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目的
2 规划范围
3 功能与作用
4 规划指导思想
5 规划目标
6 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及绿色空间比例
7 绿地系统总布局
8 城镇空间布局
9 专项规划
10 规划对策
11 绿色限建区控制
12 实施规划的政策
名词解释
绿化用地
利用自然条件和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用地。
绿色空间
城市及农村建设用地之外的绿色开敞空间,包括绿化用地、河流水面、耕地、园地、林地及其它非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区
卫星城、中心镇、建制镇及其它国有土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
非城市建设地区
城市建设区之外的地区,包括农村建设用地和绿色空间。
楔形绿色限建区
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规划的九个楔形绿色限建区,以保证绿化面积及质量,控制建设用地数量。
组团间绿色限建区
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规划的卫星城之间、卫星城与城市边缘集团之间的绿色限建区,以保证绿化面积及质量,控制建设用地数量。
1 规划目的
从整体出发,综合区域内各项现有规划的要点,提出客观性的、纲要性的规划思路,着重分析该区域内现状的共性问题,为下一步详细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 规划范围
2.1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范围是五环路至六环路,规划范围内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十个区,总用地面积1556平方公里。
2.2 为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衔接,本次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范围为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及市区边缘集团外界至规划六环路外侧1000米绿化带。其中包括通州、亦庄、黄村、良乡、长辛店、沙河六个卫星城及空港城,总用地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
3 功能与作用
3.1 更好地维护市区分散集团式的布局,有效地防止市区建设用地无限制的向外扩展以及农村建设用地向市区蔓延,保证市区基本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3.2 卫星城是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城市高教园区、城市居民住宅区,起到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及产业的作用。
3.3 卫星城和小城镇是该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载体。
4 规划指导思想
4.1 维护城市合理的空间布局,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与环境条件。
4.2 逐步实现绿化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及农民安置的联动,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
4.3 逐步引导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使其在空间布局上符合城市发展的整体要求。
5 规划目标
5.1 近期目标(2008年):严格控制该地区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展,实现城市重要生态廊道与楔形绿地的绿化,奠定绿色空间的总体框架,使绿化用地占绿色空间的比例达到10%。
5.2 远期目标(2020年):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零散农村建设用地拆迁还绿,最终全面实现绿色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绿化用地占绿色空间比例达到50%以上。
6 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及绿色空间比例
6.1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范围内,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占32%,非城市建设地区占68%,绿色空间总面积1061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比例达到64.3%。
6.2 卫星城建设用地占规划总用地比例控制在15%以内。
6.3 卫星城建设区之外地区的建设用地占总用地比例控制在20%以内。
7 绿地系统总布局
7.1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控制市区建设向外蔓延的生态屏障,是沟通市区绿地系统与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桥梁。规划由两个绿环、9片楔形绿色限建区及5片组团间绿色限建区构成绿地系统,以保证市区七条楔形绿地与城市外围大面积绿色空间的贯通。
7.2 两个绿环是:沿温榆河及永定河两岸绿色生态走廊、六环路绿化带。其中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范围为河两侧各1500米;六环路绿化带的范围是六环路内500米至六环路外1000米。在这两个绿环内的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5%或20%以下。
7.3 9片楔形绿色限建区在卫星城之间,沟通市区与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联系。分别是:
1:温泉至南口楔形绿色限建区;
2:亚运村至沙河水库以北地区楔形绿色限建区;
3:来广营至温榆河至后沙峪北楔形绿色限建区;
4:机场南部沿温榆河两岸楔形绿色空间限建区;
5:通州至亦庄沿京沪高速铁路楔形绿色限建区;
6:三海子公园及以南地区楔形绿色限建区;
7:黄村至良乡永定河两岸地区楔形绿色限建区;
8:鹰山嘴公园及西南山区楔形绿色限建区;
9:六郎庄、西山风景区以西山区楔形绿色限建区。
在楔形绿色限建区内,严格控制各类城市建设,通过规划合并来减少现有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7.4 5片组团间绿色限建区:沿着放射路在卫星城与边缘集团之间,起到防止建设连片的作用,并且沟通楔形绿色限建区之间的联系。分别是:
A:沙河与回龙观间绿色限建区;
B:北苑与北七家间绿色限建区;
C:望京与空港城间绿色限建区;
D:通州与定福庄间绿色限建区;
E:良乡与长辛店间绿色限建区。
在组团间绿色限建区内,严格禁止新增规划外建设用地,保证规划的绿色空间比例。
8 城镇空间布局
8.1 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规划城镇分为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三级,沿城市对外放射路形成“带状组团”式城镇布局,同时成为城市的主要产业带。主要城镇走廊是:
西北方向:沙河卫星城、海淀山后地区等,是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教园区,有规划京包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公路、市郊铁路与市中心地区联系。
东北方向:空港城,是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机场相关产业发展区,有京承高速公路、京顺路、规划市郊铁路与市中心地区联系。
向东方向:通州卫星城,有京通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地铁八通线与市中心地区联系。
东南方向:亦庄卫星城,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有京津塘高速公路、规划市区轨道交通线与市中心地区联系。
向南方向:黄村卫星城,有京开高速公路、规划市区轨道交通线、市郊铁路与市中心地区联系。
西南方向:长辛店卫星城、良乡卫星城,是高科技科研生产基地、城市高教园区,有京石高速公路、规划市郊铁路与市中心地区联系。
在卫星城之外,还有中心镇和建制镇共19个,其中中心镇2个,分别是北七家镇和西红门镇。(后沙峪、王佐和马驹桥中心镇已分别纳入空港城、长辛店卫星城和亦庄卫星城,还有12个一般建制镇纳入边缘集团和卫星城。)
8.2 与城镇布局相协调,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大体上可分为服务市区和卫星城的两个层次,包括供水、污水处理、供气、供电、通讯、环卫等,这些设施同时也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
9 专项规划
9.1 绿化规划
9.1.1 指导思想:坚持生态优先、自然景观、产业优化、高质高效,按照生物多样性,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生态体系。
9.1.2 规划定位:首都的生态屏障之一,绿色产业发展区域。
9.1.3 规划目标:远期绿化用地面积不低于530平方公里,占绿色空间的50%,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使高大乔木为主体的绿地面积在绿化用地中达到70%以上。
市级以上的公路、河流每侧绿化宽度达到200米以上,近期实现永久性绿化带为30—50米,远期实现200米永久性绿化带。区县级公路每侧永久性绿化带宽度要达到20—30米。
9.2 生态规划
9.2.1 规划原则: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关系,增强与培育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2.2 总体结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基本结构应是楔形环城绿带。应使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延伸至西部、北部山区,与山地森林连接起来,同时与市区绿化隔离地区和城区绿地相联系,使全部北京市的森林与绿地成为生态的功能整体。
9.2.3 绿地结构:以森林为主体,在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段规划湿地、水体、草地、特色农业等多样景观类型。在环城的各个方向均应规划与建设大面积森林景观,尤其在北部、东南与南部沙地。
9.3 水环境规划
9.3.1 规划指导思想:结合城市水系治理规划水面,依赖天然水系,形成点、线、面水网;注重以水养绿、水面绿地协调共建的原则,合理扩展水域,优化配置水资源;立足于滞蓄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及美化环境。
9.3.2 河道水系规划:规划体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思想,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特色,提高调蓄能力,扩大水域面积。重点建设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及清河、坝河、凉水河、永定河的重点防洪排水工程。
9.3.3 水面及湿地规划:通过水系整治,疏挖主河道,新建改造沿河建筑物,充分利用现有的坑塘、洼地,形成水面。规划主河道及其沿岸水面(含湿地)将达到73.9平方公里,占绿色空间总面积1061平方公里的7%。其中,主河道常水面35.28平方公里,在河道两岸利用老河湾、低洼地、砂石坑形成水面38.62平方公里。
9.3.4 水污染防治规划: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河流水系分为四大功能,即饮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规划依据水功能区划控制水污染,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站,控制点污染源的同时,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控制面污染源,同时结合生物防治、湿地净化等不同技术方法实现水质净化。
10 规划对策
10.1 确定重点绿色生态功能区
突出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生态功能,针对卫星城与边缘集团之间、卫星城之间的重点区域建设绿色生态功能区。
北部—东北部: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
西部:小西山风景区。
西南部:永定河绿色走廊。
南部:团河行宫风景区及三海子公园。
东南部:通州至亦庄绿地。
10.2 保证楔形绿地与绿环的贯通
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六郎庄、小月河、北苑、来广营、机场路、左安门、菜户营七条楔形绿地,在此基础上,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确定九个楔形绿色限建区,保证市区与外部绿色空间的畅通联系,改善市区的对外空气交换与生物流通。
10.3 加大绿带建设
在“五河十路”的绿带基础上,强化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道路、铁路、河流的绿带要求,使其成为绿化系统的骨架,特别在绿化薄弱的连片地区,加大绿化带宽度。加大六环路在非建设区段的绿化带宽度,力争达到内侧500米、外侧1000米,避免建设用地环状相连。
10.4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保持现有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卫星城不再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小城镇及边缘集团、卫星城集中。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应同时起到该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载体的作用,逐步缩减分散的农村建设用地。
10.5 切实保证绿色限建区的绿化用地面积和绿化质量
总体而言,绿色限建区内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化率达到60%以上。 建设用地控制在20%以下。
10.6 落实各区近期绿化任务
以实施重点绿色生态功能区、六环路绿化带为主,分别落实各区的绿化任务与计划,切实保证规划近期目标的实现。
11 绿色限建区控制
11.1 楔形绿色限建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
1:位于海淀山后地区,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昌平西部绿色屏障,总面积157.9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28.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20%以下。
2:位于沙河卫星城与北七家之间的地区,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昌平东部绿色空间,总面积94.58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2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9%,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20%以下。
3:位于北七家与空港卫星城之间地区,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顺义西部绿色空间,总面积98.17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19.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4%,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20%以下。
4:位于首都机场与通州卫星城之间地区,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通州北部绿色空间,总面积134.57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21.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6%,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8%以下。
5:位于通州卫星城与亦庄卫星城之间地区,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通州南部绿色屏障,总面积92.8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5%以下。
6:位于黄村及亦庄卫星城之间地区,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大兴南部绿色空间,总面积93.3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12.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2%,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3%以下。
7:位于黄村及良乡卫星城之间永定河沿岸地区,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市域西南部绿色空间,总面积155.9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1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2%以下。
8:位于良乡及长辛店卫星城西侧,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城市西部绿色屏障,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6%以下。
9:位于石景山和门头沟卫星城以北地区,贯通市区绿地系统及城市西部绿色屏障,总面积44.61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12%以下。
11.2 组团间绿色限建区原规划建设用地比例
保持原规划,严格禁止新增规划外建设用地:
A:位于沙河卫星城和清河边缘集团之间,总面积7.17平方公里。原有规划建设用地2.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
B:位于北苑集团与北七家之间,总面积4.54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0.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4%。
C:位于望京与空港城之间,总面积40.1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1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4%。
D:位于定福庄边缘集团与通州卫星城之间,总面积18平方公里。原规划建设用地2.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5%。
E:位于良乡与长辛店卫星城之间,总面积5.16平方公里。原规划无建设用地。
12 实施规划的政策
在规划的基础上将继续研究制定实施政策,为确保绿化空间的总量,将调整以往实施规划的思路,对规划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将划建设用地带动实施绿化的做法,改为以指标和政策引导的方法,逐步实现人口和产业的集中,推进撤乡并镇和迁村进镇,加快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