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朝阳续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非遗传习所
大运河神木谣碑亭
腊月二十三小年东岳庙门前迎新春送福字
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
朝阳区文化馆举办2019年“新春大吉”文化庙会
大运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朝阳区始终重视文化传承,致力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在《朝阳区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的正确指引下,朝阳区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打造多彩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续发力,将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融入朝阳新时代发展之中,真正做到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独具匠心 聚焦大运河文化带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至今已延续2500余年,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孕育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影响甚远、意义颇深。
保护大运河文化带,是更好地延续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件大事、要事。据了解,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包括朝阳在内的六大区,沿线文物等级高、类型丰富、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为了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财产和精神财富,为了让这个活着的、流动的、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大放异彩,早在2017年,朝阳区就全面统筹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加强布局谋划、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沿线河道水系治理、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等方面入手,力求把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和利用好。
在朝阳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皇木厂历史文化景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其中神木廊房、神木谣御碑亭建设圆满完成、皇木博物馆完成设计招、投标;大运河沿线重要文物永通桥及平津闸的设计工作报国家文物局后,按照批复,现已进入专家意见修改阶段;坝河水系景观廊道建设项目方案现已完善,充分挖掘通惠河、坝河、温榆河和萧太后河等主要河流及沿线文化,实施“六个一”文艺创作工程,以书法笔会、美术长卷、摄影比赛、原创歌曲、京味话剧、艺术联展等活动为载体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等。
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区通过深入挖掘朝阳历史文脉,已完成街乡历史文脉课题研究工作并形成40个研究报告,同时完成朝阳区域内通惠河、坝河等河流的研究报告。根据研究报告所整理出的与朝阳漕运文化相关的出版物也在筹备之中。不仅如此,朝阳区还不忘加强对运河流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项目进行安全巡查,力求更好地保护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多管齐下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作为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的见证者,在当前文物安全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朝阳区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做了若干努力,出台了《朝阳区文化委文物安全巡查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针对考古现场地下文物安全形势,确立文化委与考古单位、公安、属地街乡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并制定了《朝阳区加强建设项目考古工地文物安全工作管理办法》等。在进一步完善非遗三级名录体系上,朝阳区对国家级、市级、区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主持拟定了《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草案)等。
实践出真知,在正确的政策指引下,朝阳区也积极响应。在落实文保单位主体责任上,除了确定了各处文物保护责任单位外,还进一步细化、认真开展了本区文物单位管理使用责任者确认工作,并建立文物保护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区、街乡、社区村、文保单位四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全面落实每个文物点位的安全责任人。据统计,朝阳区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06处。
在加强文保宣传方面,朝阳区屡次“出招儿”。例如,每年定期组织朝阳区43个街乡文化文物相关科室负责人、文保单位及博物馆安全负责人召开朝阳区文物安全工作会,区安监局、区消防支队开展讲座等;在加强安全巡查方面,按照《朝阳区文化委文物安全巡查办法(试行)》要求,一年至少两次巡查,属地街乡每季度至少一次巡查。针对季节特点、假日习俗、重大活动或事件等情况,还要增加巡查。为此,朝阳区统筹区文旅局、消防、安监等部门,积极加强了文物日常巡查与重点节庆巡查工作,以求全面检查各类文物安全隐患;在统筹推进重点文物修缮工程上,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延寿寺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考古发掘,设计调整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北顶娘娘庙三、四进院配殿及山门值房修复工程和展示厅及配套用房工程已获得北京市文物局审批……不仅如此,在建立和完善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资源库、启动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划定等方面,朝阳区也频频作为。
永不止步 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为深入挖掘朝阳传统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化在区域内自觉、活态传承, 朝阳区较早地启动了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并通过不断挖掘区域资源,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选拔、建设工作,将代表性、公益性、群众性、广泛性作为考察的重点,最终确定了15家单位和组织作为朝阳区第二批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并在2019年第一季度街乡文化工作例会上进行了授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3月,朝阳区30家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全部认定完毕,同时,朝阳区每年也将拿出专项资金对他们进行扶持。
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传承重要的“宝藏之地”,朝阳区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自2011年开始,朝阳区设立民办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00万元资金,通过专项扶持的形式,为博物馆公益性活动服务提供经费补助。据悉,2018年,朝阳区共扶持了16家民办及街乡博物馆,开展了47个活动,参与人数近3万人次。
据统计,朝阳区共有52家博物馆,其中公办博物馆28家,民办博物馆19家,街乡博物馆5家,数量居各区之首,且集中了目前中国极有影响力的民办博物馆,如今日美术馆等。在政策和资金的双向支持下,各博物馆纷纷增强了办馆的信心和决心,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在藏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展览、公益活动、培训、研究等方面亮点频出。经过不断地实践,全区形成了博物馆免费开放日、博物馆进基地、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等几大品牌活动,如:中国紫檀博物馆的紫檀宫大讲堂活动、观复博物馆的观复猫互动活动、科举匾额博物馆的匾额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近些年,积极鼓励和支持朝阳区街乡特色博物馆的发展也成了特色之一。据了解,安贞、来广营、香河园等多个街乡正在建设自己的地区特色博物馆。
沁润人心 打造多彩文化生活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自然不可纸上谈兵,更需落在实处。多年来,朝阳区一直致力于不断挖掘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通过形式多彩、内涵深刻的多项落地活动和品牌策划,与专家、非政府组织、社区及民众形成互动对话,组成多方力量,团结一心,以实际行动参与文化传承,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文化朝阳的“独特气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朝阳区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以街乡文化中心为平台建设非遗传习所。例如,早在2018年,安贞文化中心就设立了首个街乡的非遗传习所——北京灯彩非遗传习所。据介绍,北京灯彩传习所是立足于灯彩制作类的项目,它结合了安贞地区的灯会传统,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了灯彩在安贞地区的群众优势。此外,朝阳区通过免费为全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非遗体验、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非遗社会认同。2018年精选了26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涉及41个街乡,共计582次课程,惠及12000余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朝阳区还积极推进文化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平台建设,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例如,“寻找工匠”朝阳区非遗传习课堂就尝试通过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招募传统手工艺爱好者,由非遗传承人亲身授课,免费向普通百姓传授非遗技艺,培养非遗青年传承人。
朝阳区传统文化能焕发如此生机,自然也离不开品牌活动的不断拓展。如,大力弘扬传统节令文化的活动——“我们的节日”通过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春分、清明、端午等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在为市民呈现精彩民俗展演的同时,也提升了首都百姓的文化自信。还有将优秀文化以活动的形式配送到街乡社区、学校、传承基地的“传习·趣”传统文化配送活动;面向英国、希腊、法国等国家文化工作者展示传统文化的“漂亮的兵马俑”活动;以VIVA畅读为直播平台,囊括读书分享会、换书大集等内容的“阅读行走12小时”;吸引2000余名舞者同台竞技的交谊舞和民族舞大赛“旋舞朝阳”等活动均已经逐渐成为了朝阳区的特色品牌项目,成为了百姓心中“接地气、聚人气、树风气”的文化亮点。(张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