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火者》的别样舞台

日期:2021-06-16 10:05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播火者》的别样舞台
  • 《播火者》的别样舞台

《播火者》剧照,左为王海蛟,中为邱嘉赫。(方非 摄)

《播火者》剧照,左为王海蛟,中为邱嘉赫。(方非 摄

  镜子前,王海蛟擦了擦汗,抬头示意了一下化妆师,开始化装。

  半个小时后,穿着大褂、戴着眼镜、拎着箱子的“李大钊”,回到了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院门推开,话剧《播火者》开始演出。

  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和家人曾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2021年5月起,沉浸式话剧《播火者》在这里上演,三合院里,一草一木,都成了舞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们的党,应该叫做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的宣言,令人振奋。海棠树下,“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交谈,与“李葆华”“李星华”一起弹琴、歌唱、下棋。“李大钊”紧握妻子的手,摸摸孩子们的头,目光里写着温柔。与家人分离,“李大钊”的眼中有不舍,“守常,你去吧,这个家我守着。”妻子说。“孩子们,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妈妈。”“李大钊”说完,眼中又重现坚毅……

  整场戏下来,王海蛟的衣衫湿透。作为李大钊的饰演者,每次演出,他只有4分钟换场休息时间。43分钟的表演中,他用情感和台词演绎着李大钊宣传革命、鼓励青年、教育子女的诸多往事,观者为之感动、落泪。但很少有观众知道,王海蛟并非专业演员,他是一名法官,演话剧是业余爱好。

  “不仅仅是王海蛟,我们戏里大部分演员都是业余的,而且很多是学生,大家都是西城区第一文化馆轻松戏剧俱乐部的成员。”《播火者》导演杨地说。

  能在李大钊先生的故居表演李大钊的往事,杨地、王海蛟他们觉得压力很大,每天一有空闲,所有演员就泡在排练厅,对台词、打磨细节,期待用最好的状态,展现李大钊先生的风采。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您看,这一句的逻辑重音应该在‘事业’上……”王海蛟一边听,一边在剧本上标注。给他说戏的是一名高中生,叫邱嘉赫,在剧中饰演青年邓中夏。

  “邓中夏”怎么指点起“李大钊”来了?原来,别看邱嘉赫只有16岁,饰演李大钊的经验已有两年。2019年开始,邱嘉赫就在话剧《父亲·李大钊》中扮演李大钊。

  “《播火者》改编自《父亲·李大钊》,我不止一次看过嘉赫的表演,有很多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我们经常交流,有时候甚至排练到晚上10点多。”王海蛟说。

  虽然不是第一次登台,但走进文华胡同24号院,王海蛟还是很紧张。望着李大钊先生的铜像,王海蛟不停地问自己,“这是第一次在先辈的故居表演,我行吗?”

  故居位于居民区,古朴静谧。为了不打扰周边居民,踩场排练时都“收”着演,这让王海蛟总是找不到状态。院中,没有传统舞台,没有幕布,没有空调,观众坐席就是院中散落的条凳……演员得顶着日头表演,为了防止汗水弄湿胡子,王海蛟让化妆师多用些胶水,结果一张嘴说话,满鼻子胶水味儿。

  排练间隙,“李大钊”基本不卸装。他更愿意拉着邱嘉赫一起在小院里走走。俩人轻声对词、踏遍每一块砖、推开每一扇门、在海棠树下沉思。王海蛟甚至会拎着道具皮箱走出小院儿,在胡同里走几个来回,找找大钊先生的感觉。“总有那么一刻,我会找到那个神儿,胡同里的故居不是限制,而让我更加接近大钊先生。”王海蛟说。

  首演中,海棠树下,“李大钊”弹着琴,与子女唱歌,王海蛟突然就找到了感觉,“他有温暖的小家,崇高的社会地位,他心中更装着劳苦大众,在故居中表演,李大钊先生的事迹一下子就鲜活起来,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情怀与精神。”王海蛟说,他特别期待,能有更多的人走进文华胡同24号,与他一起了解先生的往事,感悟先生的精神。(张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播火者》的别样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