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北京建筑业发展回顾

日期:2018-10-31 13:48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分享: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规模扩大,北京市建筑业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打造“新北京”的城市形象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筑业在行业结构、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业人员先增后减。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队伍经历了逐步发展、控制总量、引入竞争、多元发展和提高素质的过程。1978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为25.4万人,改革探索初期(1978-1991年),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从业人员数量也逐年增加。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筑业进入快速增长期(1992-2011年),1992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升至62.7万人,1995年达到82.6万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由扩张阶段过渡到平稳推进阶段,建筑业进入提质发展期(2012-2017年),为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建筑业加快技术革新,并通过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使从业人员规模得到相应控制,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60.8万人。

  行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40年来,通过企业所有制结构、资质结构和行业分工三方面的调整,建筑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一是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党的十五大(1997年)后,我市股份制、私营、外商和港澳台商开始进入建筑市场,完成产值逐年提高。2017年资质内施工总承包与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产值336.9亿元,占市场份额由1998年的75.2%下降到3.5%,非公有制企业由24.8%上升到96.5%。二是资质结构渐趋优化。近几年,北京建筑行业高资质等级企业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3026家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中,特级、一级企业占比23.2%,较200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资质管理规定)提高11.4个百分点;特、一级企业合同额、总产值、房屋施竣工面积占全行业的比重均在9成以上。三是行业分工基本全覆盖。2017年,除海洋工程建筑专业外,我市建筑业企业基本实现了建筑业20个行业小类全覆盖,建筑业企业施工范围不断扩大,部分原来只从事单一领域施工的企业开始向房建、交通、市政、道路等多专业发展,许多企业具有多个专业资质,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二、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市建筑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见图)。建筑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736.7亿元,增长了900多倍,年均增长19.1%。

  在改革探索初期,建筑业总产值规模较小,1992年以后,建筑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建筑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2001年总产值超过千亿元,达到1055.4亿元,2006年起每年跨过一个千亿台阶,1992-2011年年均增速达22.8%;2012年以后进入提质发展期,建筑业规模稳步扩大,增速有所放缓,2012-2017年年均增长8.3%。到2017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九千亿元,达到9736.7亿元。

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建筑业总产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建筑业总产值

  三、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理顺机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及技术改造更新带动建筑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3.5亿元,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9.7%。分阶段看,改革探索期(1978-1991年)建筑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1.3%,进入快速增长期(1992-2011年),建筑业利润总额与产值保持同步增长,年均增速24.4%,进入提质发展期(2012-2017年),虽然建筑业总产值增速放缓,但利润总额仍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23.3%。

  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17年劳动生产率达到56.2万元/人,是1978年的128倍,年均增长13.2%,继2013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分阶段看,改革探索期(1978-1991年)年均劳动生产率仅为1万元/人,快速增长期(1992-2011年)年均劳动生产率为12.8万元/人,提质发展期(2012-2017年)年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51万元/人。

  四、布局加速外向化

  外埠占有率逐步扩大。2008年以前,我市建筑业企业以本市工程施工为主,承办奥运会为我市建筑业提升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获得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后奥运时期,北京建筑市场空间收窄,2009年起,在扩大内需等多项举措带动下,我市建筑业企业凭借人才、技术、机械装备的优势,加快外埠市场拓展步伐,外省完成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36.4%提升至2009年的58.5%。2010年后持续超过6成,2017年达到69.7%。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我市建筑业的国际承包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开始,1979年建筑业正式开始开创海外业务。2013年,“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出使企业海外业务范围迅速扩大。我市建筑业企业迅速参与其中,工程遍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37个。取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所涉及范围从房屋建筑发展到冶金、港口、电力、通讯、机械、石油化工、水利等各领域;承包内容也从提供简单劳务,发展到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维修、咨询等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对外承包与合作的领域,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17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境外营业收入1237.3亿元,是2006年的3.7倍。

  五、科技进步推动变革

  科技进步推动建设领域向精细化、高效能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在建设领域广泛应用,科技水平呈突飞猛进之势;BIM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推动了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我市建筑业企业努力向以技术求生存,以科研拓前景的智能型行业发展转型。一是装配式建筑迅速铺开。2017年,全市在土地招拍挂环节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约840万平方米,占总出让面积的70%;其中,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项目105万平方米,保障房率先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二是超低能耗建筑打开局面。截至2017年底,我市通过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项目共274项,建筑面积达3201.3万平方米,其中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面积总计10万平方米。三是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施工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底,我市建筑业企业拥有各类建筑施工机械设备9.6万台,设备净值106.3亿元,设备总功率385.3万千瓦。技术装备率为1.75万元/人,是1978年的9.3倍,动力装备率为6.3千瓦/人,是1978年的1.9倍。

  回顾建筑业走过的历程,可谓风雨四十载,改革铸辉煌。展望未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进步推动的变革将给建筑业带来新的机遇,必将促进北京建筑业实现再一次飞跃,创造新的辉煌。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