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唐太宗李世民带兵东征高丽的时候,因伤亡惨重,特令士兵们打起当地的民俗太平鼓来祭奠阵亡的将士们。从此,这一艺术形式就得以保留下来,至今仍有《唐二主征东》的太平鼓鼓词留存于世,《晋书》中也有“乐人舞鼙鼓”的记载。
与常见的鼓不同,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无鼓身,形似蒲扇的单面鼓。鼓面用羊皮或牛皮纸制成,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这样的造型,一是为了轻巧好拿,男女老少都能驾驭;二是观赏性强,鼓面上漂亮的花纹可以在舞蹈过程中完全的展示出来。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浑厚的鼓声和清脆的金属声交相辉映,丰富立体,别有风味!有诗歌颂其为,“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这一首十二月歌,是苏家坨太平鼓的镇场之宝。十二段歌词由十二个月份作串联,每一个月份又跟着十二个历史故事和传说。此套歌词从汉朝流传至今,一字未改!
凭借这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苏家坨太平鼓在2009年正式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苏家坨镇苏三四村的太平鼓表演队共有20名成员,年龄最小的48岁,最年长的已经73岁。十二月歌的整套唱词表演下来需要将近10分钟,连续不停地唱跳演打,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最大限度地完善表演效果,她们的杀手锏也只有一个--勤练。每天都彩排,一年365天,没有节假日,风雨无阻。
今天,苏三四村的太平鼓专用排练室也准时亮起了灯光,柔和夜色中传出的铿锵和鸣,与抑扬顿挫的咏唱,交织成一曲凡间的圣歌,承载着人间最美好的期望——太平鼓唱太平世,太平歌儿保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