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商貿、海關、旅游/旅游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4-10-23
  6. [發文字號] 京政辦發〔2024〕17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4-10-30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4年 第44期(總第872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北京市推動旅游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列印
字號:        

京政辦發〔2024〕17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北京市推動旅游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10月23日  


北京市推動旅游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

  北京市推動旅游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及全國旅游發展大會精神,推動首都旅游業高品質發展,打造旅游強國建設先行區,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將旅游業作為促進“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內容,打造成為戰略性支柱産業和民生産業、幸福産業,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旅游城市和全球旅游目的地,全面形成文旅深度融合、內外市場繁榮、多業互促聯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旅游格局。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融合發展。堅持深挖內涵、活化利用,立足首都資源稟賦,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內涵。堅持創新驅動、科技賦能,豐富旅游新産品、新業態、新場景。

  到2029年,旅游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超過5%,旅游總人數年均增長2%以上,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4%左右,入境游人數年均增長5%左右,努力建成若干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各類國家級旅游特色業態數量位居全國重點城市前列,國際一流旅游城市和全球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

  二、優化空間佈局,推動全域旅游發展

  (一)構建均衡有序的空間格局。着力營造首都功能核心區安全有序的旅游環境,打造宜游街巷和可品讀建築,有效拓展旅游空間。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承接好首都功能核心區外溢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新型特色休閒旅游項目。生態涵養區有效統籌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提升鄉村旅游品質,發揮旅游業綜合帶動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二)建設旅游特色活力區域。推動朝陽、房山、懷柔、平谷、密雲、延慶等區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閒城市。推動故宮、長城、天壇、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産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世界級旅游景區。推動古北水鎮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世界級旅游度假區。

  (三)打造京津冀世界級旅游圈。推動京津冀三地規劃共編、市場共建、線路共推、資源共用、游客互送。高水準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辦好京津冀(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京東休閒旅游示範區京津冀文化旅游聯合推廣活動。編制通州北三縣文旅産業圖譜。

  三、健全産品體系,推動旅游業態升級

  (四)持續開發文旅深度融合産品。深入挖掘古都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推出以中軸線為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産旅游産品,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旅游線路。加快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推出數字化導覽系統和體驗場景。深入推進“演藝之都”建設,推出更具沉浸感、互動性、特色化的旅游演藝産品,塑造“跟着演出去旅行”文旅品牌。開發建黨、抗戰和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旅游産品。

  (五)加快發展科技旅游産品。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利用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在旅游服務、科技體驗等方面打造應用新場景,支援利用雲計算、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推出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大力發展工業旅游,引導企業活化利用工業遺産,推出一批融旅游、購物、體驗等於一體的主題類工業旅游目的地,構建工業旅游産品體系。

  (六)豐富完善時尚旅游産品。提升北京消費季、北京國際設計周等活動的市場影響力和消費帶動力。打造和推廣北京會展、會獎旅游品牌。持續打造天橋演藝區、亮馬河風情水岸、華熙LIVE·五棵松、環球城市大道、首鋼園、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中區等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推動城市夜間照明改造和夜景照明設施建設,豐富夜游、夜賞、夜娛項目。鼓勵懷柔、平谷、密雲、延慶等區規範發展房車露營。

  (七)大力培育體育旅游産品。挖掘利用“雙奧”遺産,持續發揮“雙奧之城”影響力。繼續辦好北京馬拉松、中國網球公開賽、國際雪聯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臺世界盃等體育賽事,引進更多國際頂級專項賽事和大型國際電子競技賽事,打造“跟着賽事去旅行”品牌。鼓勵將登山步道、自行車騎道等打造成為體育旅游線路。建設金海湖水上運動集聚區,持續辦好金海湖鐵人三項賽等系列體育旅游賽事。

  (八)提質升級鄉村旅游産品。推進文化內涵提升、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民宿+”行動。提升八達嶺、龍灣屯、十渡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品質。推動潭柘寺、周口店、石城等鎮升級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打造一批非遺文化村、紅色文化村等特色文化村落。打造“長城人家”“運河小院”“永定人家”等北京特色民宿品牌,提升特色民宿品質。打造南山村“平急兩用”新型鄉村社區等旅游居住設施。

  (九)推動旅游消費持續擴大。持續深化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開展文旅消費季活動,推出一批高品質夜間文化和旅游項目。組織“北京禮物”設計大賽,在旅游景區、商圈、公園等場所開設“北京禮物”主題店,鼓勵文化文物單位、景區、風景名勝區等開發文創産品,拓寬旅游産品銷售渠道。

  四、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游客旅游體驗

  (十)提升旅游公共服務。完善旅游服務設施,科學佈局旅游驛站、休憩服務設施、觀景平臺、旅游廁所、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餐飲、消費、加油充電等綜合服務功能。完善旅游標識系統,加強旅游交通標識建設,優化景區標識,豐富指引功能。優化旅游集散、諮詢、寄存等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強化旅游諮詢服務。

  (十一)加強智慧旅游服務。高品質建設北京智慧文旅平臺,匯集文旅資源一張圖,實時監測、分析行業運作動態,實現市、區、點三位一體的統一指揮和應急調度。鼓勵各熱門景區和對外開放單位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提供服務。優化預約售票服務,探索建立全市重點景區統一預約購票服務平臺,提昇平臺技術水準和預約購票便利化程度。

  (十二)改進旅游交通服務。推動增設本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重點客源地間的客運航線航班。推動增開本市與重點旅游城市的大眾旅游列車等。推動增開京津冀旅游直通車,有效承接天津港國際郵輪母港客流量。優化提升公交旅游班線,打造“快進”“慢游”交通設施網路。在中心城區構建步行、騎行、公交和城市觀光旅游相互補充的綠色交通體系。在京郊建設和提升一批旅游公路和旅游綠道。實施國家旅游風景道工程,打造環京郊旅游風景道。加強旅游旺季、夜間旅游交通保障,實現景區景點“小交通”與城際“大交通”有效銜接。

  (十三)優化入境旅游服務。建好用好一站式入境旅游綜合服務中心,提供諮詢引導、交通出行、通信服務等一體化服務,展示良好城市形象,擦亮“北京服務”品牌。加強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完善景區、機場等場所的外語標識及導覽設施。精心設計針對過境免簽游客的旅游線路。加大對免稅店、離境退稅店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入境游客離境退稅便利化服務水準,將北京打造成為“中國入境旅游首選地”。

  五、強化載體建設,提升旅游産業能級

  (十四)培育壯大旅游市場主體。推進優質旅游資源整合和市場開放,吸引國際旅游平臺和國內外頭部旅游企業落地北京。推動包括市區兩級國有旅游企業在內的各類所有制旅游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鼓勵國內外知名企業在京投資大型旅游産業項目、科技旅游示範類項目、文化創意園區類項目。引導中小旅游企業走專業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新興市場主體和産業集群。

  (十五)加快推動旅游項目建設。加快形成“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的旅游項目滾動推進機制。近期重點推動大運河濱水岸線工程、環球主題公園二期、海昌海洋公園、“灣裏”文化商業綜合體、“兩園一河”西部休閒旅游新地標、京南旅游度假區、朝陽公園電競潮玩主題片區等項目建設。

  六、加強宣傳推廣,打響北京旅游品牌

  (十六)打造旅游品牌矩陣。打造包括旅游目的地品牌、節慶品牌、企業品牌、産品品牌、美食品牌、美粧品牌在內的立體化品牌矩陣。全面提升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音樂節等活動的影響力。持續辦好北京新年倒計時活動。持續開展“你好,北京”“長城好漢”系列推廣活動。用好自媒體平臺、境外新媒體平臺,增強品牌宣傳效果。

  (十七)加強旅游宣傳推介。倡導市區兩級旅游政務新媒體在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加強與知名博主、旅游達人互動,實現旅游宣傳創意化呈現、個性化投放、跨平臺聯動。深化與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發揮在京舉辦的重要國際會議、論壇等對外開放交流平臺作用,加強對北京城市形象和文旅資源的宣傳推介。

  (十八)深化國際旅游領域合作。依託“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等重大國事活動,利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文化論壇等開放交流平臺,豐富境外嘉賓會外活動,推進旅游領域國際合作。加強與聯合國旅游組織、亞太旅游協會的合作,發揮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作用,提升北京旅游的國際知名度、影響力和話語權。

  七、深化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十九)深化文旅事業單位激勵機制改革。開展市屬文旅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激勵先行先試,以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為切口,調動工作積極性,激發幹事創業活力。推動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景區景點、公園等因時因地制宜開展延時錯時開放,做好夜間開放服務保障。優化餐飲等配套經營服務,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二十)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旅游業投資運營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旅游業的體制機制,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援民營企業參與重大文旅項目建設。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按照事業單位管理的景區等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同開發文化創意産品、研學旅游産品等。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館運營,提升場館運營效能,助力打造更多體育旅游、演藝旅游品牌活動。

  (二十一)持續優化旅游産業政策。用好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超長期國債、本市固定資産投資等各類政府資金和基礎設施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REITs),支援重點旅游景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設備更新,提高支援比例。統籌用好財政資金,優化旅游資金支出結構和支援方式,加大對重點旅游産業項目支援力度。將旅游業作為“兩業”融合試點示範行業,探索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二十二)推進旅游消費領域改革。加強文博場館、演藝空間等場所周邊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建設,促進多業態多功能文商旅消費。健全促消費獎勵機制。綜合運用消費券、聯合折扣等市場化方式開展旅游促消費活動。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加強旅游消費類金融産品創新和服務,鼓勵銀行對打造旅游消費新場景提供融資支援。

  八、強化綜合監管,優化旅游市場環境

  (二十三)健全監管體系。完善旅游市場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建立健全旅游企業“風險+信用”分級分類管理機制,全面加強旅行社和導游管理。嚴厲打擊非法“一日游”和“黃牛”倒票等行為,維護首都良好旅游市場環境。健全旅游輿情監測機制、投訴快速響應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堅決維護游客合法權益。發揮旅游行業協會行業自律管理作用。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綠色旅游新風尚。

  (二十四)強化安全管理。推進旅游領域安全生産標準化建設。聯合開展旅游行業安全檢查,督促旅游經營單位(場所)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巡邏值守和安全提醒教育,完善應急預案,做好人流、車流動態監測引導。抓好重點場所、特種設備、高風險項目等安全監管,全面排查化解風險隱患,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

  (二十五)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進旅游領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健全數字政務服務體系,探索智慧審批服務模式,推動實現“非現場監管”,提高旅游行業審批效率。完善旅游企業“服務包”“服務管家”、12345企業服務熱線等機制。

  九、保障措施

  (二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旅游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全市旅游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及央地旅游工作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央地聯動,推動解決重點難點堵點問題。充分發揮北京市假日旅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強化部門和市區聯動,加強力量保障,共同做好假日旅游工作。

  (二十七)強化要素保障。探索創新旅游用地政策,加強對空間區位有特殊需求的零星文化旅游設施的用地保障。健全行業人才隊伍體系,創新旅游業人才培養和管理方式,加強導游人才供給和業務培訓。健全旅游統計體系,為旅游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