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1. [發文字號] 東園發〔2021〕68號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3. [發佈日期] 2022-01-04
  4. [有效性]

“十四五”時期東城區園林綠化事業發展規劃

字號:        

東園發〔2021〕68號

區發改委、區住建委、區規自分局、區財政局、區城管委、區城管執法局、區衛健委、區文旅局、區體育局、各街道辦事處:

  按照市區兩級部署,我局負責開展《“十四五”時期東城區園林綠化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經過前期資料收集、規劃編制、徵求意見、專家論證等環節,形成專項規劃報審稿,並經主管區領導專題會審議通過。現正式印發給各單位,請結合工作實際,貫徹落實。

  附件:“十四五”時期東城區園林綠化事業發展規劃

北京市東城區園林綠化局    

2021年12月23日  

  (聯繫人:趙大穎;聯繫電話:84060120)


“十四五”時期東城區園林綠化事業發展規劃

北京市東城區園林綠化局

北京北林地景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2021年12月

目 錄

  前言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回顧及總結

  (一)成績總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主要形勢

  (一)機遇

  (二)挑戰

  三、“十四五”時期園林綠化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規劃目標

  四、“十四五”時期園林綠化主要任務

  (一)護格局,突重點,“以綠崇文”彰顯“文化東城”,展現大國首都文化自信

  (二)重人本,惠民生,以人民為中心謀劃“幸福東城”,構建百姓身邊宜居的園林綠化空間網路

  (三)提品質,煥活力,以高品質、全齡化的園林綠化服務品質營造“活力東城”

  (四)高標準,智慧化,以園林綠化精細化建管助力打造“精緻東城”

  (五)謀創新,共治理,以共建共治共用持續激發“創新東城”生命力


“十四五”時期東城區園林綠化事業發展規劃

前言

  “十四五”時期(2021年—2025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深化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8年—2035年)》,聚焦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全面提升區域發展品質,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時期。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重要歷史時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戰略定位,研究和編制好“十四五”時期園林綠化發展規劃,對東城區園林綠化工作實現高品質精細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是東城區有序推進新時代新征程之下園林綠化工作的關鍵要務。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回顧及總結

  (一)成績總結

  “十三五”時期,東城區始終以高標準高品質服務首都核心功能為工作要義,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要求,以“特色品質、文化內涵和服務百姓”為目標,以持續提升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為抓手,不斷優化全區綠地佈局,全區公園綠地建設實現跨越式增長,實現公園惠民。同時積極深入挖潛增綠,通過小微綠地及口袋公園等園林綠化建設不斷推動老城保護及民生改善工作,城市環境品質不斷增強,為落實總書記囑託的“老衚同、現代生活”在東城形成生動實踐奠定了綠色基礎。

  “十三五”期間,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目標。至2020年底,全區綠地面積達到1108.18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達到640.29公頃,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9.87公頃,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06平方米/人。全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增加7.35個百分點,達到93.99%。

  1.高標準完成國慶七十周年等首都核心區服務保障任務

  圍繞國慶七十周年、全國兩會、“五一”、“七一”、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重大活動,對全區重點地區、主要路網、區屬公園進行花卉佈置,同時按照市區統一要求,全力做好環境安全服務保障工作,高標準完成國慶游園等政務服務保障工作。

  2.以規劃為引領高品質完成園林綠化日常工作

  規劃引領,加強指導。在全市率先制定了《東城區“留白增綠”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進一步加強“留白增綠”工作統籌,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留白增綠”工作。結合全區“百街千巷”環境綜合整治和“留白增綠”工作重點,通過《東城區園林綠化導則》和《北京市東城區衚同綠化提升改造研究和行動計劃(2017—2019年)》、《東城區園林綠化裸露地生態治理工作指導意見》、《北京市東城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導則及行動計劃的編制,為全區園林綠化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導。

  完善機制,部門聯動。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留白增綠”等綠化美化工作,多次聽取專題工作彙報及方案彙報,高位安排部署,搭建部門溝通平臺,及時解決綠化建設過程中的各項問題。同時,隨時對接及時掌握騰退土地動態,積極與相關部門聯動解決問題。對拆違騰退地塊進行聯合驗收,建立工作臺賬,確保騰退土地再利用成效。

  加強監督,保證品質。結合“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等專項,對全區街道街巷衚同環境整治綠化方案進行把關和審核,對重點地塊綜合統籌和建設,確保綠化品質。

  3.以公園建設為抓手,優化完善全區綠地佈局

  “十三五”時期,按照《東城區綠地系統規劃(2012年—2020年)》要求,制定公園綠地實施計劃,積極落實地塊,優先落實公園綠地缺口較大地區的規劃綠地。充分發揮公園休閒游憩功能的同時融入“城市森林”、“海綿城市”的理念,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環境。共建成了8.9萬平方米的大通濱河公園、1.89萬平方米的西革新里城市休閒公園、1.9萬平方米的燕墩公園、1.6萬平方米的安德城市森林公園以及1.1萬平方米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等5處大尺度公園。

  4.以綠色惠民為宗旨,積極深入挖潛增綠,把綠色送到百姓身邊

  百姓身邊的口袋公園建設深受市民好評。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工作進程,充分利用拆除違法建設、疏解區域性低端市場騰退出來的用地以及邊角地、廢棄地,精準施策,多措並舉開展口袋公園建設。共建成口袋公園40余處,真正把綠色送到百姓身邊,居民的綠色獲得感明顯增強。

  不斷推動老城保護及民生改善。針對老城的園林綠化特點,通過園林綠化不斷推進古都風貌的恢復和民生環境提升工作。結合“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集中推進前門東區、東四等歷史文化精華區修繕保護,完成千余條背街小巷綠化美化提升工程。充分利用院落門前屋後空間及邊角隙地,通過一棵樹、一池花、一藤架的見縫插綠形式,改善衚同微空間。東四街道流水巷、流水東巷及東四三條至五條等衚同綠化景觀改造提升已成為衚同綠化樣板示範,百姓綠色獲得感明顯提升。同時積極開展園林綠化裸露地生態治理,共計安裝樹池箅子1.9萬套,補植苗木2.89公頃,覆蓋樹堰6.97公頃,安裝草石隔離板17.13萬延長米,實現老城園林綠化精準治理。

  5.以提升道路景觀性和生態性為目標,加快林蔭道建設及精品街區改造提升

  圍繞全區“九橫八縱”主幹路網,推進林蔭道路建設,強化老城空間格局。以種植高大喬木、植物調整、設施更新為重點,加寬加厚現有道路綠化,同時選取有條件的路段進行樹池聯通,營造更加舒適、宜人的道路出行空間。

  實施平安大街張自忠路段林蔭道路建設及兩廣路(東城段)機非分車帶綠化景觀提升工程。結合道路斷面改造,增加中央隔離帶並有效提升機非隔離帶景觀效果。

  對長安街沿線和二環路沿線共計9.1萬平方米綠地進行改造提升;完成王府井主街、南北河沿大街、光體路、東直門北中街和簋街等道路綠化景觀改造提升,完成1.98萬平方米的故宮周邊筒子河精品街區綠化提升工程並積極結合街區更新項目,實施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項目。

  6.多維拓綠,持續開展空間立體綠化工程

  以公共樓宇為重點,先後對北京第五十五中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北京市東城區光明幼兒園弘善分園、北京市東城區老幹部活動中心、東四奧林匹克社區文化體育中心等屋頂進行改造,共完成了6萬平方米屋頂綠化建設。充分考慮各區屬單位、學校的環境特點和人文需求,增加園林、園藝科普活動空間,通過新優植物品種、合理空間佈局等手法,實現人與植物“零距離接觸”。同時結合重點工程建設、街巷衚同改造等工程,進行垂直挂綠,共實施垂直綠化2000延長米。

  7.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全區綠化品質不斷提升

  公園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以區委辦、區政府辦名義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園安全管理工作的實施辦法》,加強區屬公園景觀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強化“四優一滿意”服務理念,提升公園管理服務水準。“十三五”期間,啟動龍潭中湖公園改建工程,並基本完成主體建設內容;積極推進水質改善工作,完成柳蔭湖及青年湖水系連通工程和龍潭三湖水系連通工作,改善整體水質,有效提升汛期抗洪排澇能力。

  公園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深挖園林文化資源,持續打造“文化東城”,按照“一園一品”原則,不斷豐富公園文化特色內涵,開展公園特色文化活動。連續多年精心籌備舉辦地壇、龍潭春節文化廟會、“柳”文化節、梅花文化節及游人藝術節等便民服務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天壇公園、柳蔭公園等4個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作用,在各區屬公園和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深入開展“樂享自然 快樂成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互動體驗活動,為少年兒童講好公園裏的自然課。

  綠化活動深入百姓身邊,社區綠化及義務植樹工作蓬勃開展。持續開展好首都義務植樹日植樹活動,倡導社會參與綠化認建認養,金隅集團、兄弟中國公司綠地認養持續進行,“以廢換綠 愛心認養”樹木認養活動連續四年在皇城根遺址公園舉辦。深入開展“市花月季和鄉土植物進社區”,“綠滿萬家,愛在東城”綠植進家庭、進軍營、進校園、進養老院和“六美創建”等多樣的群眾綠化美化活動,創建松林裏社區、東外大街社區、香河園北裏社區、東總布社區和長青園社區5個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社區以及東城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國際職業學校鼓樓校區、和平裏公寓和北京金隅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金隅環貿分公司管理區5個花園式單位。創新思路,深入百姓身邊開展各類綠化美化宣傳活動和愛綠護綠活動,建成東四園藝驛站和龍潭園藝驛站,柳蔭公園建成東城區首個“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鼓勵全民參與到城市綠化美化工作中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8.推進園林綠化系統改革,園林綠化管理工作向精細化邁進

  根據區委區政府和區委編辦要求,成立中共東城區園林綠化局黨組,完成區園林綠化局改革及職責調整,紮實推進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編制體制和區屬公園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一步明確系統工作框架,深化精細化管理,提質增效。制定《東城區可移動花池(花箱、花缽)設置美化指導意見和設計導則》等導則標準,以第三方監理“日檢查、月通報、季匯總、年總評”的檢查評價形式,做好日常養護管理和等級綠地核定與復核工作,將園林綠化日常管養向精細化推進。紮實落實瀕危衰弱古樹復壯、林木有害生物防控、園林綠化資源保護專項檢查、園林綠化行政審批等工作,並對全區2萬5千余株楊柳樹雌株進行飛絮治理。綠化養護工作多次在市園林綠化局組織的綠地等級評定和綠化養護檢查排名中位於前列。“十三五”期間,全區特級綠化養護綠地逐年增加,到2020年全區特級養護綠地達到30處,一級養護綠地3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百姓身邊適合日常休閒游憩的綠地仍然較為缺乏

  綠地空間分佈不均,大型公園相對較多,中小級別公園較少,是東城區園林綠地佈局面臨的主要問題。東城區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密度高且老齡化較為嚴重,現狀綠地率及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等指標與全市水準仍存在一定差距,全區公園綠地服務能力略顯不足。

  除天壇公園、龍潭公園等大型公園綠地外,百姓身邊的中小級別公園綠地相對較少,衚同街巷綠地空間極為缺乏。另外歷史名園作為東城區公園綠地體系中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國內外游客量相對較大,在日常使用中公園承載量較大。地壇、中山公園、太廟、天壇公園四處歷史名園共約278公頃,佔全區公園綠地總量近一半。

  2.格局仍需完善,烘托和影響古都格局的綠地仍存在薄弱環節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及《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8年—2035年)》明確提出要優化核心區空間格局,重點把握兩軸、老城、二環路沿線的景觀風貌。園林綠化在保護恢復古都格局層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然而目前烘托和影響古都格局的綠化建設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中軸線範圍內天壇、地壇、太廟、中山公園等代表古都文化集萃的歷史名園和歷史景觀仍存在大量被侵佔的地帶;二環路沿線經過多年綠化建設已形成了“綠色城墻”的良好基礎,但局部仍存在綠化較為薄弱的情況;歷史文化街區綜合環境整治與文化融合程度仍需提高。這些問題都對古都風貌的傳承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3.公園綠地的特色定位、服務品質與“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首善標準仍有差距

  隨着市民休閒需求的增加,百姓對公園綠地的服務功能需求不斷提高,部分公園在特色定位、服務品質、文化內涵等方面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在近年來公園游客量急速增長之下,公園日常使用強度逐漸增加,在服務、安全、維護等方面的壓力不斷加大,柳蔭公園、青年湖公園、龍潭西湖公園等部分公園已逐步出現“老齡化”的狀態,基礎設施老化問題日漸嚴重,適齡活動設施不足、服務設施不完善、缺乏細節考慮等問題也逐漸明顯,嚴重影響公園的服務品質。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主要形勢

  (一)機遇

  1.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定位目標為園林綠化發展指明方向

  隨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深入落實及《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的發佈,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定位以及保障首都政務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強老城整體保護、改善民生工作等內容的明確為東城區園林綠化工作指明瞭方向。

  2.生態文明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為園林綠化在數量和品質的提升方面提供了機遇

  在生態文明理念發展的新階段,核心區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有序落實,隨着“減量發展”“留白增綠”“城市雙修”等園林綠化高品質發展要求的提出,首都核心區“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向縱深推進以及街區更新工作的逐漸開展落實,園林綠化工作在空間落實和品質提升方面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3.老城整體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以及中軸線申遺等契機為東城區園林綠化工作的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嚴格落實好“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通過中軸線申遺保護綜合整治、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等工作,以及“街區更新”“留白增綠”等行動越來越受到關注,老城內歷史名園的恢復、衚同空間拆違還綠、平房四合院整治提升等工作已有序開展並逐漸深入,為老城景觀風貌的恢復以及園林綠化工作的推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同時也為園林綠化品質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的深入開展,為東城區園林綠化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隨着城市更新行動在全市的逐步推進,對全面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全市統籌發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也為綠地的落實提供了空間保障及政策支撐。

  (二)挑戰

  1.新時代首都功能核心區的發展目標對東城區園林綠化工作提出更高標準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的目標要求及《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總體城市形象定位均為東城區園林綠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園林綠化工作在保護古都風貌、傳承歷史文脈、落實老城保護、實現高品質發展等方面都面臨更高層級的挑戰,園林綠化工作任重道遠。

  2.實施難度與日俱增,大量規劃綠地的落實仍面臨多方挑戰與困難

  根據《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東城區仍有大面積的規劃綠地還未落實,且其現狀用地情況基本為樓房或平房建築。大部分規劃綠地,尤其是一些全區乃至全市的重大園林項目的推進,如天壇公園、地壇公園等歷史名園的恢復、私家園林的騰退、拆違還綠的推動等工作,在落實中面臨着多方挑戰與困難,需要探索高位推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以保障公園綠地的有效落實。

  3.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優質生態産品的供給能力提出更高期望

  作為為百姓提供日常游憩活動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百姓對城市公園綠地的關注度及期望值越來越高,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園綠地的新需要及新訴求,意味着公園綠地從結構功能到服務品質面臨着全方位的新要求。面臨緊張的城市建設用地空間,在用地多功能複合理念的引導下,公園綠地如何保障其公益屬性,高品質發揮公園功能的同時兼顧體育健身、文化游覽等多方面需求,對今後園林綠化發展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三、“十四五”時期園林綠化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精神,立足首都核心區戰略定位,以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為中心,切實增進民生福祉為關鍵着力點。

  始終保障高水準政務服務功能,全力營造核心區安全優良的政務環境,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活動;

  始終圍繞“崇文爭先”理念,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傳承古都格局,展現千年古都綠色風貌;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七有”“五性”要求,切實把綠化惠民的思想落實落細,提升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

  始終堅持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碳匯能力,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為北京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始終圍繞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聚焦人民群眾對城市公共綠色空間的需求,不斷通過高品質綠化建設改善市民休閒游憩環境和生活品質,滿足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讓優質綠色空間成為最普惠公平的民生福祉。

  2.堅持規劃引領原則

  深入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三年行動計劃》等相關規劃,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以傳承古都文脈、保障首都政務功能、滿足人民需求為園林綠化工作的核心要務,堅持園林綠化工作高品質發展,為構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區”奠定堅實基礎。

  3.堅持文化建綠原則

  加強園林文脈傳承,在繼承與發展、傳承與流變中力求歷史與創新的相得益彰,體現“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4.堅持可實施性原則

  立足東城區十四五時期城市發展需求及園林綠化工作所面臨的問題及困境,以解決具體問題為原則,提出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規劃內容,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及可實施性。

  (三)規劃目標

  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及《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的各項要求,以滿足百姓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為總體目標,將建設文化東城、活力東城、精緻東城、創新東城、幸福東城的“五個東城”目標貫穿於園林綠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傳綠色古都千年風韻,繪花香東城美好生活,實現全區園林綠化高品質、精細化發展。

  規劃到2025年,實現城市綠地面積1110.18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35.48%,公園綠地面積641.29公頃,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4.2%。新增屋頂綠化2公頃,創建4個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單位、5個花園式社區。

  四、“十四五”時期園林綠化主要任務

  (一)護格局,突重點,“以綠崇文”彰顯“文化東城”,展現大國首都文化自信

  貫徹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的要求,落實城市戰略定位,強化核心區“兩軸、一城、一環”的城市空間結構,加強老城整體保護。

  圍繞長安街和中軸線、北京老城、沿二環路的文化景觀環線以及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等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徵,通過園林綠化建設支撐、完善首都城市格局,優先落實保障古都“核心格局”的綠地建設,彰顯千年古都綠色風貌。

  1.兩軸景觀恢復及綠化提升,營造大氣恢弘的景觀秩序

  強化中軸線的空間秩序和統領地位。結合中軸線申遺,聚焦推動中軸線遺産區及緊鄰地區內的規劃綠地落實及各類綠地建設工作,以綠為底全面烘托中軸線作為城市骨架的統領作用。

  以保護歷史名園的原真性、延續性、完整性為目標,重點結合中軸線遺産區內太廟、社稷壇、天壇、地壇等文物院落的騰退修繕工作,繼續保護和恢復中軸線上重要歷史名園的景觀格局,有計劃、分階段地推進綠化建設,逐步恢復中軸線的傳統空間界面。結合老城內影響中軸線風貌景觀的文物騰退、保護修繕、考古調查、展示利用、沿線界面整治與織補等工作,積極推動中軸線園林綠化建設及環境整治。

  塑造長安街國家禮儀形象。結合長安街景觀環境綜合提升,積極結合相關政策,整合沿街步行與綠化空間,推進形成連續開放、大氣包容的長安街景觀環境。圍繞皇城周邊保護騰退工程和景觀環境提升,以東單、建國門節點景觀提升為重點,結合長安街沿線單位建築前區空間改造,積極推進長安街南北縱深一公里景觀環境提升工作。

  2.完善“凸字形”綠色城廓,構建展示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化首都風貌的文化景觀環線

  針對目前綠化薄弱地區繼續擴大綠化空間,開展環二環綠色公共空間再提升行動,逐步形成城墻遺址公園環品牌綠道。統籌考慮,綜合提升,推進綠道、濱河路及城市慢行系統的互聯互通,以藍綠結合的方式持續構建古都“綠色城墻”。

  以東直門橋至雍和宮橋、永定門至東便門橋兩段為重點,營造濱河林蔭漫步道。以環二環綠道13處景觀節點為基礎,於有條件的地區擴大綠色活動空間規模,與城墻、城門等歷史文化相結合,形成空間豐富、尺度適宜、可達性強的連續綠色公共空間,打造鼓樓橋至永定門橋16.1公里的健步悅騎道。

  3.將棋盤路網景觀提升、歷史水系恢復與健康綠道相結合,推動“三網連通”提升改造,強化古都空間格局

  繼續推進棋盤路網林蔭化提升工作,充分將道路景觀、歷史水系景觀及健康綠道、核心區文化探訪路等相融合,推動“三網連通”提升改造,形成體現古都特色的綠色空間。結合道路斷面改造、綠化空間挖潛、調整植被層次、完善配套設施等措施,有序推進平安大街、兩廣路、朝阜路、前三門大街、東單北大街一線、和平裏北街、安定門大街等道路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強化古都方正整齊的棋盤式路網骨架。整體提升全區林蔭路網景觀品質。繼續圍繞“林蔭漫步,文化隨行”理念推進皇城根遺址公園、王府井片區、雍和宮至國子監片區等特色綠道線路建設。

  4.衚同院落綠色景觀提升,恢復綠意悠然的古都韻味

  鞏固現有成果,結合全區街區保護更新工作計劃,持續推進背街小巷精細化提升及院落綜合整治。結合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充分利用梳理整合後的院落空間,以老北京鄉土植物為主,恢復院落傳統綠化。鼓勵衚同居民結合日常生活開展院落綠化,回歸老北京槐香榴紅的庭院綠化傳統,營造東城“美麗院落”。結合衚同的轉角空間、門戶空間、立面空間等,因地制宜地增加衚同街巷及院落內外的綠化微空間,通過大樹的補植為居民營造具有文化韻味的綠色公共空間,在保護老城衚同形態、肌理的同時,延續老城的生活方式和歷史文脈。

  (二)重人本,惠民生,以人民為中心謀劃“幸福東城”,構建百姓身邊宜居的園林綠化空間網路

  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讓人民過上宜居的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推進各類綠地建設,探索多種方式拓展新的綠化空間和綠化形式,以建設用地減量發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為契機,通過規劃建綠、留白增綠、挖潛增綠等方式方法,持續推進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增進民生綠色福祉,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5.落實規劃綠地,繼續加強公園綠地惠民工程

  深入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繼續落實規劃綠地,完善全區公園綠地格局,推進公園惠民工作。圍繞現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盲區,優先落實安定門、交道口、北新橋、東四等盲區較大的街道的規劃綠地。持續跟進全區代徵綠地落實情況,加大代徵綠地産權移交的執行力度,繼續推進代徵綠地的回收建設工作。以拆違騰退項目為抓手推進留白增綠建設。針對南部區域中小級別公園較少的現實問題,積極與區規自分局、區住建委、區城管委等部門聯合推進“疏整促”工作,結合望壇、寶華里和南中軸路周邊等棚改項目以及簡易樓拆除重建工作,及時制定相應的規劃綠地落實及留白增綠建設方案。

  力爭“十四五”時期完成鐘鼓樓綠地、美術館綠地、景泰東裏北側綠地、文章衚同東口綠地等規劃綠地建設,有效提升全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

  6.圍繞百姓身邊,持續推進小微綠地及口袋公園建設

  圍繞“小規模、漸進式”的城市更新理念,持續推進小微綠地及口袋公園建設,通過園林綠化精細化微更新的特點體現人文關懷。將園林綠化建設融入到百姓生活的細節之中,為百姓生活帶來身邊的幸福感。

  “十四五”期間,以街區為單元,結合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圍繞生活圈構建理念,以中軸線沿線、故宮周邊、崇雍大街沿線為重點,落實國子監、南鑼鼓巷等重點街區和地壇、鐘鼓樓等試點街區的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建設,保障重點項目實施,以點帶面、由表及裏、整體提升,高品質營造百姓滿意、實用性強、特色鮮明的街區綠色新亮點。

  (三)提品質,煥活力,以高品質、全齡化的園林綠化服務品質營造“活力東城”

  圍繞“品質特色、文化內涵和服務百姓”的目標,以公園綠地提升改造、綠色活力的公共空間營造以及開展園林特色活動為主要抓手,從植物配置、使用空間、管理運維等方面,進行全區園林綠化服務品質的提升。

  7.明確公園特色定位,以滿足百姓多元需求為出發點,推進公園綠地品質提升

  回應百姓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明確公園特色定位,推進全區公園綠地品質和功能的不斷提升,營造百姓身邊更有溫度、更貼近生活的公園綠地。以全齡友好為理念,重點關注兒童、老人等群體的多樣化休閒游憩需求,通過生態優先、功能完善、智慧營園、特色游園等理念方法的落實,以龍潭中湖公園、龍潭西湖公園、地壇園外園等公園為重點,逐步推進全區公園綠地的全齡友好綜合提升改造。

  8.改善民生環境,以老舊小區改造為抓手,實現百姓居住環境有機更新

  結合全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與住建委等相關部門建立協同監管機制,保障老舊小區綠化整治提升工作協同推進。圍繞解決老舊小區“多元爭地”的現實矛盾,通過優化林下活動空間、增加適合老人兒童的林蔭活動場地及健身設施、提升小區集中綠地及廣場的環境品質等方法,進一步提升百姓居住環境品質。對存在安全隱患、影響百姓生活的危險樹木進行修剪更換,保障百姓生活的安全性、舒適性。以全區項目庫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為重點,有計劃地推進老舊小區綠化環境提升工作。

  9.以激發老城活力為目標,營造功能多樣的複合型公共綠色空間

  結合東城區大量且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好東城文化挖潛,通過綠色公共空間的連接和傳導,切實讓東城區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元素亮出來、活起來、動起來,讓歷史、文化進入百姓生活。通過與相關部門聯合推動被佔院落的騰退工作,進行綠化景觀恢復,推動歷史文物的對外開放及合理利用。

  發揮東城區文化藝術較為集聚的特點,以公共服務設施為基礎,增加有活力的公共綠色空間。圍繞地鐵出入口、公交場站、商業廣場、藝術空間等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通過多元複合的方式營造功能多樣的綠色公共空間,促進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向時空多元共用轉變,從細微處着手,營造一個舒適宜人有活力的、生活化的北京。

  (四)高標準,智慧化,以園林綠化精細化建管助力打造“精緻東城”

  始終堅持高標準、精細化,制定園林綠化的“精緻東城”標準,以繡花功夫做好園林綠化管理工作。

  10.不斷健全園林綠化管護體制,發揮基層部門治理優勢

  形成區園林綠化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各街道辦事處的上下互動、橫向聯動的管理體制。樹立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理念,明確各級管理部門的職責,落實到專項部門及責任人。推進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及績效評價平臺建設項目,強化內部管理及績效評價,激發園林綠化系統內生動力,實現園林綠化系統整體向前發展。

  充分發揮政府服務下沉、區域資源共用優勢,與各街道加強對接和互補,提高街道園林綠化工作的主觀能動性。依託網格平臺,持續完善“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接訴即辦的常態化機制,將綠化問題與道路、市政、環衛等部門聯動管理,協同治理確保破綠、損綠、佔綠、毀綠等違法行為的民有所呼、必有所應。

  11.持續加強園林綠化日常精細化管理,做好首都核心區生態環境保障

  充分轉化園林科技成果,利用智慧、環保的手段,積極落實全區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加強園林綠化日常管理養護水準。結合全區病蟲害情況,制定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實施方案,充分利用生物手段,做好綠地土壤污染防治、林木病蟲害防治等日常管養工作,確保常發性林木有害生物等到可持續控制,“十四五”期末松材線蟲病監測普查松林資源覆蓋率達到100%。推進重點區域的楊柳雌株更新改造工作,提升全區楊柳飛絮綜合防治水準,為市民出行和生活創造良好條件。

  12.繼續加強綠地資源保護,利用大數據治理等科技手段,建立數字化、智慧化的管理方式

  健全全區綠化資源數據臺賬,動態更新完善現狀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管理數據庫。同時與東城區規自分局協調探索建立規劃綠地臺賬,保障規劃綠地有序落實。繼續做好全區樹木資訊採集和掛牌工作,實現一樹一號一檔,逐步建立覆蓋全區的智慧園林養護監管系統。

  繼續加強古樹名木的監測工作,建立健全古樹名木及大樹保護實時資訊庫,納入全區綠化管理系統。繼續加強古樹大樹生長狀態監測,對全區衰弱瀕危古樹通過地上和地下生長環境改良、樹洞修補、支撐加固、有害生物防治、樹冠整理等措施,針對不同生長環境實施“一樹一策”的古樹名木保護方案,逐年按照20%-30%的進度進行古樹復壯保護,落實古樹大樹精細化保護,規劃“十四五”時期古樹名木搶救復壯率達到85%以上。

  加強園林綠化資源保護,落實全區生態環境保護示範工程。結合龍潭中湖、龍潭西湖、柳蔭公園、亮馬河等水系治理提升,完成3處小微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同時依託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等建立野生動物臨時收容救助站點,積極推進核心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工作。

  (五)謀創新,共治理,以共建共治共用持續激發“創新東城”生命力

  堅持以思想理念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不斷匯聚各方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園林綠化事業發展新動能。用新機制新辦法落實新目標新任務,用新思想新理念破解新挑戰新問題。

  13.釋放改革強大動力,以園林綠化機制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激發園林綠化事業創新潛能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落實市委、區委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相關指示要求,持續深入推進園林綠化系統改革。

  積極落實林長制工作方案,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作高效的園林綠化資源保護髮展機制,以強化領導幹部綠化資源保護屬地管理責任為核心,以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管理機制為重點,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大力推進綠色東城建設,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堅強生態保障。

  統籌推進生態文明環境建設、精細化管理、公園服務管理、優化營商環境、京津冀協同發展、接訴即辦、安全應急保障等各項工作,從規劃計劃、人才培養、制度標準等方面強化政策制定和落實,達到統一思想認識,提高管理水準,通過定期組織技能學習、繼續開展職業技術評比等活動,發揮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園林綠化專業人才的業務水準與技術能力。優化人員、資源配置,明確細化職責分工,規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標。

  14.創新園林綠化管護方式,發揮群眾力量探索共管共用的治理模式

  積極推進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在街道層面搭建協同治理平臺,結合“小巷管家”“社區專員”“小院議事廳”等社區治理品牌成果,通過共建共用社區花園、花友會等方式引導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園林綠化治理工作,共同推進各項政策和活動,共同解決矛盾與問題,在多元參與、群策群力中進一步探索具有東城特色的社區園林綠化治理模式。

  廣泛發動各街道、各部門提供年度屋頂綠化需求,根據各單位實際情況,持續推進落實屋頂綠化建設;動員有條件的街道和單位,按照全面培養儲存一批、廣泛動員創建一批、條件成熟申報一批的思路,堅持階梯式培養、壓茬式推進、滾動式開展,積極做好花園式社區和花園式單位的創建工作。充分利用好“網際網路+義務植樹”、“園藝驛站”等平臺,繼續推進形式豐富的全民義務植樹盡責活動,開展市花進社區、園藝進萬家等活動,鼓勵社區通過組建園藝志願者服務隊等方式,邀請專業社會力量到社區“出診”帶領志願者進行園藝種植、打理花壇、傳授養護技巧、提升養護能力,激發鼓勵百姓參與日常園藝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共建成果長效共用,共同營造花園核心區的綠色氛圍。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