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郎

日期:2022-08-22 17:40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分享:
字号:        

  半个核桃皮装下18个人,一个葫芦容下水浒108将。

  六岁学艺,十五岁斩获国际大奖,著名作家冰心为之赞叹不已。

  子承父业,她又面临着怎样的突破和挑战?

  在郎志丽家的展柜中,保存着琳琅满目的面塑作品,造型各异,让人叹为观止。这些造型多样的面人,大多取材民间传说、古代历史等题材,是两代“面人郎”珍藏的得意之作。

  采访当天,由于《哼哈二将》被送去参展我们并未亲眼看到它,不过透过作品照片,我们仍能感受到经过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精妙绝伦。

  提起父亲, 郎志丽久久没有说话,思绪仿佛一下被拉回了那个时代。

  郎志丽的父亲郎绍安,是第一代“面人郎”创始人,他手艺精湛,在业内享有盛名。

  既然决定了要传承,那就要弄出点动静,郎志丽不满足于传统面人的做法,在面人的创作上,她 不断创新,突破人们对于面人的传统看法,向着更新更精探索、钻研。

  与手艺相伴70年,除了创新,郎志丽也不断在精进作品上向自己发起挑战。这个创作于30年前的作品《蝈蝈玉米》,其精妙之处就在这玉米须上。

  不局限于技法上的精进,郎志丽还制作了一批做工精美、制作难度极高的微缩面人作品。一些极致的微缩作品甚至需要用到放大镜才能看清面人的神态,这样巧夺天工的面人作品也是郎志丽多年钻研改良突破的结果。

  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郎志丽,谈起自己与面人种种,并没有太多的感慨,她只是淡淡的说道:我们那个年代,一份工作就是一辈子,我没有想过其它的,用心做好这份工作就可以了。可能就是这份不自知的匠心,让郎志丽荣辱不惊、从容不迫的坚守了一辈子,让成为非遗的小小面人也拥有了大大的魅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