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追梦人
戏剧公社成员在智化寺的小舞台上排练(前者为龚盼盼)。(白继开 摄)
胡同里退休后的大爷大妈都干些什么呢?东城区建国门街道金宝街北社区居民们的答案有意思。
“‘一碗酒,四两肉,两三毛钱就混个醉饱’,‘两三毛钱’是重音,就是那个特没的说的劲儿,北平老爷们儿的感觉……”
国庆节前夕,禄米仓胡同东头智化寺里的露天舞台上,一场《北平的秋》朗诵表演正在排练,准备参加街道国庆演出。
台上的演员有十多人,都是鬓发斑白的大爷大妈,可他们清澈洪亮、感情饱满的声音却丝毫不输年轻人,甚至因为岁月的沉淀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感染力。他们一丝不苟、颇具专业范儿的排练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他们都是金宝街北戏剧公社的成员。
舞台上正在给伙伴们做指导的是65岁的龚盼盼,戏剧公社的发起人之一。她一会儿让朗读到叫卖声的男演员往远处打开声音,一会儿让女演员走位时注意眼神,还时不时站在排练的演员旁边,亲自朗诵表演两句做示范,那个范儿,说是职业演员也不会有人怀疑。
龚盼盼从年轻时起就有一个戏剧梦。
“20来岁的时候,在民族文化宫参加过一个全市的戏剧培训班,免费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都是经过选拔的,有一两年时间。后来真有一些同学走上了职业话剧演员的道路。”龚盼盼回忆。龚盼盼个子不高,不好定位角色,就没有坚持下去。但回到单位,她还是一个活跃的文艺骨干。
退休后,一次社区组织活动找到龚盼盼,让她帮忙排演一个小品。受过戏剧训练的她可不能接受随便演,她拿出专业精神,带着大家一起抠剧本、打磨演出。到了演出的时候,惊艳了社区里的“小伙伴们”。
在金宝街北社区,有戏剧梦的不只龚盼盼。2012年,龚盼盼作为牵头人之一,成立了金宝街北朗诵班,2015年升级为“金宝街北戏剧公社”。那一年,戏剧公社带着两个微话剧参加了“南锣鼓巷戏剧节”,这次亮相引来北京人艺的艺术家李滨老师给他们当指导老师,戏剧社的水平日益提高。
从最初只有10来个人发展到现在,戏剧公社已有30多人。6年来,他们除向经典致敬排演了《茶馆》第三幕、《龙须沟》三幕,还排演了近10部反映百姓生活的原创微话剧。《北京,挺好的!》斩获2018年东城区戏剧普及展演活动一等奖。
“年轻时就有戏剧梦,可当时没有条件去实现。现在老了,还能接受专业训练,还能作为一名话剧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想起来心里都特别激动,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戏剧公社成员陈彬说。
东城区政府牵线搭桥,继北京演艺集团后,2018年,保利建国门公共文化运营公司联手中央戏剧学院来为戏剧公社提供专业指导,一直合作至今。朗诵台词、练习绕口令、做呼吸操、一组组高抬腿动作……在中戏学生的帮助下,戏剧公社的表演水平不断提升。最近,公社成员王燕生、陈彬和龚盼盼走出北京,随中戏学生担任主创的《冬沼之巢》剧组到成都演出。
“和几十年前相比,现在退休老人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更多的是要实现年轻时没能完成的梦想。”龚盼盼说,“办剧社的目的是带领大家体会戏剧的魅力,在戏剧艺术上能有进步,让退休生活玩出彩儿。”(于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