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衛生、體育/衛生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局
  3. [聯合發文單位]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水務局;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氣象局
  4. [實施日期] 2025-06-09
  5. [成文日期] 2025-06-09
  6. [發文字號] 京疾衛管〔2025〕5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5-06-09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5年 第37期(總第913期)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局等14部門關於印發北京市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實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

列印
字號:        

京疾衛管〔2025〕5號

各區疾控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生態環境局、住房城鄉建設委、城市管理委、交通委、水務局、農業農村局、文化和旅游局、衛生健康委、應急局、園林綠化局、氣象局,各有關單位:

  為推進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有關要求,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能力,有效防範氣候變化健康不利影響,根據國家疾控局等13部門《關於印發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要求,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局等部門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5—2030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局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北京市財政局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    

北京市水務局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北京市應急管理局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北京市氣象局    

2025年6月9日  


北京市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實施方案(2025—2030年)

  為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能力,防範氣候變化健康不利影響,促進健康北京、美麗北京建設,根據《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將預防關口前移,堅持“主動適應、科學適應、系統適應、協同適應”原則,堅持減緩與適應並重,防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推動各層級、多元化健康適應政策與協同行動。2025年,構建氣候變化與健康相關政策體系,加強氣候敏感疾病監測系統建設。到2030年,氣候變化與健康相關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健康影響監測預警能力增強,健康風險、脆弱性和適應能力評估體系完善,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能力、健康與公共衛生系統氣候韌性顯著增強,全社會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理念廣泛普及,友好環境基本建成。

  二、行動重點任務

  (一)建立健全多部門工作協作機制

  加強部門協作,開展定期會商、應急溝通、聯合評估等合作,加強多部門應急管理協同聯動,建立以“規劃—監測—預警—評估—干預”為一體的跨部門工作體系。建立健全資訊共用機制,實現氣候變化、水質監測、水井臺賬、健康風險等方面的資訊共用。通過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支援等渠道,加強氣候變化健康適應領域複合型人才培養,推動新質生産力開發儲備。(市疾控局牽頭,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完善氣候變化與健康相關政策體系

  加強氣候變化與健康相關領域政策體系建設,推進疾控、衛生健康、氣象、環境、水利等多部門的政策融合。落實重點地區和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健康與公共衛生政策和綜合干預措施,落實國家氣候變化健康有關技術標準和公共衛生技術指南,推廣應用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脆弱性和適應能力評估技術標準。加強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和應對措施的宣傳,廣泛動員公眾掌握並踐行應對氣候變化與健康適應行動規範與準則。(市疾控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氣候敏感疾病的預警提醒

  調查梳理氣候敏感疾病基本資訊清單,充分整合利用多部門資源,構建氣候敏感疾病監測預警體系。開展媒介生物傳染病、人獸共患病、新發傳染病的預警提醒,開展氣候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等慢性病的健康提醒。強化低溫寒潮、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報,探索開展分人群、分區域的環境暴露與疾病發生發展相關影響研究,構建風險等級指標體系,推動氣象健康指數及預警産品研發,開展氣候敏感疾病風險預警,發佈公眾健康危害資訊和預防措施指引。(市疾控局、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綠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脆弱性和適應能力評估

  積極推進氣候變化公共健康風險相關監測評估和研究,識別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及脆弱人群。充分考慮本市氣候特徵和脆弱人群風險暴露水準,研究構建適合本地實際的氣候變化與健康風險評估指標。有序開展重點脆弱人群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評估,制定適應能力提升計劃。逐步建立全面性、經常性評估機制,加強氣候變化及空氣污染對公眾健康影響研究,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評估。(市疾控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升風險防範和綜合干預能力

  研究將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管理有效融入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設計建造和竣工驗收體系,強化城市與人居環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增強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協同能力。加強城市給排水、供電、供氣、供熱、交通等基礎設施氣候韌性建設與管理,優化城市功能佈局,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結合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冰雪旅游。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農業生産指導,推動完善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加強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建設和供水保障,提高電力行業在極端天氣下的運作和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交通基礎設施防災抗災能力,落實防雷、防風、防暴雨雪設計要求。(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重點場所、脆弱人群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與干預。加強對孕婦、兒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健康服務,針對性制定健康干預方案並落實健康干預和指導。積極配合國家制定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環境下作業人群勞動防護標準並嚴格執行。強化氣候敏感疾病疫苗接種,降低氣候敏感疾病風險。加強新發傳染病防控和干預能力。完善傷害監測預警體系,提升重點人群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下傷害預防能力。(市疾控局、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醫療衛生保障能力

  提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制定平急結合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急預案,加強醫療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完善醫療衛生應急裝備。開展多部門參與的聯合演練,提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引發的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下生活飲用水衛生保障、環境衛生處理、傳染病疫情監測與控制、病媒生物監測與控制等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市疾控局、市城市管理委、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市應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治能力。持續健全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優化院前醫療急救網路佈局,強化急救系統平急結合轉換機制,暢通院前院內急救信息化銜接,提升空間立體救援能力,提高遠端指導、現場救治、合理轉運、全程監護的區域協作能力。加強醫療機構急診、急救應對突發性大規模病患的收治能力和物資儲備。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激障礙等人群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工作,充分發揮本市專業資源及心理援助熱線12356的優勢作用,推進建立以醫療衛生機構專業人員為核心、心理健康服務專業團隊和志願者為補充的干預服務體系。強化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提高群眾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防範和自救能力。(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增強健康與公共衛生系統氣候韌性

  提升醫療衛生機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抵抗力和恢復力。推動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編制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次生災害的應急預案,基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報資訊提前儲備醫療物資,保證醫療衛生核心功能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時一定時間內能維持正常運作。根據氣候韌性相關評估指標,定期開展評估,將節地、節電、節水、節材的綠色低碳建設標準納入新建和改擴建的醫療衛生機構規劃和建設方案。鼓勵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搭建醫療衛生機構能源資源管理平臺。(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氣候敏感疾病的診療能力。完善氣候敏感疾病臨床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臨床路徑,並加強醫護人員有關培訓,加強相關藥品、醫療設備和醫療器械儲備,提升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急救、護理與康復技術能力。健全氣候敏感疾病的遠端醫療診斷平臺和醫療救治團隊,制定遠端醫療工作響應機制。依據不同地區氣候特徵,因地制宜開展基層診療能力提升建設,完善氣候敏感疾病的分級診療網路。(市衛生健康委負責)

  (八)加強氣候變化健康適應交流合作

  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際組織、區域機構的氣候變化健康適應政策、策略追蹤對接。深化區域合作,加強京津冀協同,制定京津冀協同行動措施,聯合開展氣候變化敏感疾病監測和預警,整體推進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試點工作,推動京津冀地區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能力提升。強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加強防災減災協調聯動,為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工作貢獻北京智慧。(市疾控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加快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科技創新

  加強先進適應技術與健康産品研發,促進創新産品轉化落地。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與健康領域管理策略、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等科研攻關,支援共建“産學研用”對接平臺。加強影響氣候敏感疾病發生發展的關鍵氣候危險因素和致病機理的基礎研究。研發氣候敏感疾病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技術、分類分級與防護等適宜技術推廣應用模式。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措施的成本效益經濟學評價研究。紮實推進環境健康風險評估適宜技術試點應用,開展與氣象密切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蚊蟲叮咬、致敏花粉等疾病風險提示或預警研究,研發氣候變化健康數據産品與智慧化軟體産品,推動大數據智慧化應用。(市衛生健康委、市疾控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營造全社會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的友好環境

  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推動氣候變化與健康宣教進鄉村、進社區、進場所、進學校,動員公眾與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制定不同類型、不同人群宣教策略,教育、引導、促進公眾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環境健康風險預警健康提示試點,促進居民掌握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自救互救措施,提升公眾應對氣候變化與健康素養水準。按照國家部署,積極申報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城市、鄉村、社區、重點場所行動試點,營造全社會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友好環境。(市疾控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區、各相關部門要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納入本區、本部門的重點工作內容,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相關工作納入建設範疇。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明確分工和職責任務,推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市疾控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隊伍建設。建立多部門、多領域的氣候變化與健康專家團隊,形成技術聯盟,加強專業技術支撐。開展氣候變化與健康相關政策、評估標準和技術指南等相關知識培訓和實操演練,提升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水準。開展社會化培訓,提升社會團體、志願者等宣教能力。(市疾控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實施指導。實施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全過程管理,對任務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預判,適時組織開展實施情況評估,綜合掌握各項任務開展情況和實施效果。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推動落實行動任務,保障各項任務有效推進。(市疾控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