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在北京站列车站台上,李素萍用轮椅送一位腿脚受伤的乘客上车。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师傅!”“师傅!”走进北京站,只要李素萍出现,甭管哪个岗位,大伙儿都亲热地叫她“师傅”。
2月6日是春运第6天,也是全国劳模李素萍退休倒计时第34天。3月12日春运结束当天,55岁的李素萍就要正式退休了。作为北京站“素萍服务组”的创始人和领航员,从19岁当客运员起,李素萍已干了36年客运。
这一天,北京站到发图定列车122对,临客38对,也就是说仅发车就160趟,上车旅客达12.5万人次。
这一天,站前等候排队进站的旅客明显增加,高峰时,进站队尾几乎都快排到站前马路围栏前。
这一天,“素萍服务组”共服务重点旅客200余人次。
但这一天,对李素萍和其他客运员来说,只是春运开始以来的日常一天。
下午2点,一对旅客刚一进站,就被客运员“瞄上了”。这名中年人嘴上叼着票,左手提着大包和几个装满食品的塑料袋,腾出来的右手小心搀扶着旁边一个拄拐的年轻人。客运员马上迎着他们走了过去,将他们引导至“素萍服务室”。
原来,这是一对父子,姓王。小伙子在北京上大学,头一天右踝刚做了手术,当天和父亲一起乘Z179次列车回乌海。男孩拄着双拐,右脚包成了一个厚厚的球,根本沾不了地。李素萍一看他进门,立刻推过了轮椅,“快坐下!”
查看车票,李素萍发现他们的候车室在楼上。“走吧!我推你过去!”李素萍二话不说,推起轮椅带着这爷儿俩直奔站台。
Z179次在第六站台,从候车室到站台,得走10分钟。推着这么一个壮小伙儿,没一会儿李素萍额头上就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王先生一直在旁边不停地向她道谢:“太感谢北京热心人了!帮了大忙了!”
这么多年,整个北京站地上哪有缝隙、哪有台阶、哪有上下坡,李素萍早就摸得门儿清。避井盖、绕盲道、躲坑洼,为了让男孩尽量不感到颠簸,李素萍推着轮椅多绕出一大截距离。
直到送上车安顿好,李素萍才和他们道别。“出一身汗!”这一趟走了20分钟,李素萍在站台上稍微缓了缓,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上岁数了,走一趟得歇会儿,以前我一下午连推四五趟都没事儿。”
来到北京站工作30余年间,这个小小的身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6年,她迎来送往的老弱病残旅客不计其数。36年,每天往返于候车室和站台之间,留下了近20万公里的脚步,光是轮椅就推坏了142把。36年,以她名字命名的“素萍服务组”,早已成为北京站的金字招牌,4000封表扬信和200面锦旗,就是对她在这最平凡岗位上所做奉献的最好诠释。
听说她要退休了,这几天有旅客专门找到站里看望她。每年回家找素萍,已经成了很多特殊旅客的习惯。
“都说不忘初心,我的初心就是服务好旅客。跟旅客交心,来到咱们车站,那就是来家里的客人,要让大伙儿舒舒服服地踏上列车。”
如今,由她带出来的徒弟一批又一批,活跃在全站的每一个角落,像“素萍师傅”一样,温暖旅客回家路。(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