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交綜治發〔2022〕2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2022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
2022年4月26日
2022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
為推動本市交通綜合治理繼續取得新成效,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交通強國建設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以推動首都交通高品質發展為目標,深入推進實施《北京市“十四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繼續秉承“以人為本”和“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的治理理念,堅持“優化供給、調控需求、強化治理”一體推進的工作路徑,以問題為導向推進交通綜合治理向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拓展,加快實現交通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品質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強化全市交通“一盤棋”,加快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慧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當好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開路先鋒。
二、主要預期指標
到2022年底,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4.6%,市民45分鐘以內通勤出行佔比達到56%,軌道車站出入口換乘距離小於30米的公交站點佔比達到45%,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51.8%,小客車車均出行強度下降到26.5公里,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達到4.11公里/平方公里,高峰時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數控制在6.0以內,全市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穩步下降,確保城市交通運作安全、平穩、有序。
三、重點工作任務
(一)優化供給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軌道交通為骨幹,推進多種交通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
1.優化提升既有軌道線網。構建全域快速軌道網,啟動昌平線、亦莊線提速改造工程,完成15號線、房山線、燕房線提速改造前期研究;組織多交路套跑,推進6號線雙向開行大站快車;提高瓶頸線段運輸效能,深化1-八通線、10號線、4-大興線列車擴編組可行性研究;壓縮高峰時段發車間隔,完成1號線衙門口支線工程,啟動5號線信號系統改造;加快高品質網路化運營,推進8號線與昌平線跨線運營改造項目立項,深化大興線與9號線以及亦莊線與5號線、10號線聯絡線工程方案;推動軌道交通全網資源共用,編制停車資源和車輛檢修資源共用規劃,推進平西府車輛段示範項目建設;增加新開通運營車站,開通19號線北太平莊站、平安裏站、太平橋站、景風門站4座車站,繼續實施1號線福壽嶺站改造,推動首都機場線增設望京南站項目立項;疏通換乘堵點,繼續實施國貿站換乘通道改造工程。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重大項目辦、市財政局、各有關區政府、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京港地鐵公司
完成時限:12月底
2.推動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各層級網路介面統一、系統裝備和管理標準相容,逐步實現一套體系、一網運營、一票通行、一站安檢;啟動實施東北環線和城市副中心線復線化改造、新改建車站、與城軌網銜接換乘等整體提升工程,加快實現公交化運營;深化研究城市副中心線(東段)與八通線在通州北苑南路加建換乘站以及與2號線北京站地下聯通換乘和綜合開發;開展平谷線與通密線、東北環線之間建設聯絡線預留介面的前期設計,加快推動市郊鐵路接入城市軌道網;完成19號線列車加裝雙套/一體化相容車載設備方案研究。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重大項目辦、市商務局、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各有關區政府、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
完成時限:12月底
3.構建軌道上的都市生活。強化站城融合,推進麗澤商務區等13個軌道微中心規劃實施,在黃土店站(霍營站)打造本市首個市郊鐵路微中心示範項目;開通蘋果園站A口、天橋站B口、農大南路站A口、十里河站K口,推動八通線通州北苑站A出入口改建工程,推進1號線四惠站、2號線安定門站增設電梯工程;建立工作機制,強化隨新線建設、既有線改造同步規劃設計便民服務商業設施;既有車站新增20處便利店;在30個車站實施“信用+智慧安檢”新模式,方便乘客快速進站。
責任單位:各有關區政府、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市重大項目辦、市交通委、市商務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京港地鐵公司
完成時限:12月底
4.加快軌道新線建設。開通昌平線南延一期(清河-學院橋)和16號線(玉淵潭東門-榆樹莊)2條(段)線路22.4公里;開工建設M101線、6號線南延2條(段)線路21.1公里;推進3號線一期、12號線、13號線擴能提升、16號線南段、17號線、28號線(CBD線)、昌平線南延一期、平谷線、大興機場線北延等9條(段)235.6公里在施線路建設;推進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編制和報批;編制完成北京市郊鐵路五年建設行動計劃,推進S6線(新城聯絡線)、通密線整體提升、門大線工程前期。
責任單位:市重大項目辦、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委、各有關區政府、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京港地鐵公司
完成時限:12月底
5.促進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公交、軌道一張網、一張圖,共同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準和競爭力,中心城區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51.8%。促進功能互補融合,形成軌道服務中長距離出行、地面公交服務中短距離出行的互補發展模式,優化完善與軌道交通接駁的地面公交網路,減少長大線路、增加接駁微迴圈線路;促進線網互補融合,補充軌道服務空白區域公交線路,加密軌道線網密度不足區域公交線網,減少與軌道重復並行線路,開調公交線路65條;促進站點互補融合,全面梳理並優化改造與軌道交通接駁不便利的公交站點,實現軌道車站出入口換乘距離小於30米的公交站點佔比達到45%,有條件的站點應盡可能壓縮換乘距離;促進運營互補融合,優化地面公交運營時間與軌道運營時間的銜接補充,重點做好善各莊地鐵站等區域夜間地面公交運力投放。優化完善新建軌道車站同步規劃設計公交接駁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新建道路同步規劃設計公交車站工作機制。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各有關區政府、公交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京港地鐵公司
完成時限:12月底
6.提高地面公交安全運營組織能力。升級網路化區域智慧調度,53處調度中心上線新版調度發車系統,實現30組60條線路跨線聯運並加強安全監控;實施公交場站專項規劃近期建設計劃,完成回龍觀公交保養場和二撥子公交首末站建設,開工建設魯疃公交中心站、朱辛莊公交首末站,推進福壽嶺和文旅區西區公交中心站建設;研究制定公交車站分級分類標準,推進公交港灣、候車服務設施、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改善市民候車條件;完成公交專用道設置和管理標準修編,提高專用道使用效率;研究公交乘務制改革方案,變“包乘制”為“輪乘制”,推動設立駕駛員輪乘點;研究班制改革,在場站設立早、晚班司乘公寓,改善司乘人員勞動條件;規範公交乘務管理員的人員管理,強化履行協助維護行車安全的職責;加快實現將通州區域公交納入公交集團統一運營管理,提升城市副中心地面公交服務保障能力。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公安局公交保衛總隊、各有關區政府、城市副中心管委會、公交集團
完成時限:12月底
7.拓展定制化公交服務。完善人員、車輛、場站、線路等資源適配演算法,降低預約成行人數門檻,按預約出行需求靈活設站,促進可持續運營;在麗澤商務區推出需求響應公交服務試點;加快完成線路、車站、價格、安檢等系統設計,試點開行往返國貿地區和廊坊“北三縣”之間的“定制快巴”通勤班車,並逐步在環京地區推廣。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各有關區政府、公交集團
完成時限:12月底
8.持續提升慢行系統品質。加快推進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東拓(良莊西街-林萃路)工程、南展工程建設,開展城市副中心自行車專用路建設前期研究;優化東三環、北四環輔路(海淀橋-志新橋)慢行走廊,提升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以構建服務通勤為主的城市慢行系統為目標,加快慢行交通規劃編制,建設慢行優先示範街區,中心城區、通州區、經開區至少各完成1處。
責任單位:各區政府、市交通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城市副中心管委會
完成時限:12月底
9.推進園林綠道、濱水道路與城市道路慢行系統連通融合。拆除部分公園圍欄,打造與城市道路慢行系統連通的開放式環境;持續改善城市河湖濱水慢行系統,推動清河下段(立水橋-溫榆河河口)10公里慢行系統建設,開工建設西南二環水系28公里濱水道路;建設20條慢行林蔭道,增加步行騎行舒適度;打造21條“漫步北京”文旅騎行線路,促進慢行與旅游深度融合;在濱水慢行系統和森林公園策劃並落地一批騎行、馬拉松等體育休閒項目,擴大慢行系統影響力。
責任單位:市園林綠化局、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交通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體育局、各有關區政府
完成時限:12月底
10.推進公路網建設。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體工程和通清路、西太路,開工建設京密高速(機場南線-六環路),持續推進國道109新線高速、承平高速、東六環入地改造、京哈高速加寬改造、廠通路建設;服務城市副中心,建設完成孔興路、漷馬路,持續推進九德路、漷臺路;服務城南地區,推進國道230建設;完善區域公路網,建設完成通懷路一期、七北路、休閒大會北路,持續推進通懷路二期建設;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促進鄉村振興,推動鄉村公路優良路率達到70%(或比上年度提升1個百分點)。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各有關區政府
完成時限:12月底
11.加快城市道路建設。提升快速路、主幹路服務水準,建設完成京良路西段、南中軸路、通久路二期;開工建設亮馬河北路、運河東大街東延;推進北清路、通馬路、京密路(太陽宮北街-機場南線)、安立路快速化改造、京良路東段、安寧莊北路、太平莊中街等道路建設;深化姚家園路東延、東六環西側路、春明路、觀音堂路等項目前期。提高次幹路、支路規劃實現率,中心城區及通州區建設完成次幹路和支路23條、持續推進建設32條、開工建設不少於30條,完成11段代徵代建道路移交,中心城區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達到4.11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城市道路養護水準,完成100萬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打通城市副中心關鍵中斷點和瓶頸,開工建設東六環西側路土橋節點改造工程,研究打通通惠北路和物資學院路下穿京承鐵路、臨河裏路和頤瑞東路跨八通線車輛段、新華南路和玉橋中路下穿鐵路等項目;推動城市副中心約200公里郊區公路改造並變更為城市道路。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區政府、城市副中心管委會、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首發集團
完成時限:12月底
12.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首都機場線東直門站航空行李托運功能,繼續推進麗澤城市航廈建設;加快豐臺站、朝陽站、城市副中心站等3個鐵路車站配套交通樞紐建設;持續推進蘋果園、望京西、東夏園、通馬路、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深化奧體南區、南兆等交通樞紐項目前期。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市重大項目辦、各有關區政府、民航華北局、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首發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
完成時限:12月底
13.推進智慧交通基礎建設。編制交通行業二維碼編碼規則,選取1至2個典型行業領域開展編碼、發碼和應用試點,逐步實現交通行業人、企、物“一碼統管”;開展軌道交通三維空間、車道級高精度道路、城市慢行道路等數字化地圖採集處理,加速構建交通時空“一張圖”;推進道路運輸車輛智慧視頻監控報警資訊系統建設,加快提升交通視頻感知和安全監管能力;持續加強公安、交管以及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數據常態化引接,拓展接入城管、衛健、旅游等領域交通數據,全面提升交通數據匯聚融合廣度和深度;加強政務感知網路和5G等公用感知網路應用,有序推進5號線、10號線、15號線超高速無線通信技術(EUHT)系統應用,織牢織密交通業務承載“一張網”。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園林綠化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重大項目辦、民航華北局、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京港地鐵公司
完成時限:12月底
14.加強智慧交通大腦建設。推進交通運作監測調度中心(TOCC)三期和智慧綜合監管平臺建設,構建智慧交通數字化共性支撐平臺,完善交通監測預警、協同調度、輔助決策、平行推演等核心功能,逐步建成智慧監測、智慧研判、智慧調度、智慧監管、智慧評價“五位一體”的首都交通大腦;啟動北京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MaaS)2.0建設,組建MaaS聯盟論壇,豐富拓展“軌道+”、無障礙出行等功能,“門到門”一體化出行服務佔比提升至23%。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完成時限:12月底
15.打造智慧交通應用場景。以軌道交通首都機場線為試點,推進“超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高效運輸與安全服務關鍵技術”研究;推進“智慧城軌新一代智慧列車運作系統及平臺示範工程”研究攻關。持續深化地面公交行業“業務+技術”雙輪驅動數字化轉型,推動實現“輪動必有數、數驅業務跑”的全流程線上業務管理;依託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開展公交自動駕駛實際道路測試。研究制定無人配送車管理辦法和技術規範,有序推進無人配送車業態健康發展。啟動京雄高速(北京段)智慧公路建設。加快北京段大運河智慧航運綜合管理服務系統建設。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有關區政府、公交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
完成時限:12月底
16.加快智慧停車建設。制定並實施北京市智慧停車建設推進工作方案;修訂經營性停車場備案管理辦法、出臺智慧停車設施建設標準規範,對支援ETC不停車收費和向政府停車管理平臺實時傳輸動態數據等提出強制要求,推動公共停車場管理系統升級改造,核心區商圈和市屬三級醫院要率先擴大推廣ETC不停車收費;繼續開展停車設施資訊報送工作,並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加快構建全市停車資源“一張圖”、“一個庫”,力爭實現全市道路停車位和備案經營的公共停車設施動靜態數據全匯集,並同步向地圖服務企業開放共用,引導其向社會提供智慧停車服務。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各區政府、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首發集團
完成時限:12月底
17.加快推進道路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改造。優化信號燈統一管控平臺功能,提升聯網率,新增接入800處遠端統一控制信號燈,實施10條道路綠波帶建設,優化118處重點路口信號配時,更新改造450處智慧燈控路口;選取5條道路試點地面公交信號優先,推動有軌電車西郊線途經路口率先實現。
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交通委、各有關區政府、公交集團
完成時限:12月底
(二)調控需求
以調整出行結構為目標,綜合施策,不斷優化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18.從源頭上調控交通需求。落實《北京市區域交通評估實施細則(試行)》,在控規階段開展區域交通影響評估,將評估結論及審查意見納入控規成果;建立用地指標和建設規模指標優先保障制度,支援軌道站點微中心一體化開發,推動人口、産業聚集,提高軌道交通和客運樞紐沿線人口和崗位覆蓋率;鼓勵擴大推廣電視電話會議、遠端辦公、網上審批等工作方式;組織實施第六次交通綜合大調查,獲取新時期首都交通需求源頭規律性特徵。
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統計局、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19.從方式上調控交通需求。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繼續實施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強化外埠車常態化管控;提升“停車+公共交通”(P+R)停車場管理服務,鼓勵遠端駐車換乘;統籌路內與路外、居住停車與出行停車,深化研究停車收費價格優化調整方案;加強違停執法,壓縮免費停車空間;繼續實施小客車數量調控政策,年度新增小客車指標不超過10萬個,持續加大向“無車家庭”配置指標的比例;研究升級拓展“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政策,進一步助推私家車出行向綠色集約出行轉換。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民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各有關區政府、京投公司、首發集團
完成時限:12月底
20.從時間上調控交通需求。進一步優化預約診療制度,嚴格執行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非急診全面預約就診,預約就診時間精確到30分鐘以內,有效解決就診時段過於集中問題;持續優化上下午號源、專家號源和周末號源分配比例,三級醫院上下午出診單元比例達到1.2:1;完善預約轉診服務平臺,促進形成上下聯動的有序就醫模式。熱點旅游景區嚴格執行“限量、預約、錯峰”要求,落實“分時預約、分時游覽”措施;深化研究通過高峰票價調節交通流量的時間分佈。
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園林綠化局、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21.從空間上調控交通需求。開通豐臺火車站,分擔北京西站國鐵到發客流,分散客運壓力;編制並實施《核心區旅游交通規劃》,重新規劃核心區旅游路線,核減熱點景區游客日接待量,完成前門旅游集散中心外遷,有效降低核心區旅游密度;深化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普通高校向郊區疏解,推進首都體育學院延慶校區等5所市屬高校新校區建設,降低中心城區在校生規模;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區域佈局,推進口腔醫院遷建等12個項目,加快中心城區優質醫療資源有序向外疏解。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各有關區政府、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
完成時限:12月底
(三)強化治理
以打造安全、有序的出行環境為目標,持續加大精治、共治、法治力度,推進交通綜合治理不斷擴展、深化。
22.加大重點功能區和交通節點治理。深入實施城市副中心以及前門、望京、首鋼園等區域交通綜合治理;深化推進學校、醫院、景區、商圈、火車站周邊治理,重點對72所學校、71所醫院、48處旅游景區、72處商場、7個火車站開展交通運作監測;加快完善朝陽火車站、豐臺火車站周邊交通設施配套,加強建設與運營過渡期秩序管理,做好城市交通接續保障服務;完成20項市級疏堵工程,實施191處交通節點治理。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城市副中心管委會、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園林綠化局、市商務局、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12月底
23.開展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出臺《北京市城市道路橋下空間使用管理辦法》《北京市橋下空間利用規劃設計導則》;清理整治457處橋下空間;三環路、四環路橋下空間移交屬地管理;完成雍和宮橋、天寧寺橋、馬坡橋、順平路高架橋、俸伯橋5項橋下空間再利用“樣板工程”。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園林綠化局、市國資委、各有關區政府
完成時限:12月底
24.深化機動車停車治理。鞏固提升道路停車改革成果,研究建立道路停車位評估機制,根據使用效率和路外新增停車設施情況進行動態調整;試點設置分時段道路停車位;推動道路停車電子收費設施設備建設和管理降本增效。推動停車治理向路外和居住小區延伸,制定出臺本市落實《關於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推動停車設施規劃建設;梳理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周邊寫字樓、商業設施等公建車位,建立共用協商機制,進一步擴大停車資源有償借時共用;利用人防工程新增5000個人防車位。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商務局、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12月底
25.強化交通安全管理。以建立穩定可靠的交通安全保障體系為目標,制定實施“交通安全年”行動計劃;動態排查全市交通安全隱患,對125處道路安全隱患點位、36條事故多發路段挂賬督辦,逐一推動治理;開展道路交通設施缺失、不規範問題專項整改,全面完善優化標誌、標線,完善高速公路安全基礎設施,補齊城市低等級道路安全設施短板,推進155處路口交通安全環境優化,切實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防範水準;對通州、大興、順義、朝陽、懷柔、平谷、門頭溝、經開區8個重點地區開展交通安全專項治理;重點做好快遞外賣、貨物運輸、公交客運、駕駛培訓等行業監管,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深入推進“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加大對機動車駕乘人員不係安全帶、接打電話和摩托車騎乘人員不佩戴安全頭盔等違法行為的處罰,推動騎乘電動自行車佩戴安全頭盔相關立法工作。
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交通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市司法局、各區政府、公交集團
完成時限:12月底
26.持續開展文明綠色出行宣傳動員。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融合線上線下傳播優勢,多渠道、多平臺、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加強綠色出行動員力度;通過北京電視台《紅綠燈》欄目持續曝光交通違法行為、宣傳安全綠色文明交通行為,營造文明出行氛圍;通過交通臺“治堵大家談”廣播節目、北京交通微網志“微訪談”和“緩堵我來説兩句”等網路互動平臺,廣泛聽取市民建議,解讀公共政策,凝聚交通綜合治理社會共識;推動“綠色出行 暢通北京”交通宣講團進機關、企業、街道、學校,宣傳動員市民參與交通共建共治共用。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教委、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27.大力推動社會共治。完善“接訴即辦”共治渠道,集中解決市民反映問題;鼓勵廣大市民和停車管理員、街道網格員等利用“隨手拍”開展交通違法行為線索舉報;加強交通重點日多部門聯合會商研判處置機制,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矩陣、公益短信、導航軟體平臺、室外誘導屏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向市民廣泛發佈出行提示和交通預報,合理引導出行預期。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政務服務局、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28.培育首都交通文化。重點打造首都交通“文明禮讓”“信用出行”和“志願服務”三大文化品牌。倡導優先保障步行、騎行和公交路權,倡導步行“自覺行走斑馬線”,倡導駕車“禮讓斑馬線”“禮讓公交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帶頭參與;倡導恪守交通法律法規,增強個人、企業信用意識,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行業監管機制,創建文明交通行業;完善志願服務體系,通過“志願北京”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發動廣大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參與交通服務,鼓勵廣大交通參與者在地鐵站、公交站、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停放區“隨手做志願”,提高市民交通安全和文明出行意識。
責任單位:首都精神文明辦、團市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29.強化行車秩序治理。進一步擴大非現場執法覆蓋面,新建317套、更新改造182套非現場執法綜合監測設備,織密織牢智慧交管視頻感知體系;保持對各類交通違法行為的高壓嚴管態勢,創新技術手段嚴管快遞外賣車輛逆行、闖紅燈等突出問題;進一步擴大“文明駕車、禮讓行人”專項行動覆蓋面,全面鋪開文明交通路口創建工作,開展示範路口評選,帶動全市路口秩序穩步提升;持續開展“黑車”專項整治行動;開展“拆後復設”隔離護欄排查清理,防止亂設硬隔離問題反彈。
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12月底
30.強化超限超載貨車治理。對重點貨運源頭單位加強監管,嚴禁車輛超載運輸;強化路警聯合治超執法常態化、制度化,實現市域內路網平均超限超載率不超過1%,高速公路入口超限超載率不超過0.3%;加強普通公路治超非現場檢測設備建設,推動李木路、陳馬路重點貨運路段全天候檢測。
責任單位:各有關區政府、市交通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完成時限:12月底
31.加強黑渣土車經營整治。強化部門協同,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打擊建築垃圾跨區域偷運作為,並將偷運亂倒垃圾巡查納入鄉鎮、街道綜合執法巡查內容;加強源頭治理,壓實建築垃圾産生單位責任,督促編制報備建築垃圾處置方案;強化監管合力,壓實建築施工單位使用合規車輛責任,結合車輛年檢等工作,將存量渣土車全面納入本市建築垃圾運輸車輛監管平臺規範管理;推動渣土車定位監測系統更新迭代,實時監測車輛載重變化,提高違法行為主動發現能力;完善價格體系,編制分類運輸處置工作定額,適時調整垃圾處置價格,解決價格倒挂問題。
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公安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園林綠化局、市水務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各有關區政府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32.持續加強超標電動自行車治理。嚴肅查處違規銷售未經認證車輛和非法改裝行為,鼓勵市民舉報相關違法線索;針對超標電動自行車違規上路行駛開展常態化全域執法打擊;繼續加大推動車輛以舊換新、回收拆解、“僵屍車”清理等工作力度;持續查處違規運營網際網路租賃電動自行車企業,清理路面殘留車輛,鞏固治理成效,防止出現反彈。
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商務局、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區政府、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33.加強違規電動三、四輪車過渡期管理。認真落實《關於加強違規電動三四輪車管理的通告》,嚴控增量、消減存量,加強郵政寄遞、園林綠化、環衛等行業用車管理,加快推動更換為合規車輛,加大對違規電動三、四輪車路面交通違法行為的執法查處力度。
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商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郵政管理局、市園林綠化局、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區政府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34.加大停車執法力度。持續加大路內、路外違法停車執法力度,逐步實現公共區域違法停車管理全覆蓋;對未按規定備案的經營性停車場加強執法處罰;加強對燃油車佔用充電專用泊位的巡檢和管理;啟動規劃停車設施被挪作他用行為的清理整頓,完成核心區執法巡查全覆蓋,所有被挪用停車場的數量、性質、處理措施、整改效果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責任單位:各區政府、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市交通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完成時限:12月底
35.進一步規範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停放秩序。制定並實施《北京市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行業管理辦法》,規範經營服務及監督管理;結合騎行淡旺季和停放秩序情況,實施投放規模精細化動態調控;依託監管平臺,持續監測車輛投放數量、數據接入品質、停放秩序維護等情況,定期向社會公開監管考核結果,壓實運營企業經營管理主體責任;加強信用監管,編制行業合規手冊,開展企業“風險+信用”等級評價;指導行業協會、運營企業簽署《北京區域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行業規範用戶停放行為聯合限制性公約(試行)》,實施承租人信用管理;加快出臺停車設施設置規範,指導各區補充、優化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擴大電子圍欄技術應用,核心區軌道站點出入口全部實現電子圍欄監測管理,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實現覆蓋率50%以上。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城市管理委、各區政府、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
完成時限:12月底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充分發揮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平臺作用,統籌推進全市交通綜合治理工作。各區政府、各有關部門和行業企業切實落實主體責任,依照職責、主動作為、加強溝通、密切協作,結合目標要求和重點難點問題,狠抓工作推進和責任落實,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二)細化方案,紮實推進。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組織各責任單位分解任務清單,各區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各企業要明確責任分工、計劃安排和工作措施,結合實際細化完善本部門、本地區、本行業交通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序開展。
(三)強化督查,確保實效。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一個單位、一套指標、一份清單”開展督查考評,完善考核機制。各責任單位每月報送工作進展,及時滾動更新,強化過程管控。已完成的任務明確標誌性成果,推進中的任務明確節點性事件,確保工作取得實效。