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産監管/統計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5-03-20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5-03-20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列印
字號:        

北京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2025年3月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落地落細各項政策舉措,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經濟運作穩中向好,社會民生保障有力,首都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49843.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16.4億元,增長1.5%;第二産業增加值7226.8億元,增長5.7%;第三産業增加值42499.9億元,增長5.1%。三次産業構成為0.2︰14.5︰85.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為22.8萬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3.2萬美元)。

表1 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

表1  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

圖1 2020-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及增長速度

圖1  2020-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及增長速度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183.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26.0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8.2%。常住人口出生率為6.09‰,死亡率為6.08‰,自然增長率為0.01‰。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9.9萬人,比上年多增加1.8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4.1%。

表2 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及構成

表2  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及構成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1%。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下降1.5%,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下降0.9%。農産品生産者價格下降1.2%。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指數為99.9、同比指數為94.6;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指數為100.5、同比指數為95.5。

圖2 2024年居民消費價格月度漲跌幅度

圖2  2024年居民消費價格月度漲跌幅度

表3 2024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表3  2024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表4 2024年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指數

表4  2024年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指數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72.7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稅收收入5473.2億元,增長2.2%。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396.5億元,比上年增長5.3%。支援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減稅降費及退稅超1500億元。

  新興動能積蓄成勢。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按現價計算,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7%,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增長10.1%。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二者有交叉)分別實現增加值14932.1億元和12530.2億元,按現價計算,分別增長6.4%和5.7%,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0.0%和25.1%,分別比上年提高0.4個和0.1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37.2%,其中,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50.8%和30.0%。

  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持續擦亮“北京服務”品牌,修訂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年度413項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任務全面完成,12345企業服務熱線全年受理企業訴求解決率達97.5%,各類惠企政策精準直達企業。全年新設經營主體31.5萬戶,其中新設企業26.5萬戶,主要集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服務業企業收入利潤率分別為6.5%和22.3%,分別比上年提高0.4個和3.7個百分點。

  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全市發電裝機容量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為22.0%,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生物質能、水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比重為12.5%,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萬元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為8.4立方米,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1.65%。

  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全年疏解提質一般製造業企業104家,城市副中心建設連續5年保持千億投資規模,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完工,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開診運作。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持續深化,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高效建設,天津中心實現實體化運營,雄安中心啟動運作,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8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加快推動“六鏈五群”[6]産業佈局落地,成功申創積體電路、新一代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等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強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36”[7]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2.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9%。深化醫教合作,京津冀醫療機構互認項目數已達90項;京津冀職教改革示範區成立,首批招收1000余名新生。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5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其中,農業(種植業)産值139.6億元,增長2.8%;林業産值64.1億元,下降1.6%。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4萬公頃,增長5.3%,糧食總産量57.6萬噸,增長20.6%;蔬菜及食用菌産量202.0萬噸,下降2.6%;年末生豬存欄量28.7萬頭、出欄量20.0萬頭。設施農業播種面積44.8萬畝,實現産值59.5億元。休閒農業園1110個,增長6.3%;接待游客887.1萬人次、實現總收入19.7億元。鄉村旅游接待戶和單位7633戶(個),接待游客1399.4萬人次、實現總收入16.2億元,分別增長9.8%和7.9%。

  紮實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振興”工程。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13.5萬畝,改造和新建設施大棚3500畝。加快打造農業中關村,初步形成“1個核心區+7個輻射區”[8]錯位發展、協同推進的新格局。全市累計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6個、農業産業強鎮6個,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9]120家,其中國家級48家。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937.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0]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7%;重點行業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21.4%,汽車製造業增長16.4%,電力、熱力生産和供應業增長6.5%,醫藥製造業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産值24830.4億元,增長6.8%。其中,內銷産值22842.3億元,增長6.3%;出口交貨值1998.0億元,增長12.0%。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風力發電機組等高端或新興領域産品産量分別增長2.8倍、61.0%和27.6%。

圖3 2020-2024年工業增加值及增長速度

圖3  2020-2024年工業增加值及增長速度

表5 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重點監測行業增加值

單位:%

表5  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重點監測行業增加值

表6 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産品産量

表6  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産品産量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9871.0億元,比上年增長7.0%;實現利潤總額1947.3億元,增長16.2%。

  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産值14027.2億元,比上年下降2.0%。其中,在本市完成4000.0億元,增長0.7%;在外省完成10027.2億元,下降3.1%。本年新簽訂合同額17401.8億元,下降13.1%。

  四、交通運輸和郵政電信

  全年貨運量27115.2萬噸,比上年增長5.4%;貨物周轉量949.1億噸公里,增長4.2%。全年客運量55765.4萬人,增長12.0%;旅客周轉量2399.4億人公里,增長27.2%。

表7 2024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及貨物周轉量

表7  2024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及貨物周轉量

表8 2024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及旅客周轉量

表8  2024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及旅客周轉量

  年末全市機動車保有量788.2萬輛,比上年末增加29.3萬輛。民用汽車647.6萬輛,增加10.0萬輛。其中,私人汽車552.9萬輛,增加9.8萬輛。私人汽車中,載客汽車516.5萬輛,其中,新能源載客汽車64.2萬輛,增加11.4萬輛。

圖4 2020-2024年年末機動車保有量

圖4  2020-2024年年末機動車保有量

  全年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11]341.3億標準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郵政業完成郵政函件業務量9730.8萬件,快遞業務量26.9億件,增長18.5%。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12]61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5%。年末行動電話基站數34.8萬個,其中4G基站16.2萬個、5G基站13.4萬個,5G基站比上年增加2.6萬個。年末行動電話用戶4038.6萬戶,其中5G用戶2308.4萬戶,佔行動電話用戶的57.2%;行動電話普及率為185戶/百人。年末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數達到992.1萬戶,增長6.3%,其中千兆及以上用戶數282.4萬戶,增長23.5%;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74.5億GB,增長12.7%。

  五、金融業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5.2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2%,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4.6萬億元,增長2.1%。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1.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7%,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1.5萬億元,增長6.2%。全市金融機構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1萬億元,增長14.6%。

表9 2024年年末金融機構(含外資)存貸款餘額

單位:億元

表9  2024年年末金融機構(含外資)存貸款餘額

  全年證券交易額238.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債券交易額182.8萬億元,增長12.9%;股票交易額43.4萬億元,增長10.7%;基金交易額11.7萬億元,增長17.0%。年末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262家,年內新增23家,總市值為5386.0億元;全年股票交易總成交金額29735.8億元,比上年增長3.1倍。

  全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548.6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財産險和人身險保費收入分別為525.8億元和3022.8億元,分別增長1.1%和6.5%。全年各類保險賠付支出1047.2億元,增長17.6%。其中,財産險和人身險賠付支出分別為364.4億元和682.8億元,分別增長5.1%和25.6%。

  六、固定資産投資和房地産開發

  全年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5.1%。其中,在“兩重”“兩新”政策支援帶動下,設備購置投資增長32.1%,佔固定資産投資比重為20.6%,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7.7%。分産業看,第一産業投資增長4.9%;第二産業投資增長22.8%,其中製造業增長33.8%;第三産業投資增長2.9%,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分別增長78.4%、73.9%、33.9%和30.4%。

  全年房地産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10.6%。全市房屋施工面積11309.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8%。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1286.9萬平方米,增長2.4%。全年房屋竣工面積1652.5萬平方米,下降21.8%。全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1118.7萬平方米,下降1.2%。

表10 2024年房地産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

表10  2024年房地産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

  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1萬套(間),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3萬套(間)。全市老舊小區改造新開工742個、新完工548個。

  七、市場消費

  全年市場總消費額[13]比上年增長2.1%。其中,服務性消費額增長6.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92.4億元,下降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14]、住宿和餐飲業[15]實現網上零售額5786.6億元,增長1.7%。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中,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5.9%和3.1%,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長9.5%,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22.6%。

  紮實推進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新增17家大型商業設施,商業面積超150萬平方米;新引進首店960家,比上年增加14家;截至年末離境退稅商店達到1147家,比上年末增加89家。

圖5 2020-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長速度

圖5  2020-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長速度

  八、對外經濟

  全年北京地區貨物進出口總值36083.5億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出口6065.5億元,增長1.1%;進口30018.0億元,下降1.4%。北京地區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值21197.7億元,佔地區進出口總值的58.7%。

圖6 2020-2024年貨物進口和出口總值

圖6  2020-2024年貨物進口和出口總值

表11 2024年北京地區貨物進出口總值

表11  2024年北京地區貨物進出口總值

  全年新設外資企業2012家,比上年增長16.4%。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2.3億美元,下降47.3%。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37.4億美元,佔51.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8.5億美元,佔25.6%;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3.8億美元,佔5.3%。

表12 2024年部分行業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

表12  2024年部分行業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

  全年企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4.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直接投資額8.1億美元,增長36.7%。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52.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5萬人,增長40.7%,勞務人員實際收入總額5.7億美元,增長9.7%。

  深入推動“兩區”[16]建設。服務業擴大開放重點行業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新設外資企業共1520家,佔全市新設外資企業數量的75.5%;規模以上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外資企業營業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16.1%、15.2%。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新設外資企業321家,佔全市新設外資企業數量的16.0%,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自貿試驗區規模以上外資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4.6%,佔全市規模以上外資企業收入的34.1%,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九、城市建設和安全生産

  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2559.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2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76.1公里,增加65公里。年末城市道路里程629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1.4公里。

  年末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9條,比上年末增加2條;運營線路長度879公里,增加43公里;運營車輛7708輛,增加196輛;全年客運總量36.2億人次,增長4.9%。年末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1261條,運營線路長度29084.1公里,運營車輛21972輛,全年客運總量21.0億人次。

  年末共有共用單車94.7萬輛,比上年末增加3.1萬輛。

  全年自來水銷售量13.49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5.6%。其中,工業和建築業1.10億立方米,下降2.7%;服務業4.96億立方米,增長3.5%;居民家庭7.17億立方米,增長9.0%。

  全年北京地區用電量1389.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3%。其中,生産用電1053.6億千瓦時,增長3.0%;城鄉居民生活用電335.8億千瓦時,增長0.4%。

  全年天然氣供應總量[17]195.3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2%;液化石油氣供應總量9.9萬噸,下降19.7%。年末共有燃氣家庭用戶1011.7萬戶,增長1.8%;其中天然氣家庭用戶799.6萬戶,增長2.6%。年末燃氣管線長度34784公里,增長3.3%。

  全年10萬平方米以上的集中供熱面積7.45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4%。

  全年共發生各類生産安全死亡事故302起,死亡316人。單位地區生産總值生産安全事故[18]死亡率為0.634人/百億元。

  十、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比上年增長4.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4%。從四項收入構成看,居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54670元,增長5.9%;每人平均經營凈收入1075元,增長4.8%;每人平均財産凈收入12205元,下降0.6%;每人平均轉移凈收入17465元,增長3.9%。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2464元,比上年增長4.3%;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9856元,增長6.7%。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32,比上年縮小0.05。

  全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49748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53214元,增長4.6%;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為27349元,增長4.1%。

圖7 2020-2024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

圖7  2020-2024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

圖8 2024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及構成

圖8  2024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及構成

  年末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為1829.4萬人、1437.4萬人和1388.1萬人,比上年末分別增加27.9萬人、19.0萬人和24.2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1531.4萬人和1110.5萬人。年末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障的人數為172.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402.1萬人。年末全市共有6.8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4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表13 2024年社會保障相關待遇標準

單位:元/月

表13  2024年社會保障相關待遇標準.png

  年末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務機構639家,床位11.6萬張,在院人數5.3萬人。年末累計建成養老助餐點2410家,其中,養老服務機構1553家,社會餐飲企業600家,老年餐桌、單位食堂等257家,覆蓋6539個城鄉社區、453萬餘人。

  十一、科技和教育

  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截至年末,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145家,佔全國的28.2%。新設政府投資基金擴展至8個投資領域,總規模達千億元,支援戰略性、前沿性、關鍵性股權融資項目。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9家。全年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97萬家。截至年末共認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019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35家。年末共有獨角獸企業115家,市場總估值5949億美元。

  全年發明專利授權量12.0萬件,比上年增長10.9%。年末擁有有效發明專利66.3萬件,增長15.5%。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2萬件,增長5.7%。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59.81件,增加22.86件。全年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02910項,下降3.4%。技術合同成交額9153.3億元,增長7.2%。年內建成全國首個人工智慧數據訓練基地,全球首個通用人工智慧體“通通”正式發佈,備案上線大模型105款,實現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擬人奔跑,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完成600平方公里設施智慧化部署,推動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9個科技設施進入科研狀態,北腦二號填補國內腦機介面技術空白。

  全年規模以上大中型重點企業[19]研發費用[20]合計3958.0億元,比上年增長5.1%。分行業看,工業企業研發費用621.8億元,增長17.6%;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企業研發費用2975.2億元,增長3.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研發費用361.0億元,增長0.5%。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平臺,“三城一區”內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合計2718.9億元,增長4.3%,佔全市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的比重為68.7%。

  全年研究生教育(含科研機構)招生15.7萬人,在學研究生47.5萬人,畢業生12.6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含高等職業學校)本專科招生17.9萬人,在校生63.4萬人,畢業生15.4萬人。全市成人本專科招生3.2萬人,在校生7.7萬人,畢業生2.9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招生1.9萬人,在校生6.2萬人,畢業生1.6萬人。普通高中招生8.2萬人,在校生23.6萬人,畢業生6.0萬人。普通初中招生16.1萬人,在校生41.1萬人,畢業生11.2萬人。普通小學招生19.3萬人,在校生116.9萬人,畢業生17.3萬人。特殊教育招生1374人,在校生8150人,畢業生1690人。學前教育招生14.0萬人,在園幼兒47.6萬人。全年共有民辦高校15所,在校生5.9萬人。民辦中等教育學校(不包括技工學校)128所,在校學生3.4萬人。民辦小學35所,在校學生3.7萬人。民辦幼兒園1054所,在園幼兒18.8萬人。

  十二、文化旅游、衛生和體育

  年末共有公共圖書館(含國家圖書館)20個,總流通3274.4萬人次;國家檔案館18家,館藏紙質檔案1262.7萬卷件;備案博物館241家,其中免費開放148家;文化館18個,文化站339個。北京地區登記在冊的報刊總量3498種,圖書出版單位222家,出版物發行單位11432家。全年引進出版物版權6652件,版權(著作權)登記129.0萬件。年末有線電視實際用戶628.5萬戶,其中高清電視實際用戶309.5萬戶,超高清(4K)實際用戶232.8萬戶。全年製作電視劇21部715集,紀錄片79部,網路劇28部,網路電影39部,網路微短劇122部,網路動畫片24部。全年生産電影240部,共有30條院線332家影院,共放映電影313.1萬場,觀眾4026.9萬人次,票房收入20.9億元。全年共有352家表演場所[21]舉辦演出57243場,比上年增長15.6%;觀眾人數1280.8萬人次,增長12.5%;演出收入合計40.0億元,增長73.6%。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合計23022.6億元,比上年增長6.6%。

  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3.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3.1%;實現旅游總收入6722.4億元,增長14.9%。其中,接待國內游客3.7億人次,增長12.3%,國內旅游收入6372.9億元,增長11.2%;接待入境游客394.2萬人次,增長1.9倍,國際旅游外匯收入49.1億美元,增長1.5倍。

  年末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2]12285個,其中,醫院774個,比上年增加9個。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4.1萬張,增加0.2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3.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4.5萬人,增加231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註冊護士分別為13.5萬人和15.3萬人,分別增加1110人和312人。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為30166.1萬人次,增長3.7%。

  全年改擴建體育公園16個,新建或更新足球、籃球等體育健身活動場所340處。全年北京運動員共獲得國際性比賽獎牌46枚,其中金牌29枚、銀牌13枚、銅牌4枚;獲得全國性比賽獎牌208枚,其中金牌66枚、銀牌56枚、銅牌86枚。在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北京運動員共獲得獎牌8枚,其中金牌5枚、銀牌2枚、銅牌1枚。全年北京殘疾人運動員共獲得國際性比賽獎牌46枚,其中金牌20枚、銀牌11枚、銅牌15枚;獲得全國性比賽獎牌47枚,其中金牌11枚、銀牌19枚、銅牌17枚。在第17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北京殘疾人運動員共獲得獎牌9枚,其中金牌3枚、銀牌1枚、銅牌5枚。

  十三、資源和城市環境

  全年全市建設用地供應總量3443公頃。其中,特交水建設用地[23]供應1231公頃,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供應687公頃,住宅用地供應1063公頃,産業用地供應462公頃。

  全年水資源總量52.9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7.4%。年末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44.20億立方米,增加6.87億立方米。年末平原區地下水埋深[24]為12.26米,比上年末回升2.48米。全年生産生活用水總量25.34億立方米,增長0.2%。其中,生活用水(包括服務業和居民家庭用水)16.97億立方米,增長2.2%;生産用水中,農業用水2.37億立方米,下降5.6%;工業用水2.71億立方米,增長1.1%。

  全年污水處理率為97.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城六區污水處理率99.7%。全市清運處置生活垃圾793.77萬噸,日均2.17萬噸。其中,其他垃圾617.07萬噸,日均1.69萬噸;廚余垃圾176.70萬噸,日均0.48萬噸。全市共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34座,實際處理能力32126噸/日。

  全市大氣環境中四項主要污染物持續穩定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其中,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分別為30.5微克/立方米、54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和3微克/立方米。全年新增造林綠化676公頃(含國土綠化項目更新造林),森林覆蓋率為44.95%,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9.84%,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6.96平方米。

圖9 2020-2024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

圖9  2020-2024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

圖10 2020-2024年城市綠化覆蓋率

圖10  2020-2024年城市綠化覆蓋率

  公報註釋:

  [1]2024年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合計數或相對數由於計量單位取捨不同而産生的計算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2]根據北京市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並同步實施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核算方法改革,對地區生産總值相關歷史數據(包括圖1和圖3)進行了修訂。

  [3]三次産業劃分依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修訂的《三次産業劃分規定》(國統設管函〔2018〕74號)。

  [4]行業劃分執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

  [5]2024年常住人口有關數據為全國統一組織開展的2024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推算數,調查標準時點為2024年11月1日零時。

  [6]“六鏈五群”中的“六鏈”是指氫能、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生物醫藥、網路安全和工業網際網路、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機器人産業鏈;“五群”是指積體電路、新一代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生命健康、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産業集群。

  [7]“2+36”城市中“2”是指北京市和天津市;“36”指河北省石家莊、唐山、秦皇島、邯鄲、邢臺、保定、滄州、廊坊、衡水市以及雄安新區和辛集、定州市,山東省濟南、淄博、棗莊、東營、濰坊、濟寧、泰安、日照、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市,河南省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商丘、周口市以及濟源市。

  [8]“1個核心區+7個輻射區”中的“1個核心區”是指平谷區,“7個輻射區”是指海淀區、豐台區、房山區、通州區、昌平區、密雲區和延慶區。

  [9]北京市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是指以農産品生産、加工、流通或服務為主業,通過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方式直接與農戶緊密聯繫,符合首都功能定位,適應都市農業發展需求,在經營規模、企業效益和輻射帶動能力等方面達到規定標準並經北京市農業産業化聯席會議認定的企業。

  [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全部工業法人企業。

  [11]郵政行業業務總量執行2020年不變價標準。

  [12]電信企業的電信業務總量執行上年不變價標準。

  [13]根據北京市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市場總消費額、服務性消費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相關數據進行了修訂。

  [14]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單位(包括法人單位、産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

  [15]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業、200萬元及以上的餐飲業單位(包括法人單位、産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

  [16]“兩區”是指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

  [17]天然氣供應總量包含燕山石化的供應量。

  [18]生産安全事故按照工礦商貿、道路運輸、鐵路交通、生産經營性火災、農業機械、特種設備和民用航空器等7類進行統計。

  [19]大中型重點企業包括大中型工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大中型企業劃分標準遵照執行國家統計局制定的《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

  [20]研發費用指企業在新知識、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等的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化支出,以及計入“管理費用”會計科目的企業自行開發無形資産的攤銷。

  [21]藝術表演場所經營情況統計範圍為北京地區為演出活動提供專業演出場地及服務的重點藝術表演場所,以及從事文藝表演活動的重點演出單位。

  [22]衛生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等相關數據均含駐京部隊、武警醫院數據,床位數不含。

  [23]特交水建設用地是指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24]平原地區地下水埋深是指平原地區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離。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財政數據來自北京市財政局;稅務數據來自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新設經營主體數據來自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電、用電相關數據來自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相關數據來自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機動車數據來自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行動電話5G基站、用戶及固定網際網路千兆用戶數據來自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存貸款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證券交易額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數據來自北京證券交易所;保險數據來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保障性住房、老舊小區改造數據來自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首店、離境退稅商店、實際使用外資、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數據來自北京市商務局;進出口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海關;道路建設、公共交通數據來自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自來水銷售、水資源、污水處理數據來自北京市水務局;液化石油氣及天然氣供應量、燃氣家庭用戶、燃氣管線、集中供熱面積、垃圾處理數據來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安全生産數據來自北京市應急管理局;醫療保險及生育保險數據來自北京市醫療保障局,其餘社會保障數據及城鎮新增就業數據來自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低保、提供住宿機構、養老助餐服務數據來自北京市民政局;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和技術市場數據來自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管委會;市級“專精特新”企業數據來自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專利數據來自北京市知識産權局;教育數據來自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表演場所、旅游數據來自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國家圖書館;檔案館數據來自北京市檔案局;博物館數據來自北京市文物局;出版數據來自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電視數據來自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電影數據來自北京市電影局;衛生數據來自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全民健身、運動員數據來自北京市體育局;殘疾人運動員數據來自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建設用地供應數據來自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空氣品質數據來自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造林、綠化數據來自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其他數據來自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