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是北京的新城和科教新区,是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是拥有6000年文明史、2000年建置史的昌盛平安之地,是坐拥明十三陵、居庸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名区,是致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之城。

  昌平区域面积1343.5平方公里,现辖8个街道、14个镇,2023年末,昌平区常住人口22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小幅上涨0.22%。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32.6万人,同比增加0.7万人,上涨0.53%,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8.4%。初步核算,2023年昌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4.6亿元,以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8.2亿元,同比增长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9.6亿元,同比增长5.8%。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合经济实力、城乡发展水平、社会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2014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以后,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减量发展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

  历史上的“京师之枕”,新时代的文化魅力之城。境内有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雪山文化”。秦设军都县,西汉设昌平县,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明代升为昌平州,筑有永安城和巩华城,被誉为“京师之枕”、“股肱重地”。现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银山塔林、白浮泉遗址等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居庸叠翠是历史上的燕京八景之一。中共南口特别支部是北京最早的一批工人党支部。平郊民众抗战第一枪国民抗日军起义在昌平打响。近年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强区,实施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挖掘梳理和抢救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北京正在打造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昌平是唯一一个三大文化带建设都有所承载的区。正在实施昌平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建设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公园,加强文化遗产和各类文物整体保护,打造明十三陵门户服务区、新城东区特色文创区,努力建设历史人文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魅力之城。

阳坊村五虎棍
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年轻时与郑子明,柴荣路过董家寨过桥时遇董家五虎拦路索要过桥钱而发生打斗,最终赵匡胤等三人打败了董家五虎,教训了五个村匪恶霸的故事。 [详细]
长峪城山梆子戏
长峪城山梆子戏始于明未清初,传承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详细]
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
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代表性传承人李维德主要从正骨和康复两部分进行治疗康复技法传承。 [详细]
北京宫廷补绣
北京宫廷补绣,俗称丝凌堆绣。是我国古老的刺绣艺术与"堆绫""贴绢"技艺的结合与发展,是世代传承并存续至今的传统手工艺,通常采用浮雕、编织、刺绣、堆贴、抽丝等多种手艺结合的装饰艺术。 [详细]
花丝镶嵌金银细工工艺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制作技艺,北京的花丝镶嵌最早出现在商晚期,距今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详细]

  未来科学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部,总用地面积170.6平方公里,北至北六环,南至回南北路,西至京新高速,东至京承高速。从空间布局看,未来科学城在昌平南部平原地区呈现"两区一心"空间格局。"东西两区"是未来科学城的主体承载区,建设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研发创新社区;"一心"是未来科学城的生态绿心,连接东西两区,共同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空间格局。

  其中:东区入驻15家中央企业下属140余家分支机构或科技型企业,建成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0多个国家和北京市级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央企联合高校、民企组建了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西区沙河高教园组团进驻了北航、北邮等9所大学或分校区(其中部属院校8所,市属院校1所);生命科学园组团已成为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脑科学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高地。区域整体科教资源丰富,产学研等要素相对齐全,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科学城将牢牢把握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型主平台的发展定位,以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为发展目标,重点聚焦"两谷一园",逐一明确功能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其中,未来科学城东区将打造能源产业战略支撑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生命科学园将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核爆点",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沙河高教园定位为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着力于打造以高校为依托、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