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1. [發文字號] 應急〔2021〕31號
  2. [發文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3. [發佈日期] 2021-05-13
  4. [有效性]

應急管理部關於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意見

字號:        

應急〔2021〕31號

國家礦山安監局、中國地震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急管理廳(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應急管理局,部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部機關各司局,國家安全生産應急救援中心,部所屬事業單位:

  為促進資訊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深度融合,推動應急管理高品質發展,現就推進“十四五”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路強國和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堅持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強化實戰導向和“智慧應急”牽引,規劃引領、集約發展、統籌建設、扁平應用,夯實信息化發展基礎,補齊網路、數據、安全、標準等方面的短板弱項,推動形成體系完備、層次清晰、技術先進的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全面提升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能力。

  二、堅持集約化發展

  (一)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應急管理部統一建設應急管理雲,國家礦山安監局、中國地震局,部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部機關各司局,國家安全生産應急救援中心和部所屬事業單位所有新建非涉密應用系統一律上雲,新立項信息化項目原則上不得新建數據機房、對機房擴容或批量採購伺服器等設備,確有需要的須報部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審批。消防指揮調度網、地震行業骨幹網要加快整合到部指揮資訊網。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礦山安全監察機構、地震部門和消防救援隊伍要充分依託應急管理雲或本地政務雲部署資訊系統。

  (二)統籌應用系統建設。應急管理部統一建設應急資源管理平臺、“網際網路+執法”、應急管理“一張圖”、“天眼”衛星監測系統等應用系統,向全國免費推廣,並提供介面方便各地系統對接和業務協同。省級應急管理部門要統籌本地應急管理應用系統建設,儘量統建應用系統,並做好數據回流工作,確需市、縣分級建設的,須經專家充分論證並經省級應急管理部門科技和信息化領導機構同意。市、縣級應急管理部門要充分利用上級應急管理部門統建的應用系統,重點開展感知網路聯網和應用系統對接整合,建設統一門戶,應用系統開發項目實施前須徵得上級應急管理部門同意,已造成重復建設的應用系統,應按照省級應急管理部門意見逐步停用或整合對接。

  (三)統籌網路安全防護。應急管理部對應急管理雲進行統一防護,對接入應急管理雲的應用系統和網路提出安全防護要求。應急管理部按照國家網路安全等級保護2.0要求制定全國統一的資訊網路安全防護策略,國家礦山安監局、中國地震局,部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和省級應急管理部門加強網路安全防護和態勢感知能力建設,指導下級單位開展網路安全建設,實現網路安全實時監測預警和上下協同聯動處置。

  三、夯實大數據基礎

  (四)建立資訊服務體系。應急管理部加強應急管理大數據統一規劃,組織編制應急管理資訊共用目錄,建設應急管理部大數據應用平臺,實行資訊集中存儲、統一管理,面向全系統開展定制式、訂閱式、滴灌式資訊服務,通過介面調用等方式提供模型演算法、知識圖譜、智慧應用等基礎服務,滿足各級資訊需求和應用需求。省級應急管理部門編制本地區資訊共用目錄,建設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匯聚本地區應急管理資訊,與應急管理部大數據應用平臺互聯共用。

  (五)加強數據分析應用。應急管理部各直屬單位基於應急管理部大數據應用平臺,結合各自實際開發大數據應用,重點加強自然災害風險、災情數據統計、重大安全隱患、安全監管執法、應急力量物資、應急預案方案、重點監管企業用電等基礎資訊綜合分析研判,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為風險防範、預警預報、指揮調度、應急處置等提供智慧化、專業化、精細化手段。省級應急管理部門充分利用應急管理部大數據應用平臺提供的演算法服務能力,開發定制化的大數據應用。

  四、深化應用系統建設

  (六)推進安全生産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實施“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産”行動計劃,在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産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中,新增接入儲存硝酸銨、氯酸鉀、氯酸鈉、硝化棉等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倉庫和涉及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裝卸站臺監測監控數據,新增視頻智慧分析功能,實現違規行為、異常情況等風險隱患的智慧識別。加快煙花爆竹生産企業、涉粉作業人數超過30人的粉塵涉爆重點企業、地下礦山、尾礦庫、邊坡高度超過200米的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監測聯網。會同有關部門推進全國危險化學品監管資訊共用平臺建設,逐步實現危險化學品生産、儲存、經營、運輸、使用和廢棄處置等全流程聯網監測。

  (七)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切實落實《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實施方案》(應急廳〔2020〕27號),建設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接入氣象、水文、地震、地質、海洋、森林草原、地理資訊等相關監測資源和基礎數據,構建協同聯動、全域覆蓋的監測預警網路,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風險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匯聚各相關部門自然災害致災因子、承災體、歷史災害、減災能力等災害風險要素調查成果和主要災害隱患、綜合隱患評估成果資訊,建設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和減災能力數據庫。以鄉鎮為監測預警網格單元,探索提供氣象災害等短臨預警預報。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提高京津冀地區、四川省、雲南省等重點地區地震預警能力。

  (八)推進監管和政務服務信息化建設。整合礦山、危險化學品、工貿和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監管監察執法系統,形成全國統一的應急管理監管執法資訊系統和數據庫。以危險化學品登記資訊系統為基礎逐步建立“一企一檔”、“一品一碼”。推進手持執法終端應用,積極探索網上巡查執法新模式,不斷提高監管執法效能。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設,開展適老化改造,加快安全生産許可證、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煙花爆竹經營許可證等證照電子化,推動特種作業操作證申請換證和補發證件“跨省通辦”,減少行政相對人負擔。

  (九)推進科普宣教信息化建設。建設智慧化應急管理科普宣教系統,打造資源共用平臺。地方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充分利用共用平臺生産、發佈具有地方特色的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內容,充分利用微網志、微信等新媒體加強公益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強化應急意識,提高防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逐步普及危險化學品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的安全培訓空間,推動全員安全培訓落地見效。

  五、提高應急支撐能力

  (十)升級完善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國家應急指揮平臺,升級完善應急指揮“一張圖”和應急資源管理平臺,建設數字化應急預案庫,推進應急管理部門系統內數據共用、外部門數據互通,匯聚網際網路和社會單位數據,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省級應急管理部門要結合本地特點按照統一標準建設應急指揮平臺,並與國家應急指揮平臺互聯互通,共用災害事故情報、態勢分析研判、應急力量分佈、應急物資儲備、應急預案、現場視頻圖像、網路輿情監測、災害周邊交通、人口分佈情況和歷史典型案例等資訊並匯聚展示,形成上下貫通的應急指揮體系,有力支撐統一指揮、協同研判。

  (十一)加強應急通信保障。地方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加強應急通信保障力量建設,充分利用各類應急通信保障資源,以消防救援隊伍為主提高重大災害事故前方指揮部和救援現場通信保障能力;建立全災種應急通信手段,實現視頻會議系統、手機、固話、衛星電話、移動指揮車、手持單兵等多種通信終端融合聯通,確保斷路、斷網、斷電等極端條件下通信暢通。

  (十二)探索應急戰術網際網路新模式。應急管理部建設大型長航時無人機空中骨幹節點及區域地面骨幹節點,組織制定網際網路關技術標準規範,省級應急管理部門、消防救援總隊要按照“裝備利舊、制式相容、強化融合”原則建設地面節點,各專業救援隊伍建設戰術子網,共同構建救援現場應急戰術網際網路,形成“單兵數字化、戰場網路化、作戰可視化”的新型作戰模式。

  (十三)強化資訊獲取和公眾服務。充分利用災害事故“e鍵通”、災害風險隱患資訊報送系統、智慧外呼和其他移動客戶端,推進“輕騎兵”前突小隊和志願消防速報員隊伍建設和實戰應用,強化災害事故資訊獲取;有效發揮應急廣播、手機短信等手段作用,及時發佈針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災害預警和轉移避險等資訊,提高精準性和時效性。

  六、強化試點示範帶動

  (十四)試點“智慧應急”。堅持先行先試、引領示範,支援鼓勵各“智慧應急”試點省份和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推進相關業務系統智慧化升級改造,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先進資訊技術與本地區應急管理工作實際深度融合,探索經驗、總結提煉,形成一批管用實用的先進智慧化應用模式,為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成熟經驗做法。

  (十五)實施“雁陣行動”。省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扶持重點地市打造應急管理信息化應用樣板城市,推動信息化建設成果落地見效、生根開花,以點帶面,逐步推開,促進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信息化應用示範的“雁陣效應”,引領帶動本地區應急管理信息化快速發展。推動有條件的地市整合安全生産、防災減災、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城市生命線、特種設備、“雪亮工程”等監測監控資訊,建立城鄉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體系,提升城鄉安全風險發現、防範、化解、管控的智慧化水準。

  (十六)鼓勵基層創新。省級應急管理部門要督促市縣級應急管理部門在資訊系統應用過程中聚焦業務實戰,積極研究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破解難題。應急管理部將通過遴選、競賽等方式,積極選樹一批基層“小應用解決大問題”的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對取得顯著效果的加大支援力度。

  七、加大支援保障力度

  (十七)爭取政策支援。地方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推動將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鼓勵地方設立專項,加大重點行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聯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等方面投入。探索創新信息化投資建設和運營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引導社會加大投入,為信息化建設運維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撐。

  (十八)加強力量建設。地方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對本地應急管理信息化人才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切實掌握人才構成、專業背景、技術能力等現狀,加強自身信息化人才配備和培養,通過自建或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穩定的信息化支撐隊伍和滿足應急實戰需要的專業運維隊伍。積極探索與行業領先的信息化專業機構、團隊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彌補自身技術力量不足。應急管理部將適時組織信息化技能競賽和交流研討,發現人才、選拔人才。

  (十九)健全工作機制。按照“業務主導、技術支撐”的定位推進信息化建設,各應急管理業務資訊系統要明確建設和使用管理主責單位,建立問題動態收集和軟體迭代升級機制,延長系統生命周期。要加強系統管理、應用推動、數據更新和品質監測,總結經驗方法,固化應用流程,不斷提升系統應用成效。

  (二十)加強督促指導。應急管理部建立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檢查通報制度,對全系統單位信息化建設進展和成效進行評估,對信息化建設和網路安全主體責任落實情況進行督導,對重復建設情況開展專項治理,推動信息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應急管理部    

2021年5月6日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