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農發〔2025〕27號
機關各處室、所屬各單位,各區農業農村局:
現將《北京市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實施方案(2025-203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組織落實。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2025年6月27日
北京市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實施方案(2025-2030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助力推進首都鄉村全面振興,依據農業農村部《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農市發〔2024〕3號)及《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農市發〔2024〕4號),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立足服務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服務本地農業生産實際,以推進現代資訊技術裝備在農業農村領域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為工作主線,以全面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産率和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效能為主要目標,實施“兩步走”發展路徑。2025—2028年,重點打造系統化、整合化智慧農業典型示範應用場景,總結提煉經驗模式;2029—2030年,選取適應産業實際需求的智慧農業成熟技術、裝備、模式,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環節大規模推廣,打造一批全産業鏈智慧應用場景。
到2028年,建成功能完備、務實好用、上下協同、數據共用的北京市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構建農業行業可信數據空間,促進數據資源流通交易;完善優化數字鄉村大腦“數字京村”系統功能,在10個以上鄉鎮整體部署應用。攻關轉化15項以上農業專用模型、農業智慧裝備;打造50個以上智慧種植、養殖典型示範應用場景,整合示範一批技術先進、品質可靠的國産化技術裝備,重點應用場景形成一批系統化、整合化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全市農業生産信息化率達到46%以上。
到2030年,北京市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實現農業農村全領域覆蓋、多層級聯通;農業農村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取得明顯進展,充分釋放農業農村領域數據要素價值;“數字京村”系統在20個以上鄉鎮整體部署應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攻關轉化25項以上農業專用模型、農業智慧裝備;智慧育種技術普遍應用,80%以上重點種業科技企業使用智慧育種系統;智慧農業取得面上突破,成熟技術、裝備、模式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環節大規模推廣,打造一批全産業鏈智慧應用場景,全市農業生産信息化率達到50%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效能提升行動
1.健全北京市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持續優化完善、迭代升級平臺功能,全面建成功能完備、務實好用、上下協同、數據共用的北京市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實現農業農村全領域覆蓋、多層級聯通。加強基層農業農村管理服務和決策支援所需的共性功能開發,實現市區鎮(鄉)村一體化應用,深度對接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和北京市大數據平臺,推進政府涉農公共數據跨部門、跨層級匯聚貫通和共享共用。建設完善平臺駕駛艙,推進“人財地物事”等多維度數據挖掘分析,提高涉農數據分析和響應水準,為政府決策、行業監管、預測預警、指導生産等方面提供支撐。建設農業農村用地“一張圖”,強化地塊和設施賦碼管理,建立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承包地、宅基地等專題圖層。健全規範生産經營主體庫,推動主體賦碼管理與關聯監測,實現主體“全景畫像”。探索智慧問數、智慧分析、輔助辦公等AI大模型應用。
2.推進農業農村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強化數據源頭管理,提高數據品質,研發數據標定、清洗、探查等全流程智慧數據治理工具和模型,提升農業農村數據治理效率和開發利用能力。推進農業農村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探索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資源中心,匯聚農業物聯網、遙感、生産、市場、金融、網際網路等涉農多源數據,實現高效的數據收集整合、存儲管理、分析研究、發佈共用,建設農業農村高品質數據集,創新開發數據産品和服務。建設農業可信數據空間,促進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交易。
3.完善推廣“數字京村”系統。持續完善優化數字鄉村大腦“數字京村”系統功能,形成統一的基礎功能和數據介面標準,實現與北京市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的全面對接,探索在鄉村治理、平安鄉村等場景的AI大模型應用。率先在有積極性、有基礎的村莊擴面應用,重點選取典型鄉鎮整體部署應用,逐步向全市推廣基礎功能,提升基層數字化治理水準。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提供SaaS服務,免費提供系統部署和維護服務,以硬體和增值服務獲取收益,謀劃長效運營模式。到2028年,“數字京村”系統在平谷、昌平等區10個以上鄉鎮實現應用;到2030年,“數字京村”系統在全市20個以上鄉鎮實現應用。
(二)智慧農業重點領域應用拓展行動
4.推進智慧育種發展。聚焦智慧育種、智慧化品種展示示範,打造“智慧技術研發-數字場景驗證-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場景。育種環節,重點開展基因型與表型鑒定數據關聯特徵高效融合系統、表型組學與數字化系統、AI預測模型等融合研發,健全智慧育種技術體系,打造關鍵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品種展示示範環節,重點建設5G+物聯網新品種示範基地,推廣智慧感知設備與無人機巡檢系統配置,健全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實現新品種的智慧展示和應用推廣。到2028年,70%以上重點種業科技企業使用智慧育種系統,70%以上優良品種選育採用智慧育種技術;到2030年,80%以上重點種業科技企業使用智慧育種系統,80%以上優良品種選育採用智慧育種技術。
5.推進智慧大田發展。統籌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高産高效示範區創建、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政策,支援引導規模經營主體開展生産條件和技術裝備的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升級。實現大田遙感監測全覆蓋,強化遙感、氣象、物聯網等數據在大田長勢監測、極端天氣預測預警等方面的融合分析利用;加快大田生産自動(輔助)駕駛、作業監測、水肥一體化等高效智慧綠色裝備推廣應用。建設“伏羲農場”“兩高一智”示範區等應用場景,健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合理佈局田間物聯網監測設備,整合應用“四情”監測、土壤快檢、精準水肥藥施用、病蟲害智慧監測預警、智慧農機裝備、智慧決策系統等技術裝備,構建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的數字化種植技術體系。探索打造無人農場,重點推進農機無人駕駛、精準智慧作業、精量灌排等技術的應用,實現無人化或少人化生産。加快推動農機裝備與農藝技術深度融合,加速裝備更新和技術迭代,提升露地蔬菜生産關鍵環節機械化智慧化水準,促進蔬菜産業節本增效。到2028年,打造智慧糧田10個以上,全程機械化和關鍵環節智慧化露地菜田5個以上,大田種植信息化率達到38%以上;到2030年,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率達到98%以上,露地蔬菜主導品種規模化生産實現關鍵環節機械化智慧化,大田種植信息化率達到40%以上。
6.推進智慧設施發展。提高蔬菜産業推進帶和規模提升群智慧化水準,統籌利用設施農業獎補、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政策,加快推動集中連片老舊設施增高增寬宜機化和智慧化改造,大力推廣應用圖像環境一體化物聯網感測器、智慧卷膜被、低成本施肥機、高壓微霧等裝備,提升設施生産效率。在規模化設施生産園區和集約化育苗廠,示範應用精準環境調控、智慧植保、水肥精準灌溉、智慧采收運輸等裝備技術,研究完善與設施類型、作物品種、栽培茬口匹配的設施環境調控模型、水肥灌溉模型、智慧植保模型和設施生産管理系統,實現設施蔬菜宜機化耕作、數字化管理、智慧化生産。基於華北地區氣候特點,穩步積累連棟溫室作物及環境高品質數據,加速研發連棟溫室國産化管控系統、智慧控制和作業裝備,配套環境智慧調控、水肥精準管理模型,推動國産化替代應用;加快運輸、採摘等生産環節農業機器人的迭代升級和技術驗證。探索發展植物工廠生産模式,加大對主體結構、栽培系統、調控系統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力度,降低建設及運營成本。到2028年,打造智慧設施園區30個以上,設施生産信息化率達到35%以上;到2030年,智慧設施成熟技術裝備在重點區域、關鍵環節大規模推廣應用,基本實現新建和改擴建設施主要蔬菜品種宜機化和智慧化生産,設施蔬菜機械化率達到60%以上,設施生産信息化率達到40%以上。
7.推進智慧畜禽發展。聚焦主要畜禽品種,推進生物安全防控、智慧飼喂與能耗監測、畜禽調運監管等數字化設施裝備應用,實現對畜禽養殖生産、管理、調運等環節的精準控制、智慧監測預警和管理服務。重點推廣智慧化養殖技術,整合應用個體電子標識、養殖環境精準調控、生長資訊監測、自動巡檢消殺、疾病智慧診斷、胚胎無損鑒別、精準配方飼喂、自動採集清污、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技術裝備。到2028年,打造智慧牧場6個以上,畜禽養殖信息化率達到75%以上;到2030年,打造智慧牧場8個以上,畜禽養殖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畜禽養殖信息化率達到85%以上。
8.推進智慧漁業發展。推動養殖池塘標準化提檔升級,重點支援智慧水質監測、環境調控系統、尾水治理等生産環節。大力發展工廠化迴圈水養殖,探索魚菜共生等生態養殖模式,重點推進環境監控、變數精準投飼、病害預警、立體巡檢、魚池清污、起捕采收等環節的智慧化,實現漁業生産高效節約、資源優化利用、品種品質提升、生態環境友好和産業轉型升級。到2028年,智慧漁業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打造智慧漁場4個以上,水産養殖信息化率達到30%以上;到2030年,水産養殖機械化率達到55%以上,水産養殖信息化率達到35%以上。
9.推進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推動主要農産品全産業鏈數字化、智慧化提升,支援農業生産經營主體開展農産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環節,以及産地倉儲冷藏保鮮和冷鏈物流等産後環節的提升改造;示範應用糧食烘乾倉儲、小型可移動分選包裝等技術裝備,加快發展分級分選、保鮮貯藏等智控節能成套技術裝備,提升産業發展品質效益。強化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動重點主體、重點産品追溯制度有效落實,實施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與承諾達標合格證“二碼合一”一體化推進,探索開展追溯保品牌試點工作。拓展農産品網路行銷渠道,支援生産經營主體電商條件和能力提升,聯合頭部電商平臺開展“北京特色農産品消費季”、溯源直播帶貨等産銷對接活動,探索開展地産農産品電商監測和分析。加強主要農産品産銷數據和市場資訊服務,開發産品量價預測模型,量化反映生産集中程度和價格走勢,提高農産品市場預測和資訊服務能力。
(三)智慧農業創新引領行動
10.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人工智慧+”為核心,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大模型等前沿技術,聚焦生物育種和農業生産技術創新,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農業人工智慧交叉模型演算法、多模態數據智慧監測分析、動植物環境資訊和體徵智慧獲取與邊緣計算技術等通用共性技術研發攻關;推進農業專用大模型、智慧育種平臺和農業通用工具等軟體研發;聚焦京郊農業生産實際需求,建設多模態農業數據集,研發溫室環境多因子耦合調控、大田精準灌溉等基礎模型演算法。推進高精度高適應性農業感測器與專用晶片,以及果園採摘、蔬菜移栽、作物病蟲害巡檢、畜禽巡檢等複雜場景作業機器人和新能源、智慧化裝備研發、熟化,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國産化替代水準。到2028年,攻關轉化15項以上農業專用模型、農業智慧裝備;到2030年,攻關轉化25項以上農業專用模型、農業智慧裝備。
11.加強智慧農業成熟技術和智慧裝備推廣應用。建設智慧農業標準體系,修訂完善全市智慧農業共性關鍵標準與通用技術規範。建立智慧農業評價體系,制定智慧農業成本效益測算、應用效果評價方法,開展智慧農業技術裝備在各領域應用的成本效益分析,科學評價應用效果。建立智慧農業推廣服務體系,將智慧農業技術裝備納入農技推廣範圍,定期組織遴選成熟技術裝備形成主推目錄、大規模推廣應用,並總結推廣一批適應産業實際需求的智慧農業技術裝備整合應用模式。建設北京智慧農業數字化服務平臺,整合北京農業科技雲平臺、北京農業科技大講堂、智慧植保、市場資訊服務、“農科小智”等資源,為生産主體提供一站式智慧農業科技服務。推動智慧裝備研産推用一體化試點建設,加強與在京科研院所、生産主體、農機研發製造企業等單位的溝通協作,引導無人駕駛、精準定位、全面感知、安全防控等前沿智慧裝備在京先行先試;持續強化供需兩端精準對接,大力推廣應用成熟的智慧裝備和技術模式。引導各區探索構建區域性社會化服務智慧平臺,鼓勵有條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加快智慧農業示範應用,提供農事作業、經營管理等服務。
12.推進智慧農業先行先試。支援平谷區作為農業中關村核心區,打造全市智慧農業引領區,推動智慧育種、智慧種植、智慧養殖、智慧裝備、農業農村大數據、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建設應用,探索智慧農業區域整體解決方案。支援其他各涉農區結合區域實際和主導産業、特色産業,因地制宜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朝陽區重點開展全域大田智慧化技術推廣應用;海淀區重點開展智慧連棟溫室相關國産化系統及裝備中試熟化,推進設施農業數字化監管全域覆蓋;豐台區重點開展數字化品種評價與展示研究與應用;門頭溝區重點開展“數字京村”系統示範應用;房山區重點開展智慧畜牧、智慧漁業示範與應用;大興區重點開展數字化種苗研究與應用、設施西瓜智慧化提升;通州區重點開展智慧育種研究與應用、智慧大田示範與應用;順義區重點開展養殖業全産業鏈數字化提升;昌平區重點開展設施草莓全産業鏈數字化提升和智慧果園示範;懷柔區重點開展智慧農産品加工示範與應用;密雲區重點開展設施番茄産業集群數字化提升、農産品電商示範與應用、智慧漁業示範與應用;延慶區重點開展冷涼地區設施越冬生産數字化示範與應用。
三、保障措施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智慧農業工作推進機制,成立工作專班,明確責任分工,制定任務分工清單,紮實有序推進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各區農業農村局要制定具體舉措,明確主體責任,保障工作力量;加強監測調度,對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調度和分析總結,及時發現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加大政策扶持,加強項目謀劃,建立智慧農業重點項目儲備庫,強化項目牽引,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成熟一批、建設一批,滾動推進項目實施;將智慧農業納入鄉村振興獎勵資金等轉移支付資金支援事項;充分利用本市農業科技、産業發展、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設施農業獎補、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現有政策資金,加大對智慧農業的傾斜支援力度;積極爭取農業農村部等國家部委和本市發展改革等部門的相關政策資金,謀劃實施智慧農業重大項目;開拓資金投入渠道,加強貸款貼息等金融支援,大力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鼓勵各區農業農村局探索智慧農業相關支援政策。加強培訓宣傳,加強智慧農業技術、農産品電商行銷等方面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的實操能力和數字素養;及時總結智慧農業發展成效和建設成果,發掘典型經驗、創新做法和模式,通過媒體宣傳、現場觀摩、推介研討、展覽展示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典型經驗和成熟技術、裝備、模式,促進交流學習,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和參與智慧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