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3.jpg.jpg
来源标题:鼓楼人艺 把心里的老北京浓缩进微电影
麦克与方喆
方喆、李春晓和朱静文在社区门前
旧鼓楼社区内的拍摄现场
微电影作品《中轴线争霸》
◎武冰聪
近日,一个名叫“鼓楼人艺”的微电影团队在网络上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他们的作品被各大视频网站转载,每部都能获得几十万的点击量,新闻媒体中也不乏他们的作品和动态。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八部微电影的拍摄制作,有人称他们“在传承着北京文化”,也有人说他们的作品“接地气,贴近老北京的日常生活”。
这个团队的发起人方喆是一个80后北京小伙,打小长在什刹海地区,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身上自带艺术气息,手风琴、魔术什么都会一点。从2008年的第一次尝试,到2014年正式开拍微电影,他一直用镜头去表达自己心里的老北京。这次,我与“鼓楼人艺”团队的主创们相约在他们的根据地旧鼓楼社区居委会,听方喆讲述有关老北京的微电影故事。
向王朔致敬,向北京人艺致敬
距离鼓楼大约300米的一处沿街小四合院,就是什刹海街道旧鼓楼社区居委会的所在地。推开颇有传统风格的朱红色大门,左手边的一间小屋,是社区的公益小剧场,平日用来里给居民举办活动。同时,它还有个独特的隐藏功能——“鼓楼人艺”的微电影发布会主场地。从2014年至今,在这个能容纳40人左右的屋子里,方喆和他的团队一共为《镜花谜》《回首遇爱》《中轴线争霸》《北京姑爷》等多部影片举办了微电影首映发布会。
“鼓楼人艺”诞生在2014年,那时候27岁的方喆凭着对老北京文化的热爱,一人、一机、一只三脚架,就拉着几位好朋友开始做微电影。
“我们拍戏没有任何报酬,演员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觉得挺有意思就来参加了。”有了确定的演员阵容,方喆就自己担任团队的编剧、导演和摄像,然后就出炉了“鼓楼人艺”的第一部微电影《朔会》,向他最喜爱的作家王朔致敬。
不过当时这个初具雏形的团队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2016年《中轴线争霸》拍摄完成之后,方喆在小剧场举办了发布会,并请来了他的朋友、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阿龙。
“发布会上阿龙现场讲了北京人艺的故事,这给了我灵感,我想我们不如就叫‘鼓楼人艺’。我是看着北京人艺的戏长大的,一直觉得他们就是标杆,是永远的学习榜样。”就这样带着对前辈的敬意,“鼓楼人艺”妙手偶得。
旧鼓楼社区不仅举办了方喆团队的多场发布会,也是多部微电影的主要取景地。
居委会的四合院怎么就成了微电影根据地呢?方喆说:“我一直就住在什刹海这一片儿,跟居委会也属于街坊,和社区的四任领导都打过交道。大约在奥运会之后我就听说了咱们的小剧场,和领导商量妥当了,每次再有新作品我就来这里办发布会了。”
朱静文大姐是旧鼓楼社区的居委会主任,也是方喆口中的“现任掌门人”。朱大姐说:“鼓楼和什刹海地区是老北京一个传统的标志,这块地方的文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方喆对这里情有独钟。”
而方喆觉得,社区更像“鼓楼人艺”的家一样,他们有着一致的内涵,彼此相互温暖。概括起“鼓楼人艺”一路走来的精神,方喆说“就是传承、奉献,还有个缘分”,这三个词也道出了旧鼓楼社工们的心声。方喆拍电影遇到不顺心的事,总喜欢找朱大姐吃顿饭、聊聊天,朱大姐也会尽力给方喆提供支持和帮助;社区举办活动,方喆就来拉手风琴、当主持人。前一阵方喆还无偿给社区拍摄了《细雨中的一天》纪录片,细致记录了社工们一天的工作。
“旧鼓楼社区就是我的学校,如果没有这个地方,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微电影和今天的鼓楼人艺。”方喆说。
居委会主任、六年级学生、美国人麦克的故事
这次的采访,方喆带来了他团队里的几位主要演员,一起讲讲他们眼里的“鼓楼人艺”。他们几位的年龄有大有小,从事的工作也各不相同,但因为对老北京文化的热爱,因为支持方喆,每个寒暑假他们总会相聚在旧鼓楼社区。
热情开朗的社区工作者朱静文大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的李春晓和在北京工作的美国人麦克,都是方喆团队的“一级演员”。
“我觉得私下聊得来的演员,拍摄的时候才能心有灵犀,不用说太多他们就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感觉。比如麦克就是一个表情很丰富的演员,拍戏时我告诉他某一段戏里要多运用表情,他就特认真地自己去旁边琢磨,总能表达得很到位。”
从交谈中可以看出,几位演员不仅戏拍得好,也的确都是方喆私交甚密的好友。麦克来北京吃的第一顿炙子烤肉就是方喆带着去的,前几天麦克的女朋友来北京探亲,方喆还特意去市场上买了最好的山楂,做了炒红果招待他们。“我自己做的可比稻香村的地道多了。”
说起另几位演员,也是不住嘴地夸奖,“春晓是特别有天赋的小机灵鬼,多才多艺,他会打架子鼓和手鼓,还学击剑。”“朱大姐不仅人热情,把社区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表演上也是没的说。”“麦克身上能看到美国精神的快乐自在,烦心事不挂相,他也有北京爷们儿的仗义和局气,无缝对接。”
在分镜脚本中设计场景和人物时,方喆会首先考虑演员的性格特征再去赋予剧中人物一言一行。
“这样方便他们发挥,戏也能更真实,就像上次《中轴线争霸》里朱大姐从长椅上站起来一扭身就走,特别符合她本身的气质。”
方喆这么说,朱大姐也频频微笑点头,回想起了一起拍戏时的快乐时光。
麦克也说,正是认识了方喆他才能这样深入地了解老北京的文化,一些很日常的生活细节是在平时的城市生活中很难遇到的。因为拍了微电影,和方喆成为朋友,他才真正达成了了解北京文化的初衷。
春晓从小跟随方喆学习音乐,是方喆一手带大的学生。说起这个挺有灵气的小伙子,方喆笑言,“他以后就是‘鼓楼人艺’的接班人,现在我拍摄的场景主要是在鼓楼地区,以后能不能拓展更远地方的北京故事,就得靠春晓了。”
春晓年纪虽小,却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怕接下这个重担,“我想多号召一下身边的同学,看他们有谁喜欢电影和表演,就可以加入我们的团队,让队伍更壮大。虽然我以后更想学文科,应该不会走专业的艺术道路,但是肯定会一直演戏,把‘鼓楼人艺’传承下去。”
他们是演员和导演,也是彼此的良师益友,在和他们聊家常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北京最温情的一面。
追寻那个比《老炮儿》更老的老北京
“我在寻找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话,不是随处可见的‘吃了吗您哪’,而是管太阳叫‘老爷儿’的那种感觉。”说起拍摄的方向和内容方喆一点也不含糊。
两年前电影《老炮儿》引起轰动,导演管虎和主演冯小刚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影片讲述的也是一个时代里北京人的故事。谈到这部影片,方喆觉得,“《老炮儿》是一个很好的电影,演得也好,但该片更多地侧重20世纪70年代之后北京人的故事,我想表述的不太一样,我更想讲‘老’北京人的生活和情怀,有更加久远的市井元素和百十年前地道的北京方言,可以说更类似北京人艺话剧的风格。”一个“老”字让方喆的故事多了点寻根溯源的传承味道。
打开“鼓楼人艺”的微电影,鲜活的老北京元素总是能快速地抓住人的视线。“拿玻璃瓶去打散装芝麻酱吃面条”“老北京五大镇物”“小小子坐在门墩上吃冰棍”“北京小爷逗蝈蝈、喝豆汁儿”,镜头总能带着我们一个个揭开属于老北京胡同里的温情记忆。
纯正的“京味儿”微电影为什么会吸纳外国演员,方喆也说出了他的想法,“我想用麦克的表演去说明,连美国人都能把北京话说得那么溜,那作为生长在北京的90后、00后,也应该把北京方言传承下去。而且麦克在电影里也更像一个文化交融的使者,他身上的优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也会带给我在文化上进一步的反思和新的创作灵感。”
麦克就这样成为方喆电影里让北京文化流淌起来的介质。
“鼓楼人艺”微电影讲述地道的北京故事,也唤醒了许多人的回忆与热爱。有粉丝专门跑到旧鼓楼社区来,找方喆和朱大姐,也有热情的粉丝打电话到居委会表达对电影的喜爱。让大家伙印象最深的一次粉丝互动是不久前社区里接到的一通电话,一位老大爷在电话里说一定要认识一下方喆导演,他说看了这个电影就觉得找到了组织,特别想加入到团队中来。
朱大姐对这个电话至今记忆犹新,据她描述,这位老大爷由于生活原因把家从厂甸搬到了通州郊区,一直心心念念皇城根脚下的这一方水土,觉得聊天都找不到人的老大爷,看了电影就觉得一直以来的思念有了寄托。
方喆把一个个温暖有趣的北京人生活故事搬进镜头里,而当一帧一帧的画面走进我们的眼里心里,它就像老北京的血脉,又重新淌进许多人的记忆,让久远的温暖感觉再次鲜活起来。
演员顺嘴说出个脏字儿,咋办
如今方喆团队的微电影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夸奖、鼓励纷至沓来,还收获了不少粉丝,但在起初,他和微电影之间的回忆并不算美好。
2008年,方喆“触电”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短视频,他自己当演员,请了同事帮忙助演和摄像。短片讲述了北京小伙在北海公园向外国友人兜售一个古器物的故事。“当时拍这个短片就是想试个水,说一段地道的北京话娱乐一下。”
视频传到网上获得将近九十万的点击量,有人说“小伙子北京话地道”“十分逗乐”,但是一些负面评价也随之而来,“有人把我当成一个职业销售甚至骗子,好些人用微博@我,也有说得很不好听的,当时觉得以后再拍东西还是要注意,舆论真不好惹”。
视频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和蛰伏,换过工作,也出了一本叫《四九城的七号》的短篇小说集,方喆终于重拾旧爱,再次拍起了微电影,“因为还是喜欢老北京文化”。
拍摄时方喆大多是指导演员的表演方向,具体的细节则交给演员自己发挥,但是这样“好说话”的导演也有较真儿的时候。谈及几部作品里哪一部是拍起来最费劲的,方喆说,“都算不上说多困难,但是又都不容易。”
有关方导的“较劲儿”,拍过好几部戏的李春晓最有发言权。
“我们拍最近这部《北京姑爷》的时候,我的搭档是德国来的大卫,他发音不准,中文说不利索,但没想到我说话他也听不太懂,对不上词。词接不上,就不出效果,方老师就一直想办法,帮着我们记点背词,一段一分钟左右的戏拍了一上午才收工。”
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麦克身上。《中轴线争霸》里,麦克和他的北京媳妇有一段关于“买白面,做芝麻酱面”的台词,但是两个演员因为互相不熟悉,尤其是麦克特别板着,怎么看都不像夫妻俩,方喆就一遍遍给他们讲戏,不断重拍,直到感觉对上了才肯拍下一条。
点开方喆的朋友圈,这样的“较真儿”也随处可见。每次拍摄过后方喆很喜欢在朋友圈上传一段小视频,再配上一两句评论。“这一段里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到位,还是想得不够全面。”“拍这组戏时,有个演员顺嘴带了一个脏字儿,我说重来,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看你的作品。”如此有点自说自话的点滴记录,不难看出一个导演对自己、对作品的严格要求。
“鼓楼人艺”小有名气,方喆坦言压力确实更大了,“但是俗话说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方喆更想把压力当成动力,更加精心地制作接下来的微电影。他也将会和“鼓楼人艺”的成员们一起,带着地道的北京方言唤醒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记忆。
关于今后的拍摄计划,方喆也向我提前揭秘,“我从小生活的这片地方有很多旗人,但在别的地方又不太常见,他们这个群体有自己很独特的生活状态,所以最近准备说说他们的故事。”
这部短片目前已经开机,计划在这个寒假完成拍摄。而接下来一部与炒肝有关的微电影也在初步筹划当中,方喆说,希望能按照《茶馆》的模式,追寻一段老北京的饮食回忆。供图/方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