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不止袁隆平?
皇帝育种、中南海试种、达尔文点赞,皇家御稻今何在?
从皇家御稻到百姓口粮,一粒种子如何穿越百年?
为御稻打造“生命方舟”!《非遗记忆》之“京西稻”制作技艺:皇家御稻今犹在。
种质库,是低温保存种质资源的地方,这相当于为珍贵的植物打造了一个“方舟”,存放了生命重启的密码,京西稻的种子也在其中。
京西稻,我国历史上唯一引起皇帝重视的粮食作物。它是康熙南巡时带回的稻种,在中南海丰泽园试种时发现和培育的品种,名副其实的“生而不同”。达尔文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唯一的育种家皇帝,发现并亲自培育了唯一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水稻。据记载,该品种抗寒能力强,比一般稻子成熟早,米色微红,气香味腴。《红楼梦》里,曹雪芹曾说这是稀罕物,是贾母都舍不得吃的御田胭脂米。但康熙培育的御稻却已失传。
一粒种子冲破自然因素、时间界限,几百年后依然绽放生机绝非易事,幸运的是京西稻的种子并非一种,除了康熙培育的御稻品种,乾隆拓展了稻种品类。
乾隆时期,大力推广紫金箍、大粒紫金箍,这个品类比胭脂稻品质更好,成为京西稻的主打品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康熙培育的稻种虽已失传,但他命画师绘制的浸种、耕、布秧、耘、灌溉等京西稻从种植到收获的23项技术标准全部保存了下来。
随着城市的发展,水源短缺等诸多原因,种植面积从鼎盛时期十万亩,到如今仅剩两千亩。不仅种植面积急剧减少,育种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京西稻的种子如何更好的传承下去一直是农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李增高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北京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育种专家,1961年毕业分配到海淀进行水稻研究。曾以京西稻为母本,培育出“京糯1号”、“京糯3号”,促进了中国江米自给自足的局面。为了保持京西稻种最初的模样,李增高和同事们采集不同品类的种子放在一起种植,对每个品种的株高、穗部形状、每穗结实粒数量、抗倒伏能力强弱进行观察鉴定,提取优质基因对京西稻进行提纯复壮,在他和他的同事手里,京西稻几经换代。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品种除了康熙育成的御稻失传外,其余所有品种均保存了下来。如今,京西稻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像李增高一样的守稻人在与时间赛跑,是他们把皇城根下的味道封存在种质库里,那些“生命密码”为京西稻百年后绽放生机,播下了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