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刘博强在冬奥训练中心花样滑冰馆开着扫冰车进行扫冰作业。邓伟摄
21日下午,从气温32℃的室外走进首钢冬奥训练中心冰壶训练馆,一阵冷风袭来,温度计指针指向了18℃,冰面上寒意更浓。每天,制冰工刘博强要在冰场守12个小时,运动员训练前后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像他这样的冰壶赛道专业制冰工,数遍全国也不到20人,但制冰不是刘博强的本行,他曾在火花四溅的厂房内当了十多年轧钢工。
小心迈进刚扫过冰的冰场,刘博强脱下了厚厚的上衣外套,只穿一件短袖,背起了打点壶。“‘打点’时水喷得很远,沾湿了衣服更麻烦,浑身冻得直哆嗦!”他又把袖子使劲向上推了推,准备光着胳膊“打点”。
从一条赛道的终点倒着走向起点,喷嘴朝上,打点壶同时开启。刘博强的手左右摆动,和花洒一样,水滴均匀洒落冰面。
“打点”看上去简单,却是冰壶制冰工序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冰壶比赛场地的冰面并不是完全光滑平整的,而是由直径3毫米的小冰珠浇灌而成的,才能保证冰壶在冰面上能顺利滑行。制冰工“打点”时,得确保这条赛道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落下水滴,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正因此,相比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冰壶项目的制冰扫冰难度更大。
为了练就“打点”的技术,刘博强没少下苦功。运动员上冰训练了,他就背着打点壶到馆外,头顶烈日对着马路反复训练,直到形成肌肉记忆,手的力度角度每次操作完全一致;回到冰场后,他又和来自加拿大的国际顶级制冰师讨教技术。“听不懂英语只能靠翻译,一定得钻研透了这门手艺。”他笑着说。
刘博强今年41岁了,22年前他初来首钢时在轧钢厂工作,后来又到首钢第二炼钢厂做了9年焊工。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后,他在维检中心又干了三年多,此后又进入首钢园区综合服务公司捡起焊工的老本行,成了一名安装、维修中央空调的工人。
随着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首钢“四块冰”启动建设,需要培养一批服务冬奥的制冰扫冰人员,乐意“尝鲜”的他欣然报名,和几名工友来到首都体育馆接受3个月的培训。“作为老首钢人,咱也算是紧随着首钢的步伐转型。”他说。
虽然从来没接触过冰雪相关的工作,甚至连滑冰都不会,可他对制冰扫冰的知识入了迷。“制冰和空调制冷也有一定联系嘛!”说来也巧,之前做空调工的经历帮了他大忙。他早出晚归,没事儿就向老师傅学习,培训期结束了,闲不住的他经常回到首体温习手艺,和很多师傅都成了朋友,见他好学,师傅们也都乐意教他。
2018年6月份,刘博强等6名学成归来的首钢工人来到了“四块冰”工作。首次制冰时,刘博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最终他们面前呈现的冰面完全符合国家队训练要求。当得知制冰工原来是钢铁工人时,不少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
冰壶馆共六条赛道,刘博强一天最多在冰上扫冰制冰六七次,每次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他裹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和棉护腿,才能保证不会被冻伤。
即便工作环境艰苦,可刘博强很知足。在花滑和速滑训练馆制冰时,他开的是一辆价值100多万元的扫冰车,他常和同事们打趣:“要不是冬奥会来到首钢,咱一个普通工人哪能有机会开这么贵的‘豪车’呀!”
在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项目“三块冰”场馆内,国家队运动员备战冬奥正酣,另“一块冰”冰球馆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冰面结构也已铺设完毕,目前正在进行内部精装修和外部幕墙安装,将于11月底完工。
首钢冬奥训练中心项目负责人曹雷介绍,“四块冰”将兼顾比赛与大众健身功用,赛后首钢将推动场馆的功能转换,利用国家队训练空余时间,向体育、教育系统的俱乐部、学生开放,让更多冰雪运动爱好者到国家级专业场馆体验滑冰的乐趣。(潘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