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管委發〔2024〕37號
各相關單位:
為加快臺湖演藝小鎮高品質發展,按照市、區工作部署,城市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研究制定了《臺湖演藝小鎮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經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2024年第13次全體會審定同意,現將文件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31日
臺湖演藝小鎮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
為貫徹《國務院關於支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據《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劃要求,推進臺湖演藝小鎮高品質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第一章 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臺湖演藝小鎮地處通州區西南部,規劃總面積約35.6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約30公里,南與亦莊新城接壤,西接朝陽區,東北緊鄰文化旅游區,東側串聯張家灣古鎮,區位條件優越。臺湖演藝小鎮是北京市首批5個特色小鎮之一,是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節點,是副中心文化旅游主導功能的重要支撐,是副中心拓展區小城鎮特色化發展的重要先行區域。
二、發展基礎
體制機制高位起步。成立臺湖演藝小鎮市級産業專班,組建演藝小鎮理事會、藝委會,確定小鎮建設運營主體,統籌各方面力量,搭建形成了投資、建設、運營和産業規劃研究平臺,共同抓好小鎮建設。
城市框架有序拉開。演藝小鎮市政道路工程加快推進,通臺路北段有序建設,京臺路、日新路及京湖街等道路正在推進前期工作。圖書城地源熱泵供熱、供冷系統工程等項目有序施工,胡家垡公交首末站等一批基礎設施工程正在辦理手續。
利舊更新蓄勢賦能。臺湖圖書城提升改造項目有序實施,臺湖演藝酒店已正式對外運營,舉辦2023年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藝術産業專委會成立大會、2023年綠色發展論壇等多場標誌性活動。8字樓正在進行裝修改造,橙天嘉禾集團Liverse音宇宙項目已正式簽約落戶B庫,創意樓改造工程已交付投用,北京交響樂團成為首家遷入副中心的市屬文藝院團。
龍頭牽引打響品牌。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開展臺湖星期音樂會、爵士音樂節、郎朗大師課等品牌活動,舉辦多元化精品演出,郎朗工作室正式入駐舞美中心。初步建立起“一核四小”劇場群落,開展各類惠民文化演出和沉浸式劇目演出,穿插舉辦音樂節、嘉年華、選秀賽事、直播脫口秀等特色活動。
鄉村活力加速迸發。以唐大莊村為核心的“環影宿游”片區成為北京市首批“百千工程”示範片區,實現民宿産業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結算,打造規範化民宿網紅打卡地。成立鎮級文旅公司,統籌開發鎮域文化旅游産業資源,打造臺湖品牌。創新集體建設用地統籌利用模式,充分利用集體産業政策,探索實施路徑。對接優質企業,加快推進永隆屯集租房項目地塊前期工作,並積極推進開工建設。
綠色福祉更加豐富。積極落實百萬畝平原造林任務,加快構建疏密有序的景觀環境,小尺度的口袋公園、社區公園、河邊綠地與大尺度的萬畝游憩園交叉分佈、交相輝映,融合生態、演藝、文化功能,打造了一批可利用的開敞式空間,森林面積達到4萬餘畝,出門見綠、起步聞香的綠色生活體驗不斷增強。小鎮平房村實現煤改清潔能源全覆蓋,小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數據産業迎來機遇。2023年11月,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落戶臺湖鎮,演藝小鎮區域建設數據總部基地,集中承載金融數據專區和文旅數據專區等功能。積極落實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加快數據企業引入,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已完成註冊的軟體資訊企業超40家。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新時代首都發展,落實産業高品質發展意見,堅持“特而精、小而美、活而新”的原則,以打造“演藝小鎮 數聚臺湖”為目標,統籌推進演藝小鎮規劃建設各項工作,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聚焦“演藝演出+”“數據要素×”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充分承接文化旅游區外溢,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與亦莊新城協同發展,打造“大戲看北京,演藝看臺湖”的文化新地標,將臺湖演藝小鎮建設成為城市副中心演藝明珠和數據高地、北京市特色小鎮標桿。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副中心品質”的發展標準。堅持高點定位、高位引進、高質培育,保持歷史耐心、戰略定力,從大局出發,謀定而後動,打通關鍵節點,拉開城市框架,亮出産業空間,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和減量提質,煥活城鎮發展新氣象,示範帶動城市副中心拓展區小城鎮特色化發展。
堅持“以場匯演、以演帶産”的發展思路。深化功能定位,突出演藝文化特色,以國家大劇院舞美藝術中心為龍頭,高標準引進、培育優質演藝文化,豐富涵養演藝業態,孵化培育演藝産業集群,與北京藝術中心、北京環球度假區合力打造亮點鮮明的副中心演藝聚集區,引領行業發展、樹立行業標桿,助力“演藝之都”建設。
堅持“一區一河三鎮”協同聯動的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承接中心城區演藝功能疏解及城市副中心主導功能輻射帶動,強化與文化旅游區及其他特色小鎮錯位發展與協同共贏,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文脈與時尚創意相得益彰、本土文化與國際文化深度融合、彰顯京華特色和多元包容的大文化産業。加強與亦莊新城、北三縣地區文創産業集群的功能聯動,打造區域聯動發展的演藝文化特色地區。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順應自然、傳承文脈,落實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和花園城市要求,突出生態底色,引綠融城、以水串城,建設集自然體驗、游憩休閒、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郊野公園和綠道系統,重塑自然人文景觀,將演藝活動引向室外,打造全時全域演藝場景,形成組團式城鎮空間與大尺度生態景觀耦合交融的特色空間格局,持續提高非建設空間的生態價值和景觀游憩價值。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要求。落實“七有”“五性”要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從居住、就業、游憩等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出發,提高公共服務及配套設施的多樣化供給能力,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均等的高品質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體系,穩妥推動以人民為中心、多元保障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發展目標
(一)2026年發展目標
到2026年,小鎮交通、市政、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景觀水系基礎性工程、生態治理與景觀提升工程、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小鎮發展框架有序拉開。存量工業用地得到盤活利用,小鎮綜合承載能力全面提升,演藝文化資源承接初具規模,演藝全産業鏈加快培育,演藝文化品牌初步形成。“特而精、小而美、活而新”的特色演藝小鎮形態和功能不斷完善,高品質發展的特色小鎮標桿作用初步顯現,獨具演藝特色、彰顯文化自信、匯聚多元活力與文化魅力的演藝文化特色小鎮初步建成。
築基立架,綜合承載力實現新提升。重點道路工程有序推進,地面公交供給能力和服務水準逐步提升,內外交通迴圈更加暢通。現代化市政設施體系加快構建,地源熱泵供熱、供冷系統及天然氣工程投入使用,再生水廠、垃圾轉運站等項目穩步推進。宜游宜賞、系統高效的生態城市佈局初步構建,重點河道治理、景觀提升、生態修復加快實施。區域職住平衡逐漸提升,教育、醫療等服務設施逐步完善。
品牌薈萃,人氣商氣實現新匯聚。濃厚演藝氛圍逐漸形成,國家大劇院舞美藝術中心能量逐步釋放,“演藝明珠”品牌影響力日益提升,活力要素加速集聚。消費環境日益繁榮,假日經濟、夜經濟等多元消費新動能持續釋放,新增5個特色消費場景,培育1到2個北京網紅打卡地。
雙輪驅動,産業經濟實現新發展。圍繞打造“演藝小鎮 數聚臺湖”的目標,高品質發展的演藝文化示範區不斷完善,演藝産業發展要素加速集聚,新業態新動能形成突破。加快建設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以數字經濟為産業定位,打造數據總部基地,建設金融數據專區和文旅數據專區,吸引4-6家中央企業、部屬單位、國資企業的數據業務板塊落地先行區,落地至少50家數據要素企業,培育專精特新數據要素企業3家,基本形成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框架體系。
城鄉共榮,鄉村振興實現新跨越。特色集體經濟逐步壯大,創建鄉村振興“環影宿游”片區,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以旅帶農、以農助旅、以旅彰文、以文促旅的産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組團發展機制與利益分配機制更加健全,將示範片區打造成為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平原地區鄉村振興樣板。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農村土地資源有效盤活,農文旅融合類優質項目穩步增加,産業賦能鄉村振興初現成效。
(二)2035年發展目標
到2035年,小鎮特色産業集聚,基礎功能完備,生態空間精緻,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演藝小鎮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帶動作用成效顯著,基本形成特色鮮明、文化繁榮、活力迸發、魅力四射的演藝文化特色地區;自然親水、湖映林簇、田園交織、景鎮交融的城鄉風貌;尺度宜人、空間精緻、職住均衡、開放便捷的宜居家園;風情別致、特色突出、美麗和諧、淳樸文明的美麗鄉村,基本建成演藝主題與創意文化集聚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文脈與生態環境相得益彰的演藝文化小城鎮。
四、産業空間佈局及定位
(一)規劃引領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提出:圍繞臺湖演藝小鎮,發展創意創作、藝術推廣、展演交流等文化創意産業。因鎮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産業發展格局。推動建設臺湖演藝文化小城鎮。
《關於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一是將張家灣、臺湖、宋莊打造為以創新設計、綜合演藝、原創藝術品設計與交易為支撐的特色小鎮,發揮“旅游+”和“文化+”功能,進一步聚集産業發展要素、完善産業發展配套、提升産業發展水準。二是積極策劃舉辦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臺湖演藝藝術周、宋莊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活動,着力打造文化精品。三是優化重點功能區道路建設,加強環球度假區、運河商務區、張家灣設計小鎮、臺湖演藝小鎮、宋莊藝術小鎮等區域內外交通快速聯繫,打造城市景觀大道。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一是臺湖演藝小鎮聚焦演藝功能,發展以演藝、文創及配套服務為主的特而精産業,打造展示城市副中心文化魅力的新名片。二是發展會議會展業態,建設城市副中心會議中心,圍繞文化演藝和會展服務功能提升改造臺湖出版物貿易中心,着力引進國際品牌展會,辦好綠色發展論壇等主題會議會展活動。三是推動環球旅游與大運河文化旅游聯動發展,串聯宋莊藝術小鎮、張家灣漕運古鎮、臺湖演藝小鎮,策劃形成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四是依託臺湖演藝小鎮,大力發展演藝産業生態,吸引創作名家、人才,培育和引進精品劇本創作、舞美“智”造、演藝權威研究與大數據、演藝版權交易、演藝經紀等相關産業,打造品牌戲劇節。
《北京城市副中心拓展區規劃(2021年—2035年)》提出:臺湖鎮突出演藝文化主題和生態優勢,建設演藝主題與創意文化集聚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文脈與生態環境相得益彰的演藝文化小城鎮。
(二)産業定位
構建“1+1+3+N”“演藝+”“數據×”産業體系。第一個“1”是以演藝演出為第一核心産業,第二個“1”是以數據要素為第二核心産業,“3”是以創意創作、藝術推廣、展演交流為三個主導業態,“N”是配套延伸發展民宿酒店、會展旅游、休閒農業等多個新興業態,形成“創意—生産—傳播—消費”特色産業鏈,實現自我“造血”良性迴圈,構建相對完整、獨具特色的全域産業體系。
深耕演藝創意創作,提升演藝産業原創力。聚焦演藝內容創作、舞美製作能力,堅持原創性、藝術性、娛樂性,把握承接中心城區演藝院團和藝術學校疏解機遇,鼓勵和引導各類文藝院團、演藝經營主體創作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劇目,促進戲曲、話劇、歌劇、音樂劇、舞劇、兒童劇等多種藝術門類融合碰撞,加強舞臺科技、視覺特效領域探索創新,生産更多符合當下潮流趨勢的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演藝內容和形式,成為北京演藝源空間。
強化演藝藝術推廣,增強演藝産業驅動力。促進國有文藝院團和劇場深度合作,支援團場合作、以團帶場或以場帶團,優化劇場供應機制,激活劇團和項目的生機活力,夯實藝術推廣基礎。加強科技賦能,探索演藝科技産業“前店後廠”模式,推動元宇宙、虛擬現實、全息投影、多通道交互等前沿科技應用,發展網路視聽、線上演播、數字藝術展示、精準行銷等新業態,豐富藝術推廣手段,提高藝術推廣普及度。充分利用演藝空間、自然環境、職業學校等現有資源,發揮藝術教育、音樂娛樂、休閒游憩、酷玩運動等多元業態虹吸效應,拓展藝術推廣機會。
促進演藝展演交流,擴大演藝産業影響力。堅持國際視野、高點定位、專業視角、精心策劃,以獨立劇場、演藝綜合體、露天劇場等空間為載體,以品牌活動為肌底,注入智慧、旅游、商業、研學等多元活力,創新高能級演藝特色體驗,重點引進重大演藝獎項、戲劇活動、電影電視、音樂藝術等知名演藝藝術會展、展示、展覽IP,逐步培育自有品牌,打響“演藝明珠”知名度。發揮區位優勢,積極連結文化旅游區,承接演藝上下游功能,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互動、合作共贏,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建設金融數據專區。堅持以“數據金融”為核心,推進數字技術與金融業深度融合,培育數據金融創業和創新主體,釋放數據資源創新動能,打造“數據+金融+産業+生態+人才”全新金融生態圈,構建富有活力的數據金融創新生態體系,促進數字金融企業、産業金融機構、期貨及風險管理機構集聚,加強基礎金融服務、數據企業投資和數據金融創新。
建設文旅數據專區。推進演藝小鎮數字化轉型,引進一批文化旅游數據加工和應用企業,建設文旅數據産業基地。以“創、引、培”為主線,聚焦文化旅游數據全産業鏈,招引一批結合大數據、5G、人工智慧、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的具有突破性、帶動性、示範性的文旅數據産業項目,拓展文化消費、旅游休閒等各類數字化場景運用,深化數據技術和數據要素驅動的“文化+旅游+商業”産業融合。
第三章 重點任務
精雕細琢做好城市設計,堅持高品質、低密度、集約緊湊,塑造城野交融、新老相映、多元時尚的小鎮風貌。把握開發尺度,加強管控引導,創新運營模式,構建和完善“基礎鏈”“品牌鏈”“産業鏈”“鄉村鏈”“生態鏈”“人才鏈”“服務鏈”,通過“七鏈”融合發力,多維度、分層次、全周期精準支援小鎮建設。
一、保障重大項目,完善市政“基礎鏈”
構建銜接協調、便捷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匹配重點項目運營時序,保障道路工程在途項目儘早投入使用,支撐小鎮客流快速集散。加強小鎮對外交通聯絡,實施通臺路、京臺路、京湖街等道路工程建設,連接東六環西側路、九德路等外部通道。健全小鎮內部交通網路,重點推動日新路、臺湖集租房配套道路、朱家垡北路、工業區西環路等項目,力爭儘快實施口小路等項目建設。根據小鎮現實交通需求優化區域公交線網,合理安排地面公交站點、快線、普線及與“一區一河三鎮”相街接的個性化公交線路,推進建設胡家垡公交首末站,做好慢行交通系統和公共交通系統的銜接,謀劃M102線規劃建設,完成重要路口自動駕駛提升改造,初步規劃自動駕駛接駁線路,提升公共交通供給能力和服務水準。靈活配置社會公共停車設施,滿足社會停車需求。
建設標準適宜、適度超前的現代化市政設施。堅持“自然生態、綠色低碳、韌性安全、智慧共用”總體目標,建設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常規能源為輔的多能耦合能源系統,推動構建小鎮能源資源供應主網格局,完善配網佈局,建設完成臺湖圖書城項目地源熱泵供熱、供冷系統工程提升改造及B庫屋面分佈式光伏項目,加快實施通臺路電力架空線遷改工程、創業園路天然氣工程。有序推進臺湖再生水廠擴建、原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垃圾轉運站新建工程。
強化普惠共用、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教育服務水準,積極推進演藝小鎮內普惠幼兒園建設。積極扶持職業教育,吸引更多演藝相關專業職業教育機構入駐臺湖。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推動臺湖地區一體化村衛生室服務範圍擴大,提升基層衛生服務水準。完成臺湖派出所建設。提升職住水準,推動集租房項目加快建設,通過增強社區配建設施的相容性等方式建設便民服務點,帶動周邊區域配套設施完善,結合鎮區生活圈和村落生態圈均衡設置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體育設施。推進實施臺湖演藝小鎮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打造體現小鎮特色的景觀樣板路,有效提升區域環境水準和城市風貌。
二、強化龍頭帶動,做強演藝“品牌鏈”
用足用好國家大劇院資源。圍繞節目演出、劇目製作、藝術普及等核心業務,不斷加強專業化經營、精細化管理和高技術保障,打造更加多元化、多功能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充分釋放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價值,強化開放、交流、排演和舞美“智”造的龍頭作用,吸引更多頭部演藝機構和工作室入駐,提升“藝術生産力”,打造更具影響力的綜合性演藝平臺。抓住文化産業數字化、智慧化、場景化發展方向,強化科技賦能,利用5G、AR、VR、全息投影等技術,創新演藝形式。依託“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數字平臺”推動數字技術與舞美藝術融合發展,打造引領國內外舞美藝術領域數字化發展的新高地,服務於國內外藝術機構、藝術家之間日益頻繁深入的數字化藝術交流。完善提升國內唯一集設計、製作、研究、交流、收藏、展陳於一體的舞美主題博物館,加強藝術普及。
打造打響優質演藝文化品牌。用好《通州區臺湖演藝小鎮營業性演出場所審批實施意見》,集約高效利用空間,探索拓展室內室外空間,發展一批特色化劇場群落,打造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聚集高地。豐富演藝品類,重點佈局中小型劇目,打造品類多樣、題材多元的臺湖“演藝超市”,提前謀劃安排展演活動,辦好“臺湖星期音樂會”“臺湖爵士音樂節”“臺湖舞美國際論壇”“大師課”“北京(臺湖)影偶藝術周”等品牌活動,組織更多首發首演活動,形成一系列具有城市副中心、臺湖演藝小鎮辨識度的演藝品牌。結合演藝IP與臺湖特色,設計和推廣臺湖禮物、臺湖文創産品。積極引進、承辦具有影響力的演藝演出行業活動、賽事、學術交流。推動引進全球優質演藝和科技資源,搭建國際演藝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先進數智舞美技術推廣、演藝産業推介、相關學術研究等活動開展,進一步提升演藝小鎮知名度。
三、打造示範項目,培育特色“産業鏈”
高標準做好臺湖圖書城提升改造。聚焦“演藝特色會展、産業孵化、沉浸式主題娛樂、演藝數字賦能”四大産業業態,深化招商推介,積極對接國內外主力IP,打造夜經濟地標。推動會展特展、演藝工作坊和産業孵化空間投入運營,保障Liverse音宇宙項目實現運營,B庫更新升級為集沉浸式商業、藝術展廊、數字場景空間、産業集群為一體的新型文化活動綜合體,打造文旅數據專區、共創演藝文化創新區、共建城市更新示範區、共用新型消費聚核地。
發揮北京交響樂團專業引領作用。圍繞交響樂體驗館、青少年藝術交流中心、行政管理中心、音樂家工作室與排練空間等功能,做好“交響+”大文章。發揮市屬文藝院團在藝術普及、文化惠民等方面主力軍作用,聯合臺湖演藝小鎮學校資源共同打造青少年藝術基地,“孩子們走進大舞臺、大師們走進小學校”。緊扣“音樂、藝術、開放、共用”四個關鍵詞增強影響力、吸引力,與臺湖演藝小鎮和文化旅游區形成聯動發展,向社會公眾提供文化演藝、藝術教育和藝術産品等公共文化服務,增強市民文化體驗。
加速打造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充分利用“兩區”和國家“數據二十條”、北京“數據二十條”政策,推動臺湖演藝小鎮承接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文旅數據專區、金融數據專區建設,建設數據總部基地,以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持續推動具備條件的市屬國有企業以及民營數據要素型企業等開展數據資産登記、評估、入表。有針對性吸引和培育數據要素類的重點企業集聚,加快數據要素生産、流通、應用的全産業鏈總部型企業招商引智,支援相關數據産業向通州片區聚集,構建數據産業創新生態,打造北京數據服務産業高地。
加快京城重工項目産業謀劃與落地。聚焦演藝文化、新型消費、智慧場景等多種業態功能方向,明確産業發展方案並推進實施,搭建演藝小鎮元宇宙智慧應用場景落地載體,打造集消費場景、體驗場景、文娛場景等多個應用場景有機結合的高品質演藝文旅商創新空間,形成與圖書城文旅商聯動、錯位發展的新格局。用好《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促進網路視聽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細則》政策支援,借助環球度假區影響力,努力吸引頭部網路視聽平臺企業佈局共性技術平臺、優質文旅項目,以龍頭企業和標誌性項目為牽引,不斷完善網路視聽産業發展業態。推動演藝、數據産業與網路視聽産業融合發展、雙向賦能,激發文化+科技潛能,以網路視聽産業助力“1+1+3+N”産業高品質發展。
完善演藝功能配套,提高演藝産業吸引力。靈活使用現有空間補充消費配套,引進複合型商業品牌,將咖啡工廠、輕食簡餐、零售文創、圖書影音、劇場展覽、兒童游樂等場景融入空間綜合體驗,力爭落地佈局一批新消費、新文化知名品牌旗艦店、首店、體驗店等,促進消費升級。圍繞“食、游、購、娛、展、演”等多元素,整體開發打造演藝特色文旅消費街區,與國家大劇院舞美藝術中心等演出活動場地形成有效呼應,促進消費延長和良性互動,形成藝術創作與商業運營相結合的“演藝+”模式。
分梯次多渠道推動産業空間釋放。加快做好成熟地塊上市準備,同步對接優質産業資源。適度開展演藝類臨時活動、綠化美化、打造網紅觀賞點或補充演藝核心區停車等配套功能,激活土地價值。推進國有地塊土地徵拆及地塊整理工作,用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政策優勢,推動政府平臺公司積極參與存量國有用地更新工作,通過“一企一策”模式實現“騰籠換鳥”,産業迭代升級。發揮現有園區空間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落地演藝工作室、工作坊,促進演藝生態繁榮。
四、振興集體經濟,加速提質“鄉村鏈”
加快集體用地統籌利用。發揮好鎮級聯營公司在土地資源統籌利用、市場化運營等方面的優勢作用,通過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集體經濟建設。加快對接引入投資實施主體,推進集租房項目落地建設,儘快推動老北京文化産業園項目開工。綜合統籌鎮域可利用産業用地,加快對接和引入酒店、餐飲、娛樂等優質文旅資源,推動集體土地,促進村集體增收。配套建設高水準旅游生活設施,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充分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等存量資源,通過合理佈局,拓展更廣闊的集體産業發展新空間。
打造特色民宿集群。扶持規範民宿發展,打造以唐大莊村為核心的“環影宿游”片區,將主題娛樂結合村域水林田草生態要素,打造小山環湖、綠草茵茵的連片式主題民宿群落,發揮民宿主理人專業優勢,搭配網際網路智慧酒店管理系統,實現高品質鄉村民宿自助式體驗服務,規模化、規範化發展特色民宿産業,形成民宿組團網紅打卡地。深入發掘鄉村生態涵養、休閒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延長民宿産業鏈,將民宿産業與研學、文化、節慶等産品深度融合,探索設立青少年第二課堂,引進研學品牌,開發農耕農事農具等研學課程體系,打造青少年現代農業教育實踐基地。結合演藝特色,探索光影劇本殺等輕型文旅産品,打造體量輕、投入小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促進農文旅商融合。充分發揮現有農業資源帶動作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堅持生産、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推進鎮村一體的社區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拓展餐飲、住宿、旅游、娛樂等多元功能,形成特色鄉村旅游品牌。結合各村莊自身特色稟賦,整合周邊農田、林下空間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採摘、農業設施、旅游觀光、網紅露營地、特色餐飲接待等配套産業,打造農文旅商融合發展樣板。
五、擦亮綠色名片,激活藍綠“生態鏈”
厚植生態優勢。大幅提高生態空間規模與品質,構建宜游宜賞、系統高效的全域綠色空間結構。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農業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打造臺湖公園、萬畝游憩園、蕭太后河公園等多個特色公園,打通萬畝游憩園景觀步道,完善綠色健康慢行系統,全面提升綠色空間景觀游憩功能,實施萬畝游憩園供水及景觀提升工程,適度配置旅游服務及相關配套設施。加強水生態建設,有序推動河道治理工程。維繫水域空間生態健康,提高河岸親水性,塑造功能協調、風貌和諧的濱水空間。
激發綠色動能。在小鎮特色公園、濱水空間等綠色空間適度開展科普研學、休閒體驗、觀光旅游、戶外表演等活動,增加燈光音效、互動裝置等數字科技場景,利用光影效果延伸滿足夜間游覽體驗,佈局小巧精緻、開放多元的營地、樂園、劇場等互動空間,發展現代生態旅游與多元融合産業,打造大自然中的潮玩藝術樂園。聚焦小鎮核心功能,拓展演藝演出的外延可行性,推進萬畝游憩園與文藝院團、創作團隊合作開發“公園+劇場”“公園+演藝”“公園+新潮娛樂”産品,推出沉浸式文化主題娛樂新産品,提高公園深度體驗附加值。引入專業運營方,探索打造天文觀測、露天演出、戶外運動、荒野市集、快閃野奢帳篷與自然生態融合潮流集中地。
六、多方合作聯動,共建共育“人才鏈”
用好小鎮學校資源。發揮專業院校人才培養優勢,加大專業師資力量配備,對接專業大專院校聯合辦學,積極開展舞美、樂器、新媒體等藝術特色教育,開設特色課程,為演藝小鎮輸送技能型人才。加強校企聯動、産教融合,採取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人才共育等模式,積極對接國家大劇院、北京交響樂團、環球度假區及市內其他院團資源,開展定向合作,構建多維度的職業教育體系,打造新形態的産教融合型演藝教育共建基地和人才培訓基地。支援藝術教育特色發展,加強學校美育建設,聯動周邊國家大劇院和北京交響樂團等資源,以社會大課堂、研學、體驗培訓等方式開展藝術教育幫扶,支援青少年藝術特色發展。
搭建系統化人才服務體系。用足用好城市副中心人才服務“直通車”制度、通州區“運河英才計劃”等市區一系列人才政策,加快優秀演藝人才引進和孵化,提供資金、入學、醫療、住宿等配套服務,吸引優質企業和人才在特色小鎮集聚。重點關注青年文化人才的需求及實際困難,打造適合年輕人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提供便利化、低成本的創作空間和居住空間。推動打造文化藝術人才交流基地,為文化藝術工作者提供交流互鑒、博採眾長的平臺,進一步激發人才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活力。
七、加強招商引資,優化營商“服務鏈”
豐富專業化招商手段。以運營前置為導向,賦能臺湖演藝小鎮全過程管理,實現小鎮可持續、高品質發展。搭建多渠道招商平臺,引進專業化市場化招商和運營團隊,加強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雙輪驅動,加快演藝頭部企業和優質資源落地。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包裝策劃一批重大産業項目,面向全市、全國進行重點招商,積極對接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商會、高校等,精準選商,以商招商,推動形成演藝産業集群。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合資、合作、獨資等多種方式投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多種方式促成招商引資。
加強多元化資金保障。用好北京市對精品藝術創作、“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市級文化産業扶持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辦理各類項目立項等前期手續,多渠道爭取資金支援小鎮建設。支援引導小鎮投資運營企業發行企業債券融資,探索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於小鎮有一定收益的産業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項目建設。探索聯合行業龍頭、金融機構和其他社會資本共同設立文化演藝産業基金,通過發揮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的優勢,建設多層次、多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着力提升行政服務水準。針對演藝領域提供政策諮詢、項目落地“一站式”服務,精準對接、及時反饋企業需求,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水準。積極爭取國家和市級層面更多演藝文化政策制度在演藝小鎮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思維,激發國有院團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加大對民營演藝機構和優質演齣劇目的扶持力度。加強演藝文化領域規範監管,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和通州區委區政府統籌領導下,整合各方力量,引導發揮市場作用,構建市區聯動、政企合作、共建共治的多元協作的工作格局,把臺湖演藝小鎮規劃好、建設好、運營好。
二、抓好工作落實
堅持目標問題雙導向,以全面拉開小鎮框架、構建演藝全産業鏈為目標,細化梳理現狀問題,統籌安排實施時序,明確近期重點任務,保障每項工作任務明確、權責清晰、推進有序。
三、強化政策支援
用足用活國家、北京市、副中心相關政策,推動特色小鎮建設,打造文旅數據專區和金融數據專區,實現産業高品質發展。開展存量工業資源盤活改造“一企一策”“一廠一策”研究,結合實施主體需求,明確各類改造的實施模式和運營模式,促進文旅及演藝産業資源落地。
四、積極宣傳推廣
搭建行銷推介“全矩陣”,增強公眾對演藝小鎮的認識了解,有效組織引導公眾參與小鎮規劃建設。挖掘塑造小鎮特色IP、精品活動和品牌形象,整合包裝臺湖鎮域及周邊文旅資源,推出小鎮整體宣傳平臺,靈活運用全媒體平臺和新行銷手段,用流量造聲量,進一步拓展小鎮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