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些大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24-03-05 09:26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3月5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点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洪涝灾害应对、服贸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首都北京工作。

  关键词:洪涝灾害应对

  报告原文: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

  “现在屋里20多摄氏度,很暖和,冬天取暖没问题。”2023年年底前,受灾的门头沟区斜河涧村张卫霞一家住进了修缮一新的家。

  时针拨回到2023年7月底、8月初,一场史所罕见的特大暴雨突袭北京。从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全市平均降雨量331毫米,83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常年全年降雨量的60%。特大暴雨引发特大洪水,大石河、拒马河两河断面洪量分别相当于2012年“7·21”强降雨时的9倍和4倍。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全市上下风雨同心、众志成城,防汛抗洪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台风“杜苏芮”生成后,北京就密切跟踪走势,早研判、早部署,果断提前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和启动防汛应急一级响应,54.2万名工地和险区群众提前疏散转移。

  各方抢险救援力量不惧风雨、向险而行。争分夺秒、紧急救援,三列外来被困列车、滞留的2831名旅客和乘务人员全部安全脱险。昼夜不停、持续攻坚,打通灾区生命通道、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

  雨急浪高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我们有一口吃的,就不让滞留乘客饿着!”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的话语感人至深。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守在人民群众身边,鲜红的党旗在救灾和重建一线高高飘扬。

  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灾后恢复重建一步不停、加快推进。30余万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水电气热保障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

  重建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本市编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规划体系,重点河道防洪标准、内涝山洪防范能力、房屋道路安全标准等进一步得到提升。

  风雨过后,我们正看到一个更有韧性、更加安全的北京。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报告原文: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的重要节点,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共襄盛会。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全面总结1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郑重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

  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各方共形成了458项成果,数量远远超过第二届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达成了972亿美元商业合同,有助于为各国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长。会议还决定成立论坛秘书处,将为推动机制建设和项目落地发挥作用。

  作为论坛举办地,北京市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北京服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精心布置的城市景观,营造出“大国风范、古都韵味、开放包容、诚意待客”的盛会氛围。科技感十足的智慧设备,处处可见的科创元素,带来现代化、智能化的参会体验。碳减排设备的首次运用,彰显低碳环保理念,会场运行“绿意盎然”。论坛还提供一流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在会外活动线路中精心融入京剧、茶艺等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精髓,融入亮马河等时尚潮流网红打卡地,让与会中外嘉宾全方位感受北京独特魅力。

  “快速高效、组织良好”“微笑与友善陪伴,提供了便利服务”“接待和合作质量超级高”……外方代表团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为北京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报告原文: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9%,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增长超过30%,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中北京位列第3,稳居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第一阵列……过去一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收获满满。

  创新之“引擎”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轮”强劲奔腾——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在京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有组织科研,产出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合作建立了6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7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向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推广,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怀柔科学城16个科技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态势已成;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校城融合,研究型医院等一批项目建成启用;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超过270个。

  以科技创新为牵引,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巩固提升。聚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新设4支百亿级政府高精尖产业投资基金,合计规模达500亿元。重点培育的十大高精尖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为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等8个产业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北京,后劲十足、动力澎湃。未来已来,北京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指日可待。

  关键词:服贸会

  报告原文: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重大展会

  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2023年9月2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金秋北京如约而至。

  服贸会的举办,正当其时。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作为全球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服务贸易和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已成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重点。2023年恰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成为广泛共识。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中国服务贸易显示出强劲发展韧性。2022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近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规模创历史新高,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将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各国开放合作提供新机遇。”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了中国深化服务领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

  作为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北京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势头强劲。以2022年为例,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近万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达到21.4%,高出全国平均9个百分点。从2020年到2023年6月,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550多亿美元,占全国的9%,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占比达到了96.5%。

  服贸会这块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本届服贸会线下、线上参展企业共计9000余家,8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政府或总部名义设展办会,覆盖28个服务贸易前30强国家和地区,国际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报告原文: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标记出十年里京津冀协同发展所迈出的壮阔步伐。

  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广阔的京畿大地落地生根,不断书写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一核带动、“两翼”齐飞,发展天地豁然开朗。

  一退一进之间,高精尖产业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每年千亿级投资强度,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未来之城”新画卷徐徐拉开。

  产业、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协同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

  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京津冀区域高铁总里程达2576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群众蓝天获得感大大增强,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六成左右。

  体制机制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协同发展迸发出旺盛活力与持久动力。

  三地推进要素一体化,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等投融资主体,携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建立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联合编制外商投资指引。协同打造全国首个跨省市综保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十年来区域综保区数量由2014年的2个增至11个。

  京津冀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清晰而坚定:“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站在十周年重要历史节点上,京津冀正信心满满、昂首前行,奋力开启下一个火热的十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