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规划 > 规划原文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2. [规划分类] 规划原文
  3. [发文单位]
  4. [发布日期] 2003-09-23 14:03

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及平原节水高效农业发展规划(2001—2003)

字号:        

  一、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的形势

  1997年10月,市政府针对严重干旱制约山区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制定实施了《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工程规划(1998—2000)》。三年来,各区县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政策带动,水利先行,综合开发,富裕农民”的指导方针,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奋力拼搏,共完成五小水利工程3.5万处,井站塘坝维修配套工程2255处,灌区改造工程20处,解决抗旱灌溉面积210万亩,实现了山区百万农民人均一亩抗旱灌溉粮田,一亩抗旱灌溉果园的“双一”目标。山区以水为主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农民致富步伐加快山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1997年大旱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山区综合实力增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水利富民工程带动综合开发,在山区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总结三年经验,可以说统筹科学规划、制定富民政策、抓好典型示范和组织技术下乡是推动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顺利实施的保证。但北京是资源型缺水城市,郊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配置能力不相协调,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21世纪初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郊区水利在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方面任务还很艰巨。2000年以来,水利部为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示,先后在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召开了东部8省市会议,讨论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问题,要求北京等地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大胆探索,努力推进。从全国的形势和要求看,我市实施水利富民工程,利用政策带动的作法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发展方向的。特别是2000年10月21日市政府召开的山区三年水利富民综合开发总结表彰会和2001年1月13日召开的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第二阶段要认真落实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要求,为本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二、郊区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郊区水利是关系京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去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新形势下,仍面临新的问题:

  一是市委、市政府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21世纪初期郊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1999年以来的持续干旱,使郊区水资源紧缺问题更加突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郊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水库蓄水锐减,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同时,大范围的连续干旱,生态用水严重短缺,导致春季沙尘天气日数剧增,影响植物成活和生长,也暴露出水生态环境脆弱。

  三是如何将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在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向深层次推进,向平原扩展,是当前京郊水利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是重工程,轻管理。平原区节水工程配套深度不够,表现在喷灌、管灌、滴灌等工程本身是节水设施,但没有限制水量的配套设施(如装表、磁卡控制等)及相关管理政策,仍然存在超时多浇的浪费水现象;雨洪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据分析每年约有7亿立方米雨洪资源量白白出境;平原河道拦蓄工程少,山区水利骨干工程与五小工程之间尚未完全配套;对污水资源化利用重视不够,1998年,北京农业灌溉使用再生水的水量只有289万立方米,占全市再生水总量的0.8%;限制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力度不够;存在节水主体不明确等问题。

  三、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1、指导思想

  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为指针,以富裕农民为主线,以农民投资和管理为主体,以节水、蓄水为主题,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利用保护并重,截灌蓄补兼顾,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供水保证率,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

  山区全面推进水利富民综合开发第二阶段工作,以小流域、灌区为单元,以利用大气水、发展集雨节灌、实现五小工程网络化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推进山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再上新台阶。

  平原以节水灌溉、乡镇集中供水为重点,多蓄水,多引水,多利用再生水,加强水环境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目标

  用三年时间,山区五小工程基本实现网络化,巩固提高“双一”成果,增强山区果林抗旱灌溉能力,山区高效果园实现节水灌溉,解决好山区养殖小区牲畜用水,推动结构调整,农民劳动所得年增长10%以上;平原灌溉基本实现节水化,在郊区中心镇、小城镇、工业小区和工业园区等新开发地区解决好集中供水、给排水和污水治理工作,在总用水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带动农村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3、主要任务

  (1)山区

  为进一步实现山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新建、配套山区水利富民五小工程1万处,新增蓄水能力66万立方米。以小流域为单元,路、水、田、林、山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及新建的道路、坡面、庭院等各种形式利用大气降水的人工集雨场1000万平方米,发展集雨节灌面积30万亩。

  配套井、站、塘坝及截流调配工程1000处,新增蓄水能力234万立方米。

  加强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

  除险加固小(Ⅱ)型水库10座。

  (2)平原

  对全市4.5万眼机井装表,逐步实现计量用水,新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建设100个节水示范村,建设30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

  蓄水工程,修建橡胶坝15座,治理中小河道10条,新增蓄水量700万立方米。

  建设15处村级畜牧养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同类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四、工程效益

  工程实施后,由于五小工程基本实现网络化,灌溉基本实现节水化,提高了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盘活水资源,年综合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3.6亿立方米,其中五小工程、橡胶坝等截流新增蓄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年增加可利用水量2400万立方米;各种措施节水2亿立方米;年节电914万度,累计节地4.75万亩,项目区农产品增产幅度10%—30%左右;效益十分显著。

  五、政策机制和保障措施

  1、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建立以水资源可供量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径流调蓄、水量分配制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制度。各区县要按照流域、区域,综合评价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划定水功能区域,综合实施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根据水源供水能力、水质状况和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以及用水者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同时,建立地下水可开采总量控制制度,主要是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微观管理,制定规章制度、政策措施和规费征收标准,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完善计划用水和计量管理制度等。

  2、实施扶持带动政策。山区水利富民五小工程网络化建设,是指在山区一定流域内,以利用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与五小工程连接,并配套相应的田间节水灌溉设施,形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体系。各区县要在认真落实市政府山区水利富民和平原农业节水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县实际,研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山区重点扶持以农民为主体,利用大气降水,发展集雨节灌,配套井站塘坝,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五小工程网络化的相应工程。平原重点扶持农用机井等水源设施安装水表,统一调度,合理灌溉,计量用水等节水、蓄水工程。依靠扶持带动政策,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投入力度。为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郊区水利工作需不断扩展和延伸。各级政府要逐年提高郊区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增长幅度,各区县每年用于郊区水利建设的投资不得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并要拓宽投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农民投资为主体的投资政策,引导农民投资,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办水利,争取外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农民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社会集资办水利的良性运行机制。

  4、强化科技服务。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职能,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加强技术、法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搞好技术服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通过对县、乡抗旱服务队、乡镇水管站等基层水利队伍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组织市、区县科研技术部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水功能区划”、“集雨灌溉工程”、“再生水利用”和“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小流域模式”等课题进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

  5、坚持合同制管理。依据规划,按年度确定的任务,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市、区县、乡镇逐级签定合同,在确定项目的同时,明确各方职责,落实配套资金,分阶段检查验收。确保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及时发挥效益。

  6、广泛宣传。各区县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办好动态、简报,加强信息交流,要面向农户广泛宣传党中央水利建设方针和市政府确定的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和配套政策,宣传节约用水、使用再生水的意义,普及节水技术,总结、宣传各种先进典型等。使全民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爱护水环境的意识,调动农民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