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园我来建!”

日期:2018-04-18 09:36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我的家园我来建!”

 

4月17日,东直门王家园胡同35号院的居民们在修缮一新的院落中休憩。孙戉/摄

 

  车水马龙的东二环东四十条桥东南,王家园胡同西口路北,绿油油的灌木后面,一面灰色的镂空砖墙,中间烫金大字写着“王家园35号院”。

 

  一进院,红砖墁地的小广场上洒满阳光,一棵老榆树直冲云霄。广场四周,一个个月亮门掩映着一排排大瓦房。屋檐下是木色廊架,房前花池连通,草丛里点缀着盛开的牡丹、月季和栀子花。在高楼环抱中,这疏朗的平房小院简直是世外桃源!

 

  4月17日上午,院长卫江顺搬出桌椅放在屋前,沏上热茶,邻居们围坐一桌,晒着太阳,商量着周五办邻里宴的事儿。

 

  “您要是去年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卫江顺说。35号院建于1954年,年代久远、设施老化。后来成为拆迁滞留地,长期“失管”。环境乱到什么程度?4000多平方米的正式房周围,盖起了6000多平方米违建;本院居民不到500人,外来人口850人。违建之间过道不足一米,屋里常年不见阳光。“那时候不敢出远门,总想赶紧回家,担心着火、进水、失窃。”卫江顺皱着眉头回忆。

 

  在疏解整治过程中,35号院成为重点。经过半年多宣传、入户、征求居民意见,2017年3月29日,35号院启动拆违。

 

  四个月后,院里的变化天翻地覆:违建基本清除,屋瓦全部换新,排水重新做,外墙加做保温,电线统一入盒……过去连一平方米绿化都没有,如今建起了1100平方米的绿地。小院还有了物业!

 

  欣喜之余,居民更加担心:整治得这么好,就怕反弹!“与其担心,不如行动起来!”小院居民发出倡议,“我的家园我来建!”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院内不设停车位;在廊架下增设晾衣杆;拓宽步道方便残疾车进出……

 

  每一位居民都是环境建设的主力,三分建七分管,后续维护更离不开居民。在街道、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的指导下,3月底,35号院选举产生了院长和7个栋长,发动居民自治,管护小院环境。

 

  西一排的衣大爷爱抽烟,烟头随地扔。怎么办?“衣大爷,您再随地扔烟头,一个罚款10块。”看衣大爷拿着烟头又要扔,一位邻居开玩笑说。“衣大爷您就扔吧,攒够了我们撮一顿!”另一位邻居打趣道。你一句,我一句,衣大爷捏着烟头来到了垃圾桶跟前。

 

  院里的小花园,居民也抢着管。“一干我就浇,不用等物业来。”居民杨淑敏说。有的居民还把自己家养的花也搬到院子里,美化环境。

 

  4月17日是个大晴天,居民们又美滋滋地出来晒太阳。“以前邻居之间基本不来往,想聊天都没地方站。现在,院子宽敞了,一家做两个菜,老邻居们一起热闹热闹,顺便出出主意,怎么把这么好的环境保持下去!”卫江顺笑呵呵地说。(于丽爽)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