策,但工作依然难找,就连自主创业也会受到冷遇或被人瞧不起。

  “那时候残疾人在社会上找不到归属感。”崇力回忆,每当残疾朋友聚在一起,就会讨论成立一个属于残疾人自己的组织。北京市残联成立后,崇力感觉找到了归属感,他成为了北京市残疾人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30年来,见证着北京市残疾人事业的起步与繁荣。

  北京市残联成立后,开始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鼓励本市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开办企业给予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北京市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暂行办法》、《北京市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和超比例奖励办法》、《北京市扶持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等多项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在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的引导下,残疾人就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崇力说,他自己也是受益者。70年代末起家的“崇力修车部”只是一个简单的路边小棚子,府学胡同修葺时,这个路边修车部陷入了尴尬。“北京市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于是特批了一块地方,盖了一间小房子,让我继续在这里修自行车。”看着修缮一新的“崇力修车部”,崇力觉得不能只修车,残疾人不能一直成为索取者,更应该力所能及地反哺社会。

  崇力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之旅,一走就是几十年。在“崇力修车部”,打气、换气门芯、上链条之类的小毛病从来不收钱;老年人、残疾人、小学生修车也不要钱。有一次,一个老太太拎着一辆破旧的小竹车找到崇力。“看样子得推了两辈人了,俩前轱辘的车条弯了,橡皮蒙皮磨烂了,根本没法修。”崇力不忍心看到老太太失望,悄悄地买了新轱辘给老太太换上,分文未取。

  如今“崇力修车部”的牌匾仍在,只是上了年纪的崇力已经不再修车,转而开了个金鱼店谋生。他自学了国画,将所作的画免费送邻居、送游客、送给外国友人,至今已经送出了上万张。崇力说:“别人给了我阳光,我也要给别人阳光。大伙认可我,信任我,是我最大的财富。”

  优化社会环境

  史敬、李爱君夫妇:

  用双手创造幸福人生

  在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法华南里社区说起盲人夫妇史敬、李爱君,也是小有名气。夫妻俩开的盲人按摩店,是周边老人和上班族经常光顾的地方。“刚开业那会儿,整整一个星期,一个客人也没有。”说起创业过往,史敬、李爱君也是满脸笑意。

  史敬和李爱君在北京市盲人学校相识相知。“当时针对盲人的只有一个专业,就是按摩。”史敬说,对于像他俩这样全盲的学员而言,学习起中医基础、针灸等专业医学知识来,要比其他有微弱光感的学员更辛苦。1989年,史敬从学校毕业,但毕业就成了失业,由于对盲人按摩的认知度低,没有哪家机构愿意招聘他,他只好在自己家里为有头疼脑热的街坊按摩治病,收取低廉的费用。

  1999年5月,北京市残联免费开办了第一期《高级盲人按摩师培训班》,史敬、李爱君夫妇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拿到了毕业证书。“自此盲人按摩在北京发展起来。”史敬说,如果没有残联的政策支持,盲人按摩很难在社会中生存下来。至今,北京市盲人按摩店已达450家,不仅解决了盲人就业难题,也为盲人融入社会打开了一扇窗。

  法华南里小区的一间简易两居室内,史敬、李爱君夫妇在这里开了19年的盲人按摩店。客人们来来回回,给史敬、李爱君夫妇留下了不少外面的故事。“一边按摩,一边聊天,对我们俩而言是一种享受。”李爱君说。

  随着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深入发展以及残疾人免费乘车、专用车免费停车、肢体一二级残疾人乘坐无障碍出租车给予补贴、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公园、旅游景点和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等一揽子福利政策的落地,史敬、李爱君夫妇也爱经常走出去看看。“我有时候需要到企业出诊,她经常和朋友去公园、博物馆。”史敬说,现在的出行环境可比以前好多了。曾经由于盲道不发达,史敬每次出门都尽量找马路牙子,即使这样,也常常发生意外。如今到处都有盲道,走在路上也放心了许多。

  “不仅出行便利了,就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史敬说,平时他会拿残疾人“一卡通”免费乘公交,去盲人图书馆看书,去“看”无障碍电影,去大剧院听戏,和妻子一起逛公园。“政府给残疾人的各类补贴也都打入‘一卡通’,还可以通过这张卡申请辅具,享受康复、就业等服务,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和普通人的差距在一天天缩小。”

  史敬和李爱君都是热爱生活的人。爱好文艺和唱歌的史敬经常跟着各个残疾人文艺团体去演出,爱好文学的李爱君在家摆弄博客,笔名为“蝙蝠女侠”的她不仅在新浪博客中发表了数百篇文章,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苦乐年华》。《苦乐年华》讲述了史敬、李爱君前半生不断寻找幸福的故事,李爱君在书中写道:感谢生活所给予我的一切,虽然并不全都是美满和幸福,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使我的生命不再孤单……

  打造身边家园

  霍馗、沈虹:

  找到另一个充满爱的家

  2008年以来,北京市残疾人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奥运会、残奥会相继在北京举办,推动了残疾人事业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残疾人福利事业社会化探索出新路子,也促进了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同。残疾人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覆盖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残疾人组织体系,建成了405个残疾人温馨家园,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残疾人的服务网络,为各类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日间照料、法律维权、帮扶性就业、辅具服务、免费上网等多种服务,把服务送到残疾人身边。

  “暴风雨让我坚强,彩虹给我力量,我学会了在逆境中飞翔,勇敢地飞吧,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这首诗出自脑瘫患者霍馗之手。1978年,霍馗出生时难产导致脑瘫,留下了说不清楚话,手脚不稳的后遗症。

  霍馗见生人说话还是有些紧张,越紧张说话便越激动。“我怕你听不清楚我说话。”霍馗担心地说。与普通人相比,霍馗是不幸的,当所有同龄人欢呼雀跃地跑向学校、出去旅游,他只能苦闷又自卑地呆在家里。然而霍馗又是幸福的,他找到了另一个家——温馨家园。

  在亚运村温馨家园,霍馗得到了全面的康复。从给纸袋子穿绳这样简单的康复劳动开始,到绘画、柔力球、手工课、电脑课。“我还领到了第一份工资。”霍馗开心地说。

  亚运村街道残联专干周岩介绍,霍馗口中的第一份工资来源于糊信封,虽然钱不多,但霍馗很兴奋。“他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周岩说。在温馨家园康复老师的帮助下,霍馗的进步很快,获得了康复进步奖和积极参与奖。学会用电脑后,霍馗开通了博客;学习绘画后,他参加了798艺术区双展年会;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课后,他制作的红木蜥蜴吊坠成为文博会的展品。在温馨家园10年,霍馗变得越来越开朗,更爱上了交朋友,他的励志故事也在激励和改变着其他残疾人。

  沈虹是另一个在温馨家园找回生活的人。沈虹是博士学历,曾经是大学老师,却因为意外罹患精神疾病,从此人生的轨迹发生了改变。2012年2月,沈虹来到了和平街街道温馨家园,在职康站,沈虹首先找回了自食其力的尊严。她兼职做职康站的档案管理工作,并负责残联刊物《春雨报》的发行工作。“一个信封一毛五,终于又有了收入。”沈虹说,罹患精神疾病后,经常住院,也没有单位愿意雇佣她,一直靠父母的补贴度日,温馨家园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现在,沈虹加入了温馨家园的“同伴支持计划”,致力于帮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走出阴霾,拥抱阳光。

  托起未来希望

  周浩楠:

  重回多彩有声世界

  周浩楠来到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就像回到家一样。从这间教室,跑到那间教室;这个玩具曾经玩过,那个玩具当时没有;跟康复老师赵煜青更是有说不完的话。周浩楠妈妈介绍,浩楠第一次来到康复中心刚刚2岁多,在这里度过了近3年的时间,对于浩楠而言,中心的康复老师更像亲人。

  如果说每个新生儿都是天使,那么残疾孩子就是“折翼天使”。在新生儿筛查时,周浩楠被检测出听力有问题,“当时觉得日后可能会恢复,但是时间久了,发现叫他没反应,这才着了急。”周浩楠的家人带着他,到协和、同仁等各大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听力90%损失,医生建议为周浩楠做人工耳蜗手术,保障他的正常生活。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是重度听力障碍人士的主要康复方式。虽然手术费只有2万多,可是一套人工耳蜗装置却需要二十万元左右。“这个时候街道残联的人来了,把北京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告诉了我们。”周浩楠妈妈说。

  《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不满7 周岁,经评估鉴定符合植入人工电子耳蜗条件的听力残疾儿童,最高可享受15.8 万元的人工耳蜗购买经费补贴。《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办法》规定,具有本市户籍、年龄不满16 周岁,持有残疾人证的儿童少年(3 岁以下非持证残疾儿童,可持指定医疗机构医学诊断证明),在康复服务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均可享受康复补贴,最高补贴3.6万元。

  “前后算下来补贴了近20万。”周浩楠妈妈说,政策补贴大大减少了家庭的压力,也让家庭有能力在日后为浩楠提供更好的生活。手术之后的浩楠来到了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周浩楠的妈妈也感受到了另一份温暖。

  康复老师赵煜青介绍,人工耳蜗可以重建听觉系统,但是听障儿童还需要接受专业训练,学会聆听和正确的吐字发音。在康复中心的3年,周浩楠上的是全天托管班,每天早上家长送来,晚上接走,中心的康复老师不仅要帮助周浩楠矫正发音、做音乐治疗或艺术治疗,更像母亲一样照顾周浩楠。“这是让我最感动的,老师们把浩楠当成自己的孩子在看护。”周浩楠妈妈说,浩楠刚来的时候还不会独立上厕所,每次都是老师们悉心照料,把孩子放在这里,她一百个放心。

  到进入学前班,周浩楠在康复中心已经得到了完全康复,目前在丰台区一所普通小学就读,和健全孩子一起融入了校园生活。2018年10岁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帅小伙。周浩楠的妈妈希望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样生活,拉丁舞、小提琴、架子鼓等才艺培训课程,周浩楠一个也没有落下。“最近,他又想要学钢琴。”

  周浩楠的妈妈说,在繁忙的学习和培训课程中,浩楠还时常抽空回到康复中心转转。“这里就是一个常来的家,来了就觉得温暖和安心。”(魏昕悦)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